李成波
摘要: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已經成為了大家的共識,但是如何才能界定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及有效程度呢?這里不妨引進課堂觀察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來進行初步的探究。
關鍵詞:高中地理 ;課堂教學; 有效性; 課堂觀察
課堂觀察主要是指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紀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課堂觀察的起點與歸宿都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無論是教師行為的改進、課程資源的利用,還是課堂文化的創設,都是以學生課堂的有效學習為落腳點。課堂觀察主要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會不會學習,以及學得怎樣,這與傳統的聽評課主要關注教師單方的行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確定的觀察點不是學生,其最終還是需要通過學生是否學得有效得到檢驗。而有效教學則是從過程和結果強調教學的質量,強調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所得效益最大化。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課堂觀察的有關理念和方法來促進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學。具體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課堂觀察,并以此來提升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觀察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充分體現
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的主動地位正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只有真正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夠更好的進行有效教學。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只是流于形式,本質上進行的還是傳統的注入式的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利用課堂觀察的一些理念、內容和方法,來看看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否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進行有效教學。利用課堂觀察的方法,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觀察學生的主體性是否得以體現呢?具體我們可以從準備、傾聽、互動、自主、交流等幾個環節來觀察。比如在準備準備環節,我們可以觀察了解學生課前準備了什么?是怎樣準備的?準備得怎么樣?在傾聽環節,我們可以觀察有多少學生能傾聽老師的講課?能傾聽多少時間? 有多少學生能傾聽同學的發言等等。
這里重點談談互動環節,互動是能最好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式之一。在互動教學這個環境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觀察:一是是否創新了課堂互動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在這個環節,地理教師應結合書本內容,本著“新穎、高效、吸引”的原則,創設出更多、更新的互動教學模式。例如在課內教學中,可設計“地理游戲”、“辯論競賽”等方式,調動學生參與互動;在課外教學中,可充分發揮互聯網時代的優勢,采取“翻轉課堂教學”、“微課教學”等形式,創設網絡互動教學情境,使學生參與地理互動教學,不斷擴大互動教學在地理課堂中的影響。二是教師對學生的互動參與是否給予了多元積極正面的反饋。在課堂互動教學中,地理教師應對學生的互動問答、互動參與給予更多正面、積極的反饋,并給予及時和詳細的評價,讓學生從教師的點評中得到啟發并主動自我建構地理課程知識體系,不斷激發自我參與課堂互動的動力等等。
二、觀察教師的主導性是否充分體現
在新課程標推行背景下,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要發揮教師的主導性。有的教師認為,不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嗎?那就讓學生盡情的去討論,盡情的去發揮吧,教師反而變得輕松了。有這種想法的教師只是片面的理解了新課標的這種精神,恰恰相反,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更不可少;教師的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從課堂觀察的內容看,我們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來進行觀察,以判斷教師教學的是否有效:比如在呈現這部分我們可以觀察:教師是怎樣講解的?講解是否有效(清晰、結構、契合主題、簡潔、語速、音量、節奏)? 板書怎樣呈現的?是否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幫助等等。
這里重點談談教師對于課堂討論的組織和引導作用,這也是觀察教師在教學中靈活把控課堂機智的重要環節。教師是如何組織討論的?組織的討論是否有效?教師可以抓住課堂上隨時可能出現的狀況,并選擇其中有效生成的資源組織學生展開議論。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積極提問,而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涉及教學重點或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時,教師應趁勢抓住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其共同討論,在集體討論中將理解引向深入并逐步解決問題。如“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教學中,圍繞解決或緩解水資源緊張局面的途徑,發動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學生不僅提出“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農業上由大水漫灌改為噴灌、滴灌,家庭生活中洗菜水澆花或沖廁所,”,“修水庫”,“跨流域調水”。還提出諸如“海水淡化”、“牽引南極冰山”等非常規的想法,有些看似不可能的想法將來很可能都會實現。這樣有價值的課堂都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性才能夠得以實現。
三、觀察課堂性質完成得是否有效
一堂課的構成,從教育學研究的角度來說,只有其必要的一些構成要素,要想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從課堂觀察的角度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課堂性質完成得是否有效,比如教學目標: 預設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學習目標的表達是否規范和清晰? 目標是根據什么(課程標準、學生、教材)預設的?是否適合該班學生?比如教學內容: 教材是如何處理的(增、刪、合、立、換)?是否合理?課堂中生成了哪些內容?怎樣處理等等。教師在課堂中是如何評價學生的?檢測學習目標所采用的主要評價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等等?
這里重點說一下形成性評價的運用。就是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我們會經常給學生進行一些小測試。通過測試,我們可以更好的掌握情況。比如,在教授地理區域劃分一單元時,我主觀認定這部分知識比較簡單,學生的掌握肯定不成問題。但是通過形成性評價的常規測試,我發現學生掌握的并不好,于是,我就及時地認真地重新講解了這一課。第二次講解之后,也是通過形成性評價的方式,了解學生這次是真的掌握了這部分知識。所以,形成性評價可以幫助教師及時地調整教學過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當然,提高高中課堂教學效果的方式遠不止這些,課堂觀察的內容也遠不止這些;課堂觀察是手段,課堂效果是追求的目的。但是,我們只要抓住主要方面進行觀察,比如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性,課堂的性質等進行認真觀察和分析,總結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揚長避短,就能夠在很多的程度上,提升高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