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莎
摘 要:高中數學教學的改革創新體現出了我國教育水平的提高,這與當今社會發展相適應,與教學大綱相符合,是中國教育史上新的里程碑。此外,高中數學教學方式的創新也是對教師的考驗,教師要轉變思想,不斷總結教學上的經驗與教訓,走出過于注重成績的誤區,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將這種理念貫穿于一切的教學活動中,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及素質,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支持和動力。
關鍵詞:高中數學;改革;創新
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對提升高中數學教學效能意義重大,我們應采用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能提高數學教學效果,通過巧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氛圍,掌握數學教學特點,來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新能力,達到數學教學的目標。
一、轉變教育觀念.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觀念決定行動.為此,必須打破舊的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觀念.在教育內容、方式等方面擺脫低層次的知識本位教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此基礎系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真誠相待.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導演,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著,不再是絕對的權威,而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和朋友,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過度敬畏老師,老師很少了解學生,這樣師生之間無形中往往會產生很大的距離,不能很好的溝通,自然也就很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習的效率和進步的幅度自然也不高.此外,還有不少學生一直存有“數學難學”、“數學枯燥乏味”的思想觀念.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畏難、先對數學定性的心理,在學習或與教師互動的過程中就很難激發足夠的動力.觀念決定出路,態度決定成敗.只有保持與時俱進的觀念、認真負責的態度,才能開啟高效課堂的大門.
二、創設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情境
把數學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生合作解決真正的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創設促進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善于觀察,認真分析 、發現問題的能力。其次,積極開展合作探討、交流得出很多結論。當學生所得的結論不夠全面時,可以給學生留下課后再思考、討論的余地,這樣就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索的動機,培養他們自主動腦、力求創新的能力。如在講解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時,采取實例設疑導入法。通過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就把復雜、抽象而又枯燥的問題簡單化、具體化、通俗化,同時也趣味化,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合作學習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學生的個體社會化發展創造了適宜的環境和條件,教學實踐中,我們注意到:在很多情況下,正是由于問題或困難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學習顯得更為必要,每節新課前教師要要求學生依據導學提綱預習本節內容,要求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在筆記本的主要區域,課前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課堂中解決,課堂中未弄明白的問題課后解決,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小組解決,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請教老師,實現真正的“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沒有問題就尋找問題,鼓勵引導學生在同桌、臨桌之間相互探討,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體驗問題的解決過程,更多地鼓勵學生獨立審題,合作探討,把問題分析留給自己,這種做法的出發點就是避免學生對教師的過分依賴,當然他們歸納基本步驟和要點遇到困難時,教師應施以援手。
三、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
猜想是在一定原理或者事實的基礎之上,對未知事件存在的現象進行一種假設性的結論。猜想不是亂想,而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猜想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問題。所以,教師需要做好引導作用,對于學生的猜想要進行適當的鼓勵,讓學生可以產生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引路人的角色,不是把目的直接表達出來,而是引導學生先對問題進行觀察和分析,然后鼓勵學生對問題產生疑問,進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問題的答案,解答疑問。老師也可以創造出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質疑并且探索。教師要善于聽取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例如,在講解例題“已知在直線左側存在兩點,在此線中找出一點,使它對兩點的張角最大?”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先讓學生進行猜想,猜想點所在的位置,然后讓同學把自己的方法講出來,這時就會產生猜想:一開始時,張角很小,但是隨著點的下移,張角在不斷變化,直至最大,然后點再下移,張角又開始變小。然后就有第二種、第三種猜想等等。當然,教師也要對學生的猜想進行適當的點評,讓學生可以學習到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指的是不用在老師和家長的督促下,學生自己能以一種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堅持不懈學習的一種行為。根據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觀察,后進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良的習慣,比如:不會充分利用時間、遇到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時不能獨立思考、不會課后總結與復習等。針對這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或課后采取一些恰當的方法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有目的性的課前預習;做好課堂筆記或課后總結;鼓勵學生多提問問題,發現新的解題方法。通過這些良好習慣的慢慢養成,逐漸能達到提高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的目的。
五、有效的教學評價
評價的目的不但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也是反思教學的一種手段。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能夠有力地促進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對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學習狀況的評價,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還要關注他們參與數學活動的程度、合作交流意識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等方面的變化和發展。同時,對學生實施評價,也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心理特征,對評價結果的描述應采用鼓勵性語言,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之中。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要乘新課改東風,迎難而上,努力實施教學改革,筆者,堅信,只要我們以新課程教學理念為準繩、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一定能夠實現學生進行高效學習的目的,教學質量一定會蒸蒸日上,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藍。
參考文獻:
[1]王愛玲,淺議高中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J].教學與管理,2009(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