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
摘要:禮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存在于不同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它在跨文化交際、建立與保障社會和諧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禮貌用語的翻譯不但深刻影響著跨文化交際,而且有利于增加人們對不同文化的了解。本文將對英漢禮貌用語的文化背景、英漢問候語、稱呼語、致謝語及致歉語進行對比,并分析歸化與異化兩種翻譯策略,從而促進兩種文化的交流,加深人們對不同文化的認知與理解。
關鍵詞:禮貌;文化;禮貌原則;翻譯
一、英漢禮貌用語的對比
(一)英漢禮貌用語文化背景的研究
1.漢語文化背景的研究。
中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文化,雖經歷了數朝數代的更迭,而儒家思想作為主流的宗教哲學思想對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禮記》一書最先記錄了文化等級和標準,在此之后,社會開始強調君主的統治地位,注重上下級意識,社會階層的劃分十分嚴格。
古時候的中國人在與人交流時,始終堅持著謙遜溫和的態度,這是受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儒家、道家主導了中國傳統教育,佛教為輔。尊老愛幼、睦鄰友好、勤儉節約、謙虛謹慎,這些都是流傳千年的優良傳統。這些由文化衍生出的價值觀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2.英語文化背景的研究。
西方社會中,個人價值是價值體系中最重要的內容。強調實現個體自由、獨立、平等和民主。受這種價值觀的影響,等級尊卑的觀念就相對弱了。人們都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要求盡可能地滿足自己,他們認為恭維別人貶低自己是不道德的。他們推崇個人主義和理性主義,他們把滿足個人需求和實現自我價值看作最重要的事情。
西方文化中,隱私通常與個人信息相關,反映了個人價值和利益。西方社會維護個人隱私,這是尊重個人和人權、推崇個人主義的體現。一旦提及他們的隱私,他們都會有很強烈的反應。
(二)中英禮貌用語的不同
1.問候語。
無論在哪里,問候語都要用于交際的開始,而語言的使用比較自由,具有社會屬性。當人們見面時,尤其是熟人相見,人們需要彼此打招呼以表示禮貌。因此,問候語對于每個人都很重要,而又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英語中,一般是直接用“hello”或者“hi”這種詞,有時也會加入人名,例如“Hello, Smith.”另外,也會用一些帶有祝福性質的問候語,像“good morning”“good evening” “good day”等。但是這些卻很少在漢語中使用,我們經常會在飯點說“你吃了嗎?”其實這并不是真正要問對方有沒有吃飯,只是單純的一句寒暄問候之語。而對方可能會回答“吃了”或者“還沒有”,也可能回答一句相關的話。然而,如果我們用英語這樣跟他人打招呼,則意味著建議或邀請對方共同吃飯,從而造成誤解。另一種很常見的問候語“去哪兒啊”,這也屬于一種問候方式,并不是真的想要詢問你去哪兒。而在英語中可能就會因此而誤會,把這當成是一種對隱私的侵犯行為,而不是很友好的問候。
2.稱呼語。
什么是稱呼語?它是指根據身份職務而產生的稱呼方式,或代表人們之間親屬或其他關系的稱呼。在交際中,稱呼語是運用最廣泛最頻繁的詞語,它能夠反映人際關系,也標志著一段交際的開始。
受中國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有關社會地位及年齡的稱呼方式有一個非常嚴格的體系。例如,下級不可直呼上級的名字,學生不可直呼老師的名字,孩子不可直呼長輩的名字,否則,將會被視為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先生”“同志”“同學”等這類稱呼語適用范圍廣泛,包含了各類人群,不易引起誤會,如“陳先生”“董宸同志”“李想同學”。人們也可以用對方的姓氏加頭銜稱呼別人,如“趙部長”“高老師”“張書記”等。對于長輩,則需要稱呼“爺爺”“奶奶”“叔叔”“姑姑”“阿姨”等;平輩間則常稱呼“哥哥”“姐姐”等,熟人、朋友之間可以直呼其名或者叫其昵稱。此外,也有用“老/小+姓”來稱呼別人,如“老孟”“小謝”等,以此來表達親切感。
英美文化中則沒有這么多復雜的規矩,也沒有很明確的等級分界線。稱呼方式更注重體現彼此間的親密關系,傳達了平等的文化價值觀。一般來說,人們更喜歡直呼他人的名字,這是一種社會關系平等的體現,也是社會成員間友善的表達。他們也會通過社會頭銜來對前輩或長者稱呼“Mr.Brown” “Miss Smith”等,另外,英語國家的人認為把職業作為稱呼語是不禮貌的,對上級也大多稱呼其姓氏,或直呼全名,比如,在新聞報道中提及美國總統特朗普時都是用“Mr.Trump”。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中,在姓氏前加上“老”字是為人禁忌的,在他們看來,稱呼中出現“老”是認為其青春已逝,無能無用,讓人難以接受。
3.致謝與致歉。
致謝語也是一種禮貌用語,當別人為自己花費時間和精力,在物質方面提供便利,精神上給予支持或幫助解決問題時,我們都理應向對方表示感謝,這種感謝的表達方式就是致謝語。
中英的致謝語的應用有很明顯的區別。漢語中,夫妻或親屬間基本不需要說謝謝,否則人們會有很生分的感覺;當人們受到夸贊或表揚時是不說謝謝的, 否則會被看作是不謙虛的表現。而英語中,人們會常常說“thank you”,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之間,乃至對超市的收銀員等陌生人也都會說;另外,當人們受到夸贊時,他們會直接說謝謝,在他們眼里這樣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個人價值的體現。
致歉語的使用也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在中英禮貌用語中也是非常常見的用語之一。英語中,人們常對別人表達歉意,無論對方是孩子還是下級,“sorry” “I am sorry to hear that”這樣的句子是最常見的表達方式。而在漢語中,傳統的上下級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上級無須向下級致歉,因為這是一種權威的標志;相反,如果下級冒犯了上級,那下級一定要真誠地向上級表達歉意。
中國人常通過致歉語來表達在別人那里得到好處或幫助時的感激之情。比如,當人們收到禮物時會說“不好意思,讓您破費了”“抱歉,麻煩您了”“對不起,耽誤您的寶貴時間了”。而英語中則將致謝語和致歉語明確的區分開來。“Excuse me” “I am sorry” 是兩句常用的表達方式,而“Excuse me”常是人們在想要尋求幫助時為引起他人注意使用的,“I am sorry”則是用來表達歉意同情等。中國人則一般用“對不起”“抱歉”來表達歉意。
二、中英禮貌用語的翻譯
翻譯是根據作者的意圖從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由于受文化的影響,翻譯是一項復雜的任務,尤其是禮貌用語的翻譯。
(一)歸化策略在禮貌用語翻譯中的應用
歸化是為了使翻譯更具權威性,而將源語言的文化觀點和價值觀以目標語的表達方式傳達出來。對于禮貌用語而言,因其常見于生活中且使用范 圍廣泛,因此語言要更加詳盡明確。
下面,再以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及楊憲益、戴乃迭的譯本為例來看歸化策略的應用。
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軍中正缺箭用,敢煩先生監造十萬枝箭,以為應敵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卻。”
(羅貫中《三國演義》)
“On the river, arrows are best,” said Zhuge Liang.
“I agree with you. But we are rather short of arrows. Would you undertake to supply a hundred thousand for our next fight? Since this is for the common good, I am sure you wont refuse.”
從譯文中可以看出,譯者充分地考慮到英漢語言習慣的不同,根據英語的文化特點,結合歸化策略將文中“先生”和“愚”的表達都去掉,并且用了“would you…”的句式來表示尊重的含義。從而傳達給英語讀者的信息是符合西方文化觀點的,更有利于讀者的理解。
(二)異化策略在禮貌用語翻譯中的應用
另一種翻譯策略——異化,也就是保留原語言的文化特點和價值觀,尤其是寫作風格和民族特色都要保持源語言韻味。對于譯者來說,要盡可能貼近原作,運用與作者的表達相符的表達方式來傳達源語言。異化能夠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增加目標語讀者對異國文化的理解。
下面以錢鐘書先生的小說《圍城》及Jeanne Kelly與Nathan K.Mao的譯本為例,來看一下異化的應用。
沈太太道:“這種見不得人的東西都虧你記得,無怪認識你的人都推你是天才。”
(錢鐘書《圍城》)
Mrs.Shen said “Gee you even remember that silly thing of mine.No wonder all the people who know you say you are a genius.”
(Kelly &Mao 61)
從以上的例子來看,翻譯中結合了漢語禮貌原則中貶己尊人原則,對話中具有漢語特色的恭維語及謙遜的回應方式體現得十分到位。異化的應用對于目標語讀者來說是大有益處的,因為它可以向讀者傳遞異國文化和價值觀中的原始信息。
三、結語
禮貌用語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其表達方式和原則均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對于促進跨文化交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對英漢禮貌用語的文化背景、禮貌原則及不同類型的禮貌用語進行了對比,并通過歸化、異化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的分析對禮貌用語的翻譯進行了探究。總之,禮貌用語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交際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跨文化交際中,因此要充分了解中英禮貌用語,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從而能夠準確地表達文化內容,促進文化及價值觀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