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國古代農具是農業社會中生產力的重要組成,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針對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的關注越來越高,而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兒童玩具設計是兒童的傳統文化啟蒙的最直接和便捷的方法之一。文章從中國古代農具的設計美學角度著手,分析其材料、結構、形式、功能等美學要素,探究如何將稻作農具中所蘊含的古人的設計智慧和精髓應用到現代玩具的設計中去,希望能夠為現代玩具的設計提供一部分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 稻作農具 現代玩具 傳統文化
一、前言
隨著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人們不再滿足于充滿聲光電的“西方”玩具,人們的目光越來越多的被蘊含著傳統文化的玩具所吸引。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掀起了一股新的風潮,“復古文化”開始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并愈演愈熱。很多傳統玩具是古人將生活中使用器具里所蘊含的智慧和功能進行濃縮和簡化后形成的,例如,魯班鎖、九連環、七巧板象棋等。
學齡前到小學階段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關鍵時期、最佳時期。這個時期玩具是陪伴他們比較多的事物,而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兒童玩具設計可以讓他們在玩耍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并且對其產生興趣。相比填鴨式的灌輸,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更容易為兒童們所接受,更容易讓他們產生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和認知。
二、稻作農具的起源與發展
江南地區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氣候溫暖濕潤、水網密集,適合稻米等作物的生長,是我國重要的稻米產區。江南地區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以稻作生產為主的稻作農具文化。稻作農具的發展經歷了刀耕火種到耜耕農業,再到犁耕農業,最終形成了耕——耙——耖水田耕作體系。在這個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稻作農具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進步,各種工具的也不斷地由粗陋到精細、簡單到復雜、但一到系統的發展。勞動人民不斷將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智慧融入到稻作農具的設計制造中,使其功能性不斷增強,其中蘊含的美學價值也越來越多。
在稻作農具發展之初的新石器時代,農業工具的主要材質為骨、石、木質等。在江南地區多個古代遺跡中均有相應的文物出土。這個時代的農具雖然簡陋、粗放但已基本滿足農業生產的要求,輔助古代先民進行稻作農業生產。
金屬農具的出現讓稻作農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最先出現的是青銅類稻作農具,而且青銅類農具出土量相對較多,是江南地區稻作農業發展的重要見證。在秦漢時期,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鐵制農具的應用開始取代青銅農具。在唐宋時期又產生了熟鐵和生鐵農具的變革。但是由于江南地區氣候潮濕,海拔較低等因素,鐵制農具的出土量不大,但是可以從諸多古代記錄和圖畫中獲得佐證,如《補農書》、《耕織圖》等。
三、稻作農具的設計美學分析
稻作農具是江南稻作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助手,在制作這些助手的時候,人們會將農人樸素的民間審美哲學應用到其中,反映了江南地區農人對美的追求,折射出了他們的審美情趣。其造型、工藝、裝飾、材質等方面都包含著豐富的設計美學思想。
(一)材料美 江南地區海拔較低,主要為丘陵和平原,出產竹木材料,稻作農具制造的過程中,人們多就地取材,造型隨功能變化。竹木材料輕便、耐用、易加工,通過使用不同部位竹材、木材可以制作出多種類型不同功能的稻作農具。這也是中國崇尚自然、順應自然哲學觀的體現。竹木材料是純天然的環保材料,相較于現代的部分材料有可再生、可降解、易獲取等優點。
(二)結構美 古代勞動人民的審美是很樸素的,在滿足功能的需求后才會稍微考慮下外部的裝飾,其主要結構還是為了滿足實際功能需求為主。像風扇車的結構,主體為手搖的風扇,倒稻谷的進料口,殼米分離的風箱,最底下是支撐整體的四根粗壯的立柱。風扇的設計就是為了減輕人們勞作時看天吃飯,就可以在沒風的時候一樣作業,通過手搖風扇將殼米分離,加快了勞動作業,促進了生產。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人們還在其中體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功能美 因為江南地區獨特的氣候地理環境,稻作農具也因地制宜。如,唐代時候出現的適應水田耕作的江東犁,為了適應江南水天地塊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特點,使用了曲轅、短轅等。為了平整土地又發明了耙、耖、碌碡等。為了放大人力,人們又發明了不同形制的龍骨車、風扇車,更加的解放了人力。稻作農具的設計制作完美的詮釋了路易斯·沙里文的“形式追隨功能”這句話。
四、稻作農具對當代玩具設計的參考意義
(一)寓教于樂 傳統讀書上課式的傳統文化教育,需要依賴老師、圖書的趣味性來吸引兒童,玩具相較于這兩種方式擁有更大的優勢,而且實際存在的玩具可以讓使用者更加真切的感受到稻作農具的結構、功能。
(二)中國農耕文化的代表 江南稻作農具是江南地區稻作農業文化發展的見證,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歷史背景下農業發展狀態、生產力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等,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稻作農具不光代表了稻作農業文化而且是江南農俗的反映,有著無可替代的價值。
(三)可操作性 稻作農具是實際生產生活中應用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實用性和功能性。在設計中將其設計智慧和文虎精髓提取出來,應用到現代玩具的設計中去,使兒童在玩玩具的過程中體驗稻作農具的使用方法,體驗稻作生產的流程,從而獲得很強的成就感和感知度,體驗到精神上的愉悅,讓兒童沉浸其中樂此不疲。
五、總結
中國古代稻作農具是諸多中國古代造物中的一個典范,其中凝聚了無數古人從勞動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智慧,可以在各個方面為現代玩具設計提供參考與借鑒。由傳統稻作農具中提取出來的裝飾紋樣,結構,設計智慧,文化精髓都可以為現代玩具設計制作提供相應的啟迪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王洪閣.基于文化傳承的玩具開發設計[J].包裝工程,2013,12(6): 46-48.
[2] 丁曉蕾,王思明,莊桂平.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及其保護利用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作者簡介:岳偉岸(1991年8月)男,漢族,山東人,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