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祖明
摘 要:職業學校學生是我國制造業的生力軍,應當重視對他們進行工匠精神的培育,為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目標提供重要保障。本文著重探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與培育工匠精神如何銜接及相應對策。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工匠精神 德育教學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作為世界制造大國,中國高度重視制造業的升級調整,提出了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為加快推進建設制造強國,企業應在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同時,將提高生產標準與增強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更多優質供給,更好地滿足各類消費群體的需求。因此,工匠精神已成為企業員工的基本素養。
職業學校作為“中國制造”主力軍的培訓基地,如何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是當前的重要課題。中等職業學校是職業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應將培育工匠精神貫穿教學始終。培育工匠精神是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二者在內容和目標上具有一致性,應加強二者的配套銜接,充分發揮德育課教學優勢,提升工匠精神培育實效。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及價值
工匠精神本義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目前,國內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普遍缺乏理論上的拓展和理性的提升。筆者更傾向于李小魯提出的工匠精神是專業精神、職業態度、人文素養三者的有機統一,是工業文明高度發展的精神成果。工匠精神與現代職業教育緊密聯系,它既是現代職業教育的精神標桿,也是現代職業人才培養的靈魂與核心。同時,工匠精神培育也受到現代職業教育環境的制約。作為現代職業教育主陣地的職業學校必須充分認清工匠精神的重要價值,牢固樹立起培育學生工匠精神這一目標,無論是在各項工作指導、校園文化構建上,還是在產教融合教學過程中、德育課教學活動中以及師生共同成長實踐中,都必須加強工匠精神培育。
二、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目標及內容
德育課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公共基礎課,是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中等職業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的核心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愛黨愛國、擁有夢想、遵紀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成為敬業愛崗、誠信友善,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與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具有內在一致性。學校應將德育課教學與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結合起來,通過加強必修課教學內容對接、增補工匠精神相關內容,充分發揮德育課教學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工匠精神培育質量和效果。
三、德育課教學內容與培育工匠精神的銜接路徑
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教職成[2008]6號)規定,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其中,必修課程有四門,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實際需要安排,通常有《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這里主要就五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如何與培育工匠精神搞好銜接進行探討。
1.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與培育工匠精神的銜接路徑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主要是通過講解職業生涯規劃基礎知識及常用方法,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觀,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啟發和引導學生深刻認清職業定位、科學規劃職業生涯、不斷提高職業素養,為畢業后盡快適應社會、融入社會,開展就業創業做好準備。其中,提高職業素養的實質就是培養工匠精神。鑒此,在課程第一章“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理想”和第三章“職業生涯發展目標與措施”的教學中,應注重與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結合起來,通過列舉各行業“大國工匠”、高技術工人等典型人物的成長經歷和工匠精神,讓學生受熏陶受感染,激勵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態度。通常情況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一般安排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個學期,對職業的憧憬是學生這一時段的重要心理特征。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活動不能局限在教室課堂上,應與跟崗實習、學校專業實訓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同時初步對職業和崗位有較深的了解,為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態度奠定基礎。
2.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與培育工匠精神的銜接路徑
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使學生了解掌握我國傳統禮儀的基本要求、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和重要作用,以及與日常生活和職業活動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等,不斷陶冶職業道德情操,增強遵守職業道德的自覺意識,養成遵守職業道德的行為習慣。因此,可從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兩個方面,搞好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與培育工匠精神的銜接。“習禮儀,講文明”“弘揚法制精神,當好國家公民”“自覺依法律己,避免違法犯罪”“依法從事民事經濟活動,維護公平正義”等四章,重在培育人文素養,可引用展示典型“工匠”人物和社會人才優秀人格品格的事跡進行案例教學;“知榮辱,有道德”一章重在培育職業素養,在教學中應突出學訓合一,結合學生專業特點特別是專業實訓實習課程,對操作行為、職業道德提出明確要求,讓學生在實訓實習過程中認真踐行,深化固化職業素養培育效果。另外,要把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將學生遵守學校的校紀校規、遵守實訓實習規程的情況與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成效對應起來,通過學生自覺守法守紀,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或職業素養。
3.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與培育工匠精神的銜接路徑
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主要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關于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教育,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基本理論教育,讓學生了解掌握當代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基本制度和發展成就,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辨別社會政治經濟現象和主動參與社會生產生活的能力,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筆者認為,提高產品質量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因此,可把增強產品質量意識作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切入點,將培育工匠精神融入到“透視經濟現象”和“投身經濟建設”兩章教學內容中進行。比如,在講述“商品的交換與消費”“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時,著重闡明產品轉化為商品的關鍵是產品具備了使用價值和價值,而產品質量直接決定產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高低,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產品質量是盈利的關鍵等問題,教育引導學生增強產品質量意識。endprint
4.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與培育工匠精神的銜接
路徑
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主要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和世界觀方法論教育,以及如何“做人”的教育,使學生培樹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處理個人職業生涯和成長發展中的問題,為人生健康發展奠定思維和方法基礎。哲學與人生課程對于培育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義。教學中,應著重把握好以下四個專題。一是“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腳踏實地走好人生路”教學,應重點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踏實肯干、自強不息”的精神;二是“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教學,要重點培養學生“做一行,愛一行”的精神;三是“堅持實踐與認識的統一,提高人生發展的能力”教學,要重點教育引導學生努力學習、注重實踐、勇于探索;四是“在社會中發展自我,創造人生價值”教學,要重點教育引導學生在勞動奉獻和自身發展中實現人生價值。這四個專題即是對學生如何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具備工匠精神的重要體現。
5.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與培育工匠精神的銜接路徑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主要是根據中職學生生理及心理發展特點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基本知識的教育,讓學生初步了解常見的心理異常現象,正確認識和把握自我,掌握簡單的心理調適方法和心理健康保健常識,增強自我調控、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人格的健全發展。
筆者認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具備工匠精神的重要前提條件。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要重點圍繞“自我悅納”和“承受挫折”開展教學。只有自我悅納、經受挫折而不氣餒的人才能在工作崗位上不斷進步和提升,這正是工匠精神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360百科.工匠精神[EB/OL].http://baike.so.com/doc/7022611-7245514.html.
[2]李小魯.工匠精神——職業教育的靈魂[N].中國教育報,2016-05-13(3).
[3]教育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大綱的通知[Z].教職成〔2008〕7號.
[4]教育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的通知[Z].教職成〔2014〕14號.
(作者單位:桂林電子中等專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