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圍繞新聞實踐教學理念與方法展開論述。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論述:需要認清與破解的新聞實踐教學兩大認識誤區、以建構主義理論原理提升新聞實踐的課堂教學質量、用具體的方法轉變學生的緘默知識為顯性知識、應該明確新聞實踐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應對世界流變的能力,希望藉此對新聞實踐教學有所啟發。
關鍵詞 新聞 實踐教學 認識誤區 建構主義理論
作者簡介:黃和節,浙江傳媒學院。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224
在新聞實踐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新聞實踐能力?這是新聞教育界一直面臨的難題,筆者參與新聞實踐教學10多年,基于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對于新聞實踐教學的觀察與反思,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破解這一難題。
一、需要認清與破解的新聞實踐教學兩大認識誤區
新聞實踐教學是提升學生新聞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基于筆者多年教學經驗以及理性觀察與反思,新聞實踐教學往往會陷入以下誤區:
其一,照本宣科式,即大體按照教材的脈絡與內容去講授。而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往往以剛入職的又沒有新聞實踐經驗的年輕教師居多。由于教學任務的要求,只能霸王硬上弓,再加上自己對新聞實踐缺乏感性認識,于是乎只能大體按照教材給定的脈絡與方式去講授,把新聞實踐教學課程上成了純理論課。當然,如果新聞實踐類的教材都是精品,而且都能解決新聞實踐問題,這樣的方式也不會出太大的差錯,無非課堂不夠活躍,學生覺得學習有些枯燥罷了,學生的新聞實踐能力總還是能夠提高的。但是,對于國內的新聞實踐類教材而言,通過學習教材就能解決學生新聞實踐問題嗎?據筆者多年的觀察,這樣能解決新聞實踐問題的精品書實在不多。舉一個反例,如果這樣精品書不少,新聞實踐教學理應不會成為新聞教育界的一個問題,而事實并非如此。
其二,采用案例教學,但是把案例教學上成新聞作品賞析課,結果學生或許成為了新聞作品的賞析高手,但仍然不會新聞實踐的操作。這究竟又是為何呢?案例教學法能夠彌補照本宣科式新聞實踐教學的不足,在增強學生對新聞作品感性認識的同時,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新聞作品鑒賞能力。但是,有些案例教學法本身的指向有問題,比如通過案例分析僅僅是為了印證已有的理論知識,即以例證法證明已有理論知識的正確,而這個理論知識又屬于不能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空洞理論,這樣的案例教學法只是理論先行的結果,案例教學只是裝點門面,其實不符合新聞實踐的內在要求,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以新聞評論為例,中國青年報的評論員曹林曾說過,學生上了新聞評論課,也許對于新聞評論的文章結構分析得頭頭是道,也能對報紙發表的那些評論的邏輯、論點、論證進行學理上的分析,可就是自己不會動筆寫。 而真正的案例教學,應該是通過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得出適合于新聞實踐的理論,社會學家默頓稱之為的中層理論。當然,僅僅是形成零散的新聞實踐中層理論,還是不足以明顯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而是需要通過大量分析案例基礎上,形成能夠解決學生實踐能力的系統中層理論,才會有效果。比如,有關新聞寫作,便需要形成新聞價值、新聞材料選擇等系統中層理論,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除了需要形成上述系統的中層理論外,還有一個需要改變的教學理念,即需要提醒學生要從新聞作品鑒賞者的角色中走出來,多從新聞制作者的眼光觀察分析以及想象已有的新聞作品。即對案例教學進行情境化還原的過程。比如,以《廣東又出新鮮事——千余城鎮青年花錢當農民》這條消息為例,這條消息的主要內容為:廣東出現1000多城鎮青年愿意花錢當農民的事情。需要學生先設身處地思考:如果你是獲得這一新聞線索的記者,你應該如何去做這條報道呢?除了調查清楚這一基本新聞事實外,還有哪些情況應該寫入新聞報道呢?顯然這條報道除了基本新聞事實外,還有至少兩個問題需要弄清楚并寫入報道,其一,這些城鎮青年為什么花錢當農民?其二,花錢當農民會不會成為發展趨勢呢?因為上述這兩個問題是受眾心中的有關這件事情特別想知道的疑問,因此必須交代清楚。由上所述可知,學生如果從新聞作品鑒賞者的角色中走出來,多從新聞制作者的眼光去看,會看到許多鑒賞者角度看不到的東西,新聞教學的情境化程度也會由此加深,學生新聞實踐能力也會在視角轉變過程中逐步提升。
二、以建構主義理論原理提升新聞實踐的課堂教學質量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總是積極主動地創造或建構社會世界,人是積極主動地建構社會現實的行動者。 由此可見,學生學習也應該是積極主動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為了追求更好的教學效果,新聞實踐教學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之一,便是需要教師以問題為導引,引導學生關注問題,并通過解決問題,完成學生的學習過程,這樣的學習方式帶有探索性以及研究性,比填鴨式教學,能夠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興趣,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另外,新聞教學還需要注重課堂討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溝通是社會借以進入每一個行動者內心的中介,各種理解也由此得以共享。 課堂的充分討論正是起到有效溝通的作用,使從案例中形成的中層理論,通過課堂討論的方式,被學生接受,并逐步成為學生的理性認識,從而提升學生的新聞實踐能力。此外,課堂討論的過程,也是教師與學生充分交流以及教師以理服人、勸服的過程。在與學生的溝通中,秉承以理服人的原則特別重要,不要認為自己是教師身份就可以占有天然的討論優勢,即便客觀上有這樣的優勢,在課堂的討論過程中,也應該盡量淡化,教師要以一個平等交流的溝通者的身份出現。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教師在以理服人時要秉承令人信服的原則。比如有關價值觀的問題討論,教師認為當下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是有問題的。而令人信服的說理過程可以是這樣的:其一,因為有錢是一個相對概念,而一個社會中有錢人總是少數的,如果你把有錢作為自己的唯一追求,那么你就需要成為社會的少數,而這對于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是極其困難的;其二,一個人總想著有錢,而事實上卻是很困難,這會影響自己的幸福感,對于個人是不利的,對社會也是不利的,因此社會應該一定程度上倡導成功的多元價值觀。這樣的說理過程,也是令人信服的過程。endprint
三、用具體的方法轉變學生的緘默知識為顯性知識,增強學生新聞實踐能力
著名學者博蘭尼指出,人類有兩種知識,通常人們所說的知識是用書面文字或地圖、數學公式來表述的,這只是知識的一種形式。這種知識可稱為顯性知識。另外還有一種知識,是不能系統表述的,可稱為緘默知識。顯性知識是通常的知識形態,而緘默知識具有自己不同于顯性知識獨特特征,可概括為: 其一,不能通過語言、文字或符號進行邏輯的說明;其二,不能以正規的形式加以傳遞;其三,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其四,情境依附性。
結合上述的緘默知識的特征,以新聞評論課的教學為例,如何使學生有關議論的緘默知識轉變為顯性知識呢?這是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學生們從小就已經接受過議論文的寫作訓練,高考的作文也經常以議論文作為體裁,因此學生在學習新聞評論課程之前一般都會有一定的議論能力,這是教師可以利用的學生的緘默知識,當然,怎樣才能把學生的這部分的緘默知識轉變為新聞評論的顯性知識,使之為我所用呢?其實可以通過著重講授中學生議論文與新聞評論之間異同的方式,解決此問題。兩者相同的部分比較好理解,無非都有論點、論據、論證等,而且論點、論據等都有各自的要求,比如論點要求正確、明了論據要求真實、精當等等,這里不再一一贅述,著重談一下這兩者的不同,而正這是學生的緘默知識能否轉化為顯性知識的關鍵。兩者很大的不同在于:其一,新聞評論追求傳播效率,不追求文采、旁征博引等,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言簡意賅,而中學生議論文一定程度上要講究文采,講究旁征博引;其二,新聞評論指向當下人們迫切需要解釋和人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等,而中學生議論文的指向較寬泛。比如,中學生議論文可以以“談讀書”為題,而新聞評論一般是不會涉及這樣的議題的,除非有新聞由頭。
通過上述的比較,再加上相應的練習,其目的在于把學生已有的緘默知識轉化為新聞評論的顯性知識體系,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能夠增強學生的新聞實踐能力,這是一般新聞評論教科書都不曾涉及的部分,如果是照本宣科的教師,一般不大可能涉及這些內容,但這樣做,對于提升學生的新聞實踐能力卻大有裨益。上述只是轉變學生緘默知識為顯性知識的一個典型案例,其他不再一一贅述。
四、應該明確新聞實踐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應對世界流變的能力
北京大學哲學教授張世英指出:與西方近代哲學相比較,現當代西方哲學體現出的鮮明特征之一便是:批判傳統哲學那種崇尚超感性的抽象概念王國的舊形而上學,強調現實生活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這是西方哲學研究的重大轉向,也是更符合實際的知識生產重大轉向。落實到新聞實踐層面,我們不難發現,新聞實踐正是需要每天都面對世界的流變。當然,新聞工作者不但需要面對每天的流變而且需要做出自己的回應。因此,除了要倡導終身學習的理念外,新聞工作者其實在高校學習期間,要完成一些面對流變的能力培養,這也正是新聞實踐教學需要討論與研究的問題。面對世界流變,從新聞實踐教學的角度來看學生至少需要培養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其一,面對流變的事實的新聞價值挖掘能力;其二,構建新聞作品所需的調查與寫作能力;其三,對于新聞作品進行評論等二度創作能力等。而上述的這些能力都應該是新聞實踐教學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下的新聞實踐教學之所以還存在一些問題,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在于:對于如何培養學生新聞實踐能力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甚至沒有明確意識到如何才能有效培養學生新聞實踐能力,或者意識到了,但由于教師儲備不夠,無法解決或解決不到位等,而這些問題正是當下新聞實踐教學急需解決的。
注釋:
曹林.時評寫作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256.
馬爾科姆·沃斯特著.楊善華譯.現代社會學理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7-8.
王雅琴.以“顯性知識”構建“緘默知識”體系——以新聞評論教學為例.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5(4).13.
彭國華.重構合理的生活世界:哈貝馬斯的現代性理論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