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勇
[摘 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定為課程“三維目標”。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少語文課堂教學不出示或者不明確教學目標。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課堂教學伊始出示教學目標,能讓學生明確學習什么內容、學到什么程度和怎么學習,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從而學會學習。本文通過深入、全面的研究,分析了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以及制定和展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制定和呈現;思路和策略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所表現的預期行為、所達到的預期結果,是教學設計的起點、教學過程的方向和教學評價的依據,它貫穿于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反思的全過程。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關于教學目標的制定、展示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制定和設計存在的問題
1.沒有目標或目標不明確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有的教師就把課堂放給學生,對學生聽之任之,學什么由學生決定,這種教學缺乏明確的目標;有的教師還認為上課是不需要目標的,只要把全部的知識點講完,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還有的教師認為,如果一開始教學就出示教學目標,反而顯得不自然,有一種突兀之感,學生也會覺得學習語文與學習思想品德沒什么兩樣。
2.行為主體錯位
教學目標考量的是學生在教學結束后的行為變化,所以行為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有的教師將教學目標設計為“使學生……”“培養學生……”“引導學生……”等,這種表達方式沒有以學生為主體地位,“使”“培養”“引導”這些都是對教師行為的表述,這就把教師當成了行為主體,是不正確的。
3.目標陳述過于籠統、抽象,缺乏觀察性、可操作性
教學目標是用來指導和評價教學活動的,所以行為的表述必須是具體的、可操作的、易于評價的。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目標設計活動中,教師經常使用“掌握”“認識”“理解”等比較籠統、抽象的行為表述方式,缺乏對學生學習之后預期結果的具體程度的描述,這種表述操作起來缺乏指導性,評價起來難于操作,課堂教學將很難實施。
4.預期結果表述過于空泛
通過教師一節課的教學,教學目標試圖達到的教學效果必須是可實現、可測量的。所以,教學目標的表述非常注重明確性和具體性,不能過于宏大和空泛。然而有的教師常常把教學目標設計為“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讓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等,這類目標過于抽象,僅僅通過一節課的教學就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是根本做不到的,教學效果也無法準確衡量。
二、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的思路和辦法
1.教師出示目標
在課堂教學伊始,教師提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開門見山,使學生馬上進入學習的狀態,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什么、怎么做,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麻雀》一課,教師這樣導入新課。
(出示麻雀圖片)同學們認識它嗎?(學生回答,略)在鳥類中,麻雀是一種很常見的數量很多的小鳥。在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筆下的老麻雀,在獵狗面前奮不顧身拯救自己的幼兒……這是一課外閱讀課文,大家要用學過的描寫動物的方法來自己閱讀。學習目標是:一學習作者是怎樣寫小麻雀的,二是體會作者在寫小麻雀的時候寄托了怎樣的感情。大家可以和《母雞》一文對比來讀一讀。
在導入環節中,教師先簡單介紹麻雀,然后開門見山地提出教學目標,并讓學生比較閱讀。這樣的目標呈現,使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不至于抓不住要領,逐步學會自己去閱讀文章,提高了自主閱讀的能力。
2.學生提出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未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逐步培養學生的目標意識,引導他們在每一節課中自己提出目標。這樣不僅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引發他們的閱讀期待,產生持久的閱讀動力。如,在教學人教版《秦兵馬俑》時,一位教師這樣引導學生提出學習目標。
師:前兩篇課文,我們一起登上了長城,一起游覽了頤和園,感受到了我國寶貴的、豐富的文化遺產。今天,我們再去到西安,看看“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兵馬俑。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的目標是什么呢?
(學生沉默了3分鐘。有一個舉手)
生:目標是先想象兵馬俑的神態和氣勢,再說一說自己讀后的感受。
師:你太聰明了!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認真讀了課文,并對課文上面的閱讀提示進行思考。
在教例中,教師沒有出示學習目標,而是引導學生提出來。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有了明確的閱讀方向,引發他們深入閱讀課文的心理期待,而且讓他們學會自己動腦思考問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標。
3.師生共同討論確定目標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由于學生的思想認識、閱歷經驗、個性思維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需要教師及時給予點撥引導,讓他們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師生共同討論教學目標,能取得意想不到效果。
如,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時,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提出目標。先讓學生自己讀書,并用“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鼓勵學生發現更多的問題;接著,組成四人小組討論,將小組中“大疑”性的問題把它寫在黑板上;然后,師生一起歸納出“既然天游峰是一個風景區,為什么作者不寫風景而是寫掃路人?”等6個大問題;最后再和學生討論主要解決的兩個大問題,作為下一節課的教學目標。
這里,引導學生討論,提出教學目標,不僅能讓課堂教學氣氛融洽,而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達到高效的教學目的。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學習心理,科學制定和設計教學目標,以便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不僅給學生指明了學習方向,也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