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梅
摘 要:中國著名語言教育家葉圣陶說:“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學生自能讀書,不要老師教;自能作文,不用老師改,達到自能讀書,自能作文的最高境界。”葉老這句話,我認為是語文工具性的最妙體現,但是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這就把人文性推向語文教學的前奏,語文情感性成為了教學的主旋律。所以,教學專家指出:“一個冷血的教師感情不豐富,不會感情朗讀的人是教不好語文的。”我把這句話延伸補充:“一個冷血的學生,缺乏感情,不會感情朗讀是學不好語文的。”而不管是新教材也好,老教材也罷,“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成了每篇優秀詩、文后的必備“思考練習”題,我作為一名愛好語文教學的教師,就非常重視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感情朗讀,感情朗讀有以下幾種作用。
關鍵詞:感情;朗讀;永遠;主題
一、感情朗讀會意
在教學中教師經常指導學生朗讀,“讀書百遍,其意自現”何況是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在平常注意感情朗讀,能更深刻的理解字、詞、句,甚至是文章的意思,體會用詞的準確性。例如:《狼牙山五壯士》中“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像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的滿腔怒火”此句“噴”字用得絕妙,用“射”“吐”均不能與之比美。又如:“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些句子,如果讓學生查字典,一個字一個詞的解釋,學生很難說清是怎么回事,但讓學生多讀,自己體會,用自己的情感品味(當然不一定每個學生表達的情感一樣)。這樣學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再加上老師有感情地導讀,意思便不講則明。學生均能明白這些句子都是感嘆時光寶貴的名言警句。再如《可愛的草塘》中,“這么大的這么美的草塘,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走了進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樣,浪花翠綠翠綠的。”學生通過感情朗讀能明白大海指草塘,浪花指草,這些句子寫出了草塘的大和美。
二、感情朗讀悟神
很多課文,感情朗讀能抓住文章的精髓所在,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可愛的草塘》中“這草塘真美啊!”只要是學生帶著感情朗讀,便能很快悟出這是表達作者對草塘的喜愛之情,贊美之情。特別是體會古詩中作者的精神非感情朗讀莫屬,傳統教學方式,都是以教師直接講述為主,其實這是對學生感悟能力的抹殺。古詩韻味美,語感美。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詩歌的境界,了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是辦不到。在教學《楓橋夜泊》時,我就反復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前兩句讀秋天夜晚的景色詞句,連自己骨子里都透著涼意,用感傷的語調,語速要慢。而第三句便語速稍快,帶著驚奇之感,最后一句卻要讀得凄涼而悠長。學生在感情朗讀中入景入情,從而入神,學生便能體會出這首詩所表達的是作者淡淡的思愁。
三、感情朗讀化人
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最重要的體現還在于“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學習一篇課文,不僅只局限于文字訓練,更重要的是讓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升華,上升為學生情感的實際轉化,讓學生學好語文,學會做人。《小珊迪》中“我換好零錢往回跑,被馬車撞倒了,軋斷了兩條腿,我就要死了,可憐的小列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他怎么辦?誰來照顧他呢?”讀了這些誰不心情沉重,誰不被小珊迪善良的品質所折服,在教學時,再拓展延伸,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達到育人的目的。《可愛的草塘》最后一個自然段,感情朗讀體會。“我朝前緊走幾步,想捧起這清涼的河水,痛痛快快地洗一洗臉,但是好猶豫,生怕弄壞了這一幅美好的畫卷。”讓學生由讀而想,對美好事物要愛惜而不是破壞,培養環境、愛護大自然,提倡環保。
四、感情朗讀助想
有關研究表明,人的各種器官可以互相溝通,相互作用,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人體器官調動得越多,大腦獲得的信息越多,學習效率就越多,也就是說,大腦獲得的信息越多,學習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說,當我們只是用眼睛去“讀書”(默讀)時,大腦獲得的信息比較單一,甚至還會出現遺漏和差錯,而當我們開口感情朗讀時,語感信息通過視覺、聽覺器官作用于大腦,準確率大大提高,想象力也成倍提高,這也是語文教學要求下的學生能力培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感情朗讀,同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一舉兩得,兩全其美。例如:《可愛的草塘》中“仔細瞧那浪花,近處的呈鮮綠色,遠一點兒的呈翠綠色,再遠的呈墨綠色,一層又一層,最后連成一片,茫茫的跟藍天相接。”學生邊感情朗讀邊想象,在頭腦中浮現畫面,與作者一起進入“草塘真美啊”的境界中,達到培養學生發展思維,開拓學生視野的目的。又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她們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如果從字面理解朗讀,則顯得生硬,認為小女孩死了更好,而實際小女孩在痛苦,無奈中死去,那種意境是小女孩的幻想,因而讀出既悲慘又痛苦又滿含希望的復雜情緒,讓學生邊讀邊想象小女孩的結局,小女孩的幻想。
五、感情朗讀審美
在感情朗讀的過程中,伴隨著心智活動和情感投入,在語感語流中讀者的心智高度集中,情緒被深深感染,感情隨著節奏和韻律起伏跌宕,課文中的美感內涵與讀者心理結構產生某種對應關系形成“異質同構”,審美感受暗含于審美對象的美,產生美感。《桂林山水》《第一場雪》《頤和園》等課文通過感情朗讀均能使學生感受到美,享受到美,從而學會審美。
以上幾點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小結,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反復感情朗讀,讓學生“讀中入景,讀中入境,讀中入情”。讓感情朗讀,成為永遠的主題。
參考文獻:
[1]李鎮西.讓心靈自由飛翔——我的語文教育觀[J].課程.教材.教法,2015(4):20.
[2]劉晶晶,郭元祥.小學語文閱讀素養:內涵、構成及測量[J].課程.教材.教法,2015(5):41.
[3]白楊.我國區域特色課程資源研究:現狀、問題與趨勢[J].課程.教材.教法,2015(6):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