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盛慶
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小學數學的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更形象化的感知教學。通過生動、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融進情境之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的思考與探索之中。本文將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問題情境創設的重要性出發,對有效問題情境創設的具體策略作進一步探析,希望對教學改革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數學教學;有效問題情境;情境創設
1 前言
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深入,取得了諸多成效,也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認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一味地被動接受教師所講的知識,會感到枯燥乏味,而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因此,情境教學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彰顯小學數學的學科價值。
2 小學數學教學有效問題情境創設的重要性
2.1 問題情境的內涵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個體想做某種事但卻不知如何行動的心理困境。教學上的問題情境,是當學生接觸到的教學內容,不能用原有的知識體系來解決時出現的心理狀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枯燥乏味的教學很難產生興趣,興趣和好奇心往往來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某個問題創設的情境,因問題而生奇怪,因問題而生趣,從而誘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中來。
2.2 小學數學教學有效問題情境創設的實質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實質是“意義構建”的過程,學生是建構的主體,具有主體性地位,學習作為認識過程,更應關注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而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正是“意義構建”的過程。
構建有效問題情境,能夠讓課堂話題引領教學節奏,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需要。創設數學學習情境,能夠將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遷移,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思考實際問題,認識到實際情境中數量間的相互關系,感受到數學學科的獨特魅力。比如,在講正方體表面積的課程時,教師可以取出粉筆盒,向學生提問“做這樣的紙盒至少需要多上硬紙”,進而能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心理需要。
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有利于消除課堂教學障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教學內容融進一定的問題情境,針對內容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這樣不僅能解決小學生注意力很難集中的問題,還能形成自由開放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掌握基礎知識。
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符合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要求。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深入,要求教師必須關注學生整體的多樣性,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性課程,但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有限,很難理解枯燥、乏味、晦澀的數學知識。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將晦澀難懂的數學問題簡單化,且創設的問題情境比較生活化,能夠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分析。此外,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從而有利于學生整體全面發展教學目標的實現。
3 小學數學教學有效問題情境創設的具體策略
3.1 問題情境要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
筆者認為,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問題情境必須符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現有的知識體系相契合;第二,問題情境必須含有數學思考價值,那種不含數學信息的情境需排除;第三,問題情境必須能與教學環境相融合,以確保教學的有序開展。比如,在講“角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抽象出角的圖形,并通過對比得出角的構成,接著教師拿出用硬紙條和圖釘組成的活動角,讓學生直觀認識到兩條邊相交的點即為角的頂點,然后再讓學生拿出手中的筆記本,指出哪個是角,邊和頂點在哪,不斷引導學生在互動中加深對角的認識。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不斷探索新知的興趣,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創設教學情境是為了強化啟迪數學思維,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教學聯想和思考。比如,張齊華在講“圓的認識”課程時,讓學生討論車輪的軸為什么要裝在圓心,思考車軸不在圓心的自行車騎起來是什么樣,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自行車軸放在圓心的重要性,這樣的情景設置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聯想思維,既有利于教學內容的吸收,又有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3.2 要有生動形象的強烈認知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教學技術得以迅速發展,運用現代教學媒體能夠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具體,形成強烈的認知刺激。在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3D展示,課前搜索一些動漫形式的課程講解,讓學生在觀看動漫的同時獲得新知。
數學來源于日常生活,生動形象的強烈認知可以通過生活化、故事化、游戲化、實踐化的問題情境來完成:
其一,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應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小學數學中的大部分內容幾乎都能找到生活原型,那么教師在創設問題情景式,就要注重教學內容與數學生活的緊密契合,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在講“位置和方向”課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想太陽的東升西落,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真思考。
其二,創設故事化的問題情境,小學生的共性特點是愛聽故事,教師可以借助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故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比如在講“小數的加減法運算”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熊大和熊二去超市買東西,五個蘋果9.60元,兩個火龍果8.50元,一共花費多少錢?”這道題很容易理解,但在運算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一些問題,這是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教材上的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其三,創設游戲化的問題情境,寓教于樂是小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之一,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在游戲中學到知識,將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表內乘法”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我問你答”的游戲,這樣能培養學生的反應能力,還能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乘法口訣。
其四,創設實踐化的問題情境。小學數學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學好數學能夠更好地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適當創設實踐化的問題情境。例如在學習“年、月、日”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制作活動日歷,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年、月、日的關系,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秀花.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5(35)
[2]單俊寧,鞠喜見.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11)
[3]黃志敏.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3(04):82-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