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從鼓勵探究學習,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意識;多媒體輔助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意識;小組合作教學,創造動手操作學習環境;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喜歡上動手操作的數學四個方面來談談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實踐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鼓勵探究學習,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意識
在新課改教學理念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探究式的學習氛圍,在探究學習中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意識,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以及數學思維。在教學中,教師做好備考,認真分析哪些教學內容更適合探究性的操作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動手,主動參與。如在“長方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引導學生經歷長方形公式推導的過程,采用動手探究的形式讓學生投入到猜測、觀察、思考、操作、探索交流中,不但讓學生學會在思考中學習數學,更要讓學生學會在做中學習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擺一擺感知長方形的面積和長和寬的關系,并可以讓學生在自己動手之后在全班交流。教師要認真觀察數據,感知每行擺的個數與長的關系、擺的行數與寬的關系,最后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二、多媒體輔助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意識
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是自己經歷無序思維到有序思維的過程,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思維訓練的條理性,更重要的是,教師在引導學生操作的過程中要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使思維的條理性得到提升。在教學中,有時候學生不懂如何進行動手操作,教師就可以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有一個基本的思路,在多媒體輔助下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意識。如在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表”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鐘表的組成部分,知道時針、分針及鐘面的數字,還要教會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整時,并知道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教師一方面要準備實物鐘、模型鐘,還要準備遠程教育課程資源課件,在教學中,首先用課件情境導入,公雞打鳴以及鐘表鬧鈴報時,讓學生感知鐘表的作用,進而對認識鐘表產生興趣。同時,教師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分針和秒針自我介紹的小動畫,會讓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摸一摸學具的時針、分針,讓學生數一數,12個數把鐘面分成了12個相等的大格,這樣的過程,會讓學生愿意參加到數學學習中來,營造自主學習氛圍,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自主學習中,積極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意識。
三、小組合作教學,創造動手操作學習環境
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為學生營造動手操作的學習環境。小組合作教學,是有效教學方式之一。教師根據學生學習能力、性格特征等進行分組,讓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積極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學習氛圍,小組成員為了各組的榮譽,會最大發揮自我學習的主動性。在小組內,學生互相幫助,尤其在動手操作過程中,組內合作會發揮最大作用,而且可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如在六年級上冊“統計與概率”的教學中,教師既要把握教材內容,對本冊統計知識做一個系統的復習,又要讓學生明白統計圖的意義、特點以及從統計圖中獲取信息和結合統計圖解決問題。在復習中重視小組合作、討論的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突破教學重難點,進一步理解各種統計圖的特征,并學會根據統計圖分析數據。教師要讓學生在小組中動手操作,既可以畫統計圖,又可以通過統計圖積極參與到思考中進行分析統計圖。同時,教師還可以讓有興趣的學生制作實物統計圖,讓學生在動手中提升對統計圖的認知。
四、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喜歡上動手的數學
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課內進行動手操作,更重要的是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外也要養成動手學習數學的習慣。很多數學問題,經過教師的講授以及課堂上學生的動手參與,學生能夠理解很多教學內容。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難免有更多更好的思維,讓學生可以課下進行動手操作的延伸探究。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在生活中思考數學的習慣。如在“三角形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制作不同的三角形,進而思考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操作實踐獲得更多的感性認知,提升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動手,主動參與,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能夠在動手操作中不斷提升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路永偉.小學數學教學應用動手操作教學的研究[J].甘肅科技,2010(20).
[2]任清梅.巧用身邊的教學資源 促進學生有效學習[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