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霞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都有所改變,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逐漸把關注點集中在新型教學方式上,即:思維導圖,為了明確其重要性,針對思維導圖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高年級語文;應用策略
思維導圖,是一種表達發散性思維并且引導我們理解的工具,它簡單卻又極其有效。它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初,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思維導圖就像神經細胞一樣由一個點散發出多條線,使大腦潛能得到最充分的開發,從而極大地發掘人的記憶、創造、身體、語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潛能。
一、思維導圖的概念和特點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對于促進學生有效掌握知識、學會學習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而且易學易用,只要腦中有清晰的思路,成熟的思維,都可以很快地建立思維構圖。
二、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應用
1.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知識網
如果腦中存在清晰的思路,就需要全部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才能更好地繪制出一目了然的思維導圖。例如,小學六年級人教版《山中訪友》一課,它是著名散文家李漢榮先生的一篇杰作。這篇散文篇幅短小,記錄了作者獨自到山野林間的一天游歷,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中心為山中訪友,以訪問古橋、鳥兒、樹、山中朋友、落花、落葉、石頭、雷陣雨為分支,從這八方面來研讀作者對每個地方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和排比、過渡等寫作手法,從大到小面面俱到,不放過一絲細節,最后完整地描述了所有的場景。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也使學生的獨立思考得到了充分的調動與發揮,提高了課外閱讀的效率。
2.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思維導圖就是在大腦中存在構架,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結構化思維的產物。擁有結構化思維,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技能,能快速地完成閱讀,而且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更好地進行預習,也能有條不紊地處理各種難理解的段落。
以廣州某一小學為研究對象,實驗要求對課文預習進行思維導圖,我們從教師那里了解到,語文課文預習一直是抄寫文章中的生詞,熟讀文章,從實際效果來看,小學生對課文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經過三個月的思維導圖的運用,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分析文章,教師建議學生從寫作背景、主旨、關鍵詞、段意等方面來預習課文,使學生逐漸熟悉對思維導圖的運用。在課堂上,學生也會根據預習的結果,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有針對性地向老師提出問題,該實驗經過三個月的練習,取得顯著的成果,充分地說明通過思維導圖對課文進行預習,會有效地提高閱讀學習效率。
3.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
教師在講課之前展示思維導圖,使學生對課文主體有了一個清晰明確的了解。在教師講解過程中,思維導圖一步步逐漸呈現出來。例如,語文閱讀《橋》中老漢是主要人物,先是由談話導入,通過描寫山的畫面,激發學生對當時場景的想象。突然老漢沙啞地喊“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他為什么要這么說,按照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將思維導圖所呈現的課程內容一步步展開。接著出示第二個關鍵點:老漢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在這個部分,教師繼續將學生的思維擴散:為什么老漢會揪出小伙子,體會老漢在關鍵時刻把小伙子黨員揪出來,避免再次陷入恐慌,對比在山洪爆發時老漢與村民的表現,感受老漢的威嚴、冷靜。體會他像一座山,高大、雄偉,有安全感。老漢的臨危不懼,成為山洪爆發時村民的主心骨,對穩定村民情緒起重要作用。緊緊抓住語言簡潔、環境渲染、結尾巧設懸念這三個特點來組織教學。這樣一來,完全跳出了傳統式教學模式的窠臼。
課文通過思維導圖逐步呈現完,教師再從整體結構上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和總結,使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由淺入深,從語句、段落到全文。教師通過思維導圖講授知識點,也教會了學生從不同層面思考問題,也使學生面臨挑戰時可以理性地思考解決方案。
例如,有一位學生學習了四年級第二單元《感恩》后繪制了思維導圖,主要概括了本組課文中的主要內容、知識要點,文中人物的聯系。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外貌等,仔細體味,來理解人物品質。在課后復習中配合思維導圖,加強鞏固對新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綜上所述,當前,思維導圖在教學應用中還不算普遍,雖然會遇到困難,但若能堅持實踐和研究,不斷改進思維導圖在教學中應用的方法,使一些低年級學生也可以快速地運用,那么將來,思維導圖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中將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王曉楠.思維導圖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D].河北大學,2016.
[2]張海秀.思維導圖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17):1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