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三字經》中的“成人”之道

2017-11-07 08:24:24孫剛成張丹
大學教育科學 2017年5期
關鍵詞:家庭教育

孫剛成+張丹

摘要: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理性的精神之魂,富含著渾厚的民族睿智與才智積淀,其燦爛而耀眼的獨特魅力亙古綿延,千秋巍然。《三字經》作為傳統文化中最經典的蒙學讀物之一,內含恢宏博大的“成人”意蘊,對其中的“成人”之道進行挖掘,既是對傳統經典蒙學讀物的精髓進行承襲并發揚的重要途徑,又是對民族精神追根溯源從而深刻理解的重要方式。深切洞見《三字經》中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的頤養身性之道,通曉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沃土是孕育“完人”品格的要旨,明晰自我發展的核心要義,方能更好地讀經世之作,通古今之事,鑒是非曲折,思處世之道,賞文化魅力,品人格涵養,悟“成人”之道,做明哲之人。

關鍵詞:《三字經》;環境影響;家庭教育;修身養德;自我飛揚

中圖分類號:G4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7)05-0082-06

《三字經》作為我國古代經典蒙學讀物的代表作之一,是迄今保存最完整、使用最久遠、影響最廣泛的啟蒙書籍。它篇幅雖短,僅有一千多字,卻言簡意賅地映射出了人類思想的精粹,凝結著人類的睿智和哲思,尤其折射了儒學思想的渾厚與精深,囊括了豐富的教育理念與“成人”之道,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奠基,亦是中華歷史智慧的沉淀。《三字經》文筆流暢,樸實無華,深入淺出,情深意切,因其獨特的體裁形式與內涵深厚的文風特質,影響歷久彌新,世代傳承。在新時代的發展境況和“立德樹人”理念亟需落實背景下,傳統文化精華中的民族精神與價值傳承關乎國家的強盛不衰,是文化強國夢實現的關鍵,而《三字經》所展露出的精神文明價值與成人之道彌足珍貴,愈發值得人們深思與借鑒。

一、天人相合理念指導下的自然環境是孕育明哲之人的肥沃土壤

個體的成長與發展和周遭環境的影響密不可分。環境能夠潤物無聲地影響一個人成長,也能潛移默化地熏陶一個人的性情。尤其是對于幼小的孩子而言,因為他們無法判斷和駕馭自己幼年生存的環境,以至于成人們對他們錯誤的批判可以眾口鑠金或反復言說成真,從而拔除他們自信的根源,并在這種錯誤判斷指導下不知不覺地相應規劃他們的生活,以證明成人們對他們的錯誤判斷是“正確”的[1](P74)。無論是從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的視角而論,環境的變化總是能直接或間接地陶染個體的發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訓充分闡明了良好的成長環境能為人生錦上添花并促進一個人長久的發展;不利的環境不僅成為個體健康成長的阻抗因素,更有可能消弭人生的光輝色彩。對于孩童的成長,應盡可能地創設有利的生長環境,盡量減少或避免不良環境的影響,將環境視為孕育明哲之人的沃土,汲取天地萬物之精華養料,正是《三字經》中倡導的提升個體品性修養境界的“成人”之道的重要路徑。

在天人相合理念之中,人可以從自然之中汲取天地萬物之特質,涵養包容會通之品性。“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維既是古時人們認知視角的衍生產物,又是為人處世所應信奉并恪守的基本準繩。古時素有自然崇拜這一現象,《三字經》中曾論述到“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2](P4)。可見,古人將“天、地、人”三因子視作構成生命現象與生命意義的基本要素。“天”作為萬物生存所依托的廣漠空間,包括日月星辰交替運轉且永不停歇,四季輪回而顛撲不破,既是對自然的認識,更是對人生生不息不懈追求的呼喚;“地”作為孕育萬物生靈的優渥環境與條件,彰顯了它的博大與寬廣,為人提供了厚德載物的形象典范;而“人”乃是萬物之靈,“靈”的基本內涵和表現就在于人能夠認識天地之道,并順應天地之道,取天地之靈性,去成就自我,駕馭萬物,做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此意中的天道也是人道,是人們必須認識而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四季輪回,亙久不絕,日月星辰,循環往復,人要遵循不違天的天人和諧原則,方能達到天人合一之境,創造萬物和諧相生的美好環境,安享美好幸福生活。自然萬物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萬物皆有其特質,必須牢牢地把握萬物生長特有的屬性并遵循其規律,以自然法則為自身行為準則的參照,在個體成長中不斷反思并訂正自身的品行,方能成為德才兼備的謙謙君子。因此,天地之道不可違,違背天地之道而行事,必將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致使人失去靈性,失去美好幸福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中將“天人和諧”之道視作為人處世的理想目標,其積極功效與時代意義值得肯定的同時,更需借鑒與秉承其內在的精髓。就“成人”之道而論,古代明哲先賢認為“自然”或“宇宙萬物”含有崇善尚美的道德意蘊,對民眾的德行教化有重要的參照與效仿意義,所以,就應當將人生與自然相對應,并與其融洽相合。唯有如此,蘊涵著仁愛與博大的萬物才能不斷陶冶人們至善至美的性情,人才能曉悟多姿多彩的萬物生長氣象,人的生命才會趨于至善的境界,人的精神才可能不斷變得充裕和富足[3](P72)。在當下人類社會物質文明不斷發展涌動的潮流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思想仍具有強健的生命延續力。人類社會的發展在“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思想熏染下,通過打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結界為發展方式,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雖取得了巨大的物質文明成就,但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破壞自然環境的惡果已經反噬到了人類自身。生態失衡、環境污染等影響社會發展的問題跌宕起伏,已嚴重阻礙了人類的持續健康發展。自然不可征服,只有遵循其發展的脈絡與規律,人類社會的發展才會通往理想的狀態。此外,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中,人們應借鑒萬物生長中所展露出來的包容會通的優秀品質,不斷陶冶自身的審美情操,欣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佳作,體會萬物融洽相通的恬靜雅意,進而借自然之力涵養品性,體悟“成人”之道。

二、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環境是塑造“完人”品格的先決條件

育人性乃是教育的本質特性,借助教育培育人的思辨才能,使人具有活躍且豐裕的無窮智慧[4](P51),讓人在教育過程中存善養性,不斷涵養優秀的品質,從而成為“大寫之人”。《三字經》中講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2](P1),旨在闡明生命個體自誕生之初,其天性都是善良的,而這種善良的天性原本是沒有太多差別的,但是,因為后天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的大相徑庭,便漸行漸遠地偏離了善端,產生了善惡好壞的巨大差異。這一論點既傳承了儒學正統思想中的性善論,又肯定了后天的教育與學習環境對人的發展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這一思想,提醒人們尤其要注意兒童成長早期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endprint

在“成人”教育中,家庭人倫道德教化的啟蒙不可或缺。家庭是孩子健壯成長的港灣,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首任導師,而家庭教育則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堂課。《三字經》既是一部綜合性識字蒙學教材,同時更是一部論述啟蒙教育的專著[5]。關于家庭教育,《三字經》中論述到“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4](P2),意在借孟母重視孟子學習環境的選擇之事例來說明家庭環境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為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生的健康發展有早期性、先入性和習慣性的影響,此種影響會延續至孩童的整個一生。家庭中家長的文化素養、言行舉止、行事習慣、教育子女的責任心與能力,以及他們對孩子的教養方式等多種因素對于學齡前期兒童的成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并且因為其早期性、先入性和習慣化的特質,此種影響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會延續并滲透至孩童的終身發展[6](P248)。孩童涉世未深,幼稚而純真,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性格特征對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極為重要[1](P52),故有“養不教,父之過”[2](P2)一說。這也再次說明了為人父母不能只考慮滿足兒女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應重視孩童的德行涵養與習慣養成問題,為孩子創設健康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年幼的時候便知道用心學習,接觸良師,結交益友,以便知曉為人處世的禮儀與知識,否則,便是父母的失職了。

家庭教育中應重視孩童知禮儀、明人倫的品性形成。《三字經》中論述到“首孝悌,次見聞”[2](P3),這便啟迪了人們對于幼童期的家庭教育應著重于最先學習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友愛兄弟的道理。孩子如同純潔無暇的璞玉一般,只有經過打磨、雕刻,才能變得精致。父母要讓孩子懂得最基本的人倫道德知識,便不能濫用瑰麗色彩美化現實溺愛孩子,也不能用悲觀的態度描摹世界以挫敗孩子的稚嫩心性。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最大職責是讓孩子盡可能為當下與未來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使他們以后能夠應付那些紛繁復雜且多變的生活世界;因為那些沒有積極接受教育或沒有克服困難的勇氣與習慣的孩子以后會尋求回避生活中所有的艱難險阻,從而使自己的生活范圍越來越小,思維的視野更加狹小[1](P66)。因此,父母不僅要重視孩童的家庭教育,更應不斷培育孩子向善的性情,讓孩子懂得“幼而學,壯而行”[2](P25)的道理,使其明白只有在幼年的時候勤奮上進,刻苦學習,明白做人的道理,長大以后才能立足于廣袤的大千世界,才能在生活與人生的泥淖中愈挫愈勇,才能收獲碧波蕩漾的靚麗人生。

三、良好的學校教育是“成人”之道的 助推器

教育在“成人”之道中發揮著助推器的作用。人性本善,但這僅僅是善端而已,并不意味著這種善會一直延續至生命存在的終點,只有經過不斷的品性修煉,不斷提升優秀的品德修養,才會到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以立德樹人為基本指導的教育亙古通今,恒久不衰,具有光輝且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中國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認識到,教育絕不是受教育者個人的事情,而是關乎家庭、社會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對古人而言,接受教育的目的雖有功利之說,但是,實際上多數情況超越了功利性的思維范疇,趨向了以人的精神豐富和對人自身審視為核心的人文陶養。對個體發展而言,教育能促使個體在融入社會以體現自己人生價值與意義的同時,獲得追求幸福的生存能力;從家庭的視角而論,教育具有明顯的代際效應和隔代效應,同時,在宗法制血緣關系思想浸染下,教育具有蔭澤后人、榮耀門庭和光宗耀祖的深刻意義;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而言,教育具有維持社會的禮儀秩序從而感導民眾的積極效用;對國家民族的穩定而言,教育具有維護江山和平,穩定民心的突出功能[3](P180)。正所謂“茍不教,性乃遷”[2](P1),人只有重視教育,接受教育,不斷學習,才能將天性中的善端維持并發揚下去。

在“成人”之道上,人不僅要重視教育,更應該重視接受好的教育。因為好的教育對一個人的人生積極價值取向的形成、智慧和技能的培養以及適應繽紛多姿的社會生活,并在適應中更充分地挖掘發展潛能,以便在滿足需求的同時,創造幸福人生,都會產生積極的效應。中國古代傳統教育將培養知識廣博、品行高尚的“成人”,培養“仁愛”之心的向善心性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并將其視作教育的首要目的[3](P179)。這是中國古代傳統教育的精華和需要永續傳承的教育遵循。在任何社會條件下,人們都可以通過符合教育本質內涵的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徹底改變自己當前的人生地位,增加人的生命厚度,而且這種改變必然對人的發展產生諸多積極的影響[6](P35)。所以,人只有接受好的教育,才能養善養性,才能收獲成功的人生。

好的教育首先要教人明了基本的人倫常識,懂得基本的生活常識,并由此把人逐步引向博學之佳境。《三字經》中論述到:“稻梁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2](P5);“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2](P6)。這些旨在讓人們知曉生活中的飲食常識,懂得各種牲畜于人類生存的不同貢獻,知道基本的樂理常識,透析血緣關系下家族中長幼尊卑基本的倫常關系。此外,書中還有“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2](P6)的論述,意在使人了解人類自身所存在的高興、憤怒、悲哀、恐懼、喜愛、憎惡和欲念七種情感,正視自身的情感狀態,從而更好地修身養性。

其次,好的教育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遵循這一教育原則也應該是好的教育的重要體現。任何事物的發展皆有其規律,由簡至繁,抑或是由易至難。教育亦不例外,只有遵循其規律,并按照規律采取相應的教育,方能最大程度發揮教育的育人作用。《三字經》中論述到“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小學》終,至《四書》”“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2](P7);“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2](P12)。這些論述深刻闡釋了教育之道,即義理講解要詳盡,事實解析清晰明了,對于文字章句的讀法和怎樣斷句的方法都要標明;在掌握《小學》中灑掃、應對、進退之節,學習禮、樂、射、御、書、數的基礎上,才能學習《四書》中修齊治平的大學問;已經通曉六經之后,才能夠閱讀繁雜的子書,同時一定要挑選比較重要的來讀,而且要記下各家的言行學說。只有如此恪守循序漸進這一教學之道,才能創設好的教育,進而實現其開蒙啟智,警世育人之功用。endprint

第三,將經典著作與表率人物作為教育內容,方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的育人與醒世價值:從經典中品讀經世致用之學問,從哲人先賢中鑒賞修身養性之道,從史冊典籍中領悟“成人”之道。《三字經》中通過“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2](P5)與“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2](P6)的論述,揭示了“成人”之道的重要路徑乃是要有愛人惜物的胸襟,要有公正合宜、合理得體的舉止,還應有慎思明辨的能力與誠實不欺的處世態度,這乃是永恒不變的道理。在人倫關系中,父子間要親愛,夫婦間要相互遷就,兄長要友愛弟弟,弟弟要尊敬兄長;長輩和晚輩之間要注重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間要守信用,做君主的要敬重臣子,做臣子的要盡職盡責。這十種大義,是人人都要遵守的人倫常識。另外,受教育者只有通過品讀《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孝經》《詩》《書》《禮》《易》《春秋》《樂》《國風》《大雅》《小雅》《頌》等經世之作,認真鉆研古代儒家經典中所蘊藏的深刻哲理,領悟品德修養之道,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品行,體會不偏不倚的為人處世態度,理性地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之境界,掌握平定天下的方法和道理,方能更好地經營家庭甚至治理國家。

四、自我飛揚是“成人”之道的核心要旨

在“成人”之道上,自我發展才是最有價值的智力發展[4](P1)。環境的影響會伴隨著主體自我意識的形成而相對減弱[6](P210),天賦與客觀環境都不是決定兒童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兒童對他自己和他自己對外在現實本身以及他與外在現實的關系的看法才是決定其發展的核心因素[1](P57)。完善人格的涵養包含著諸多因子,在“成人”過程中,只有將美德修養、立志勤學與知行合一這些優秀品格不斷優化整合,內化為人的智慧和自我飛揚的精神內核,才能最終達到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

第一,修身養德是“成人”之道的堅實堡壘。繼承并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是塑造優秀人格的首要條件。優秀是一種高雅的人格魅力,而傳統美德的傳承與涵養更是高品質的“成人”之道應承襲的重要方面。在中國古代,道德是人對天道與人道的一種自覺遵循,倫理是人性對自然自覺設立的一種理性規范[3](P80)。而中華傳統美德的豐富內涵既是道德的凝練同時又是倫理的結晶。綜述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可將其概括為“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寬厚;勇毅力行”十個方面。這些以“仁愛”與“愛人”為核心要旨的傳統美德,既是歷代倫理思想家們明哲思辨所創造出的精神產物,更是囊括了這些思想家在內的無數崇善尚德的志士仁人躬身踐行的智慧果實[3](P103)。這些優秀的傳統美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精神標榜,在被歷代傳承的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也賦予了新的內涵。

第二,品讀經典,以史為鑒,浸潤德善,以人為鏡,在省察中不斷完善自己,是“成人”之道的必由之徑。《三字經》中論到:“為學者,必有初”[2](P7)。其意在闡明“讀書求學需要有善端或純凈醇厚的初心和一個好的開端”這一重要性。中國古代教育著重于人的德性培養,推崇發奮立志,以德立人,尊崇道德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樹立。讓孩童自幼時起便品析經典名著,并通過這些不朽的作品幫助孩童們審慎地思考其中蘊藏的思想精華,去體悟人世的美好與高潔,將對孩童的人格塑造大有裨益,可以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理性地感悟人生哲理,遠比成年人的說教更具影響與教益。所以,在兒童為學之初,引導他們愛上經典、沉醉于經典的魅力,就可以從經典著作中學習并賞識先哲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品德修養、道德仁義;從史學中學習歷代賢哲明君治國安邦或憂國憂民的擔當與智慧;從文學藝術作品中,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陶冶優美的情操。

第三,立志勤學是“成人”之道的航標。“有為者,亦若是”[2](P24)的闡述啟迪人們,一個勵志圖強、奮發向上的人,可以像那些卓越的先哲一般名揚百世,千古流芳。在“成人”之道上,只有立志有恒,才能博學篤行。人只有確定遠大的人生目標,在成長中形成堅毅的品性,才能在清晰而遠大的航標指引下,踏過荊棘,步入成功的殿堂。人只有在自己感興趣的、能發揮自己稟賦才能的活動中,才會消弭心理上的壓力與疲勞,獲得自我肯定同時感受到真正的滿足。而人在少年時期正是青春洋溢、朝氣迸發、活力充盈的關鍵時刻,如果到少年期后,個體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特殊愛好領域,還未曾確立堅定而遠大的人生目標,這無疑將會成為他的終身遺憾[6](P260)。所以,注重并把握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和少年養志這一人生發展規律的特性,在少年期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用興趣與愛好做為目標實現的精神指引,用堅毅的品性去夯實“成人”之道的基石是成功之人的必經之路。

第四,向榜樣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形成勤學、樂學、好學的學習品性是“成人”之道的明智選擇。《三字經》中宣揚“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與“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2](P20)之類的榜樣事例,旨在借助歷史中孔子與趙中令等圣人賢哲們勤學求知的事跡來啟示人們應該立志勤學、終身學習這一真理。同時,細數“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2](P21)等讀書修身的典范,旨在借助孫敬、蘇秦等文人們勵志勤學、不畏生活艱辛的苦讀事跡,揭示“爾小生,宜立志”[2](P23)的必要性;通過諸多勤學成人的事跡告誡后人“勤有功,戲無益”[2](P26)這一道理,引導人們向榜樣看齊,以優秀為參照,在比較中尋找差異,在差異中追求進步,在勤思敏學中找到自我,最終在自我飛揚中追求卓越。歷史的睿智與時代的輝煌告訴人們,只有終身學習,在勤學、好學、樂學中讓精神徜徉于知識的海洋,才不至于因為虛度光陰而遺憾,才不會因心靈空虛而迷失在失去自我的四季輪回里。

五、學思行的高度共契是“成人”之道的關鍵所在

學與思相得益彰是學以致用的前提條件,只有知行合一的高度共契才是“成人”之道的關鍵。“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的古訓告誡人們,學是求知的途徑與唯一手段,倘若不把學與思相結合,便收效甚微。古代先哲之所以強調讀圣賢書,在“知行合一”中成就自我,是不無道理的。這是因為“學”不僅是學習文字上間接的經驗知識,更在于通過反思和批判內化于心,并在指導自身行動與實踐的過程中自覺于行[7]。“知”不是求諸自然科學認知一般意義上的知識,更多的是傾向于內心處做功的德性之知、大道之知。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在自我反省與思索中取得進步,進而在實踐中走向成功。

古代先哲在“知行合一”的“成人”之道中,“讀萬卷書”,在“學思行”的高度共契中“行萬里路”。在先哲們看來,讀萬卷書是求知的首要條件。讀萬卷書的實質是要通過博覽群書的方式學習前人所積累的知識,獲得間接知識,特別是研習圣賢之書。因為圣賢往往是德性崇高之人,讀圣賢書就是追求德性之知的過程,因而,它也是一個人勤學苦讀的過程。這一點至今仍有積極的啟發作用,以個人有限的生命與精力,通曉萬事之理是不必也不可能全靠親身經歷的。所以,人便需借助“博覽群書”的明智之舉在學習、思考、研究、借鑒、評說前人學說的基礎上,縱覽世間萬物的靈動之氣,從而形成理性而意蘊濃厚的人生價值觀念。人生如一場修行,人只有在萬卷書中,讓心靈越過歷史的廢墟和千年的陳跡,去傾聽歲月塵埃下永不風化的先古睿哲之思想精髓,才能用學思行的智慧之光,燭照人們更好地在“行萬里路”的過程中進行實踐探索與反思,創造幸福人生。

參考文獻

[1]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 陳君慧.蒙學大全[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3.

[3] 張應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4] [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

[5] 張紅梅.蒙學讀物《三字經》述評[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5:1.

[6] 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7.endprint

猜你喜歡
家庭教育
淺談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離異單親家庭教育問題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39:50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現狀調查對策分析
淺析隔代教育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6:54:0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見
科教導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45:08
論猶太人的金錢觀教育
科教導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39:41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考試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41:12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考試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29:50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14:38
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1区2区|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91福利片| 一级在线毛片|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91福利片|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网站|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色综合国产|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日本午夜三级| 国产青榴视频|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人在线| 99re视频在线|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在线播放国产99re|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亚洲三级成人|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伊人成色综合网|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1区|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永久天堂网Av|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亚洲天堂.com|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99在线国产| 97在线免费|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国产免费黄|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99精品免费在线|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欧美精品不卡|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欧美日韩午夜|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看片|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