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鵬
摘要:深化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內涵理解,既是解決當前高職學生人文底蘊淺薄問題的前提,也是重塑工匠精神的必然要求。為此要著重培養高職學生具備本民族和世界優秀文化的基本素養、具備關注民生和時代發展的基本意識、具備文明禮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修養,以此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培育中占據核心地位。
關鍵詞:人文素質;工匠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職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7)10-0055-03
一、工匠精神呼喚人文素質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1]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從國家層面重提工匠精神,意義重大。首先,工匠精神是對職業價值和職業操守的一種確認,它體現了勞動者一絲不茍、兢兢業業、嚴肅認真的態度;其次,工匠精神是對產品精益求精的一種精神理念和價值追求,需要從業者永不停止地提升自己的工藝水平、雕琢自己的產品;最后,工匠精神是一種永不止息的創造和永無止境的超越,力爭把技藝推向極致,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工匠精神就會失去活力和靈魂。總之,工匠精神要有嚴謹細致、專注認真、擔當負責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對所從事職業的認同和敬畏、責任與擔當、榮譽和使命。
從20世紀90年代,全國人大通過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至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經走過了30年的發展歷程;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中央提出“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國高職教育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歷史新階段。迄今為止,我國高職院校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然而,隨著社會轉型和變革,作為高職學生僅僅擁有一技之長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因為單一的強化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學生就會缺乏責任感、使命感,缺乏對技能的精益求精和對細節的關注,導致學生人文底蘊淺薄。因此,關注高職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必須深化對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內涵的再認識。而工匠精神的內涵對高職大學生人文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于深化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的認知理解提供了新的路徑。
二、人文素質的內涵及其重要性
1.人文素質的內涵
“人文”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就是指與人類社會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文化現象。而人文素質則是人文科學、人文精神在人們身上體現出的一種素養,是一個人外在風貌和內在氣質的集中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文素質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為人才的內在精神品質。這種精神品格在宏觀方面匯聚于民族精神之中,體現在人的精神氣質和價值取向之中。
人文素質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要具備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有關人文領域的一些基本知識,泛指包括哲學、管理學、經濟學、歷史學、法學、文藝學、教育學、倫理學等知識在內的一切人文知識。其次要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指社會價值取向傾向于對人的個性關懷的世界觀。再次要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蘊涵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第四要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產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基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 愛因斯坦曾言:“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教育,他可以成為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因此,在高職教育的各專業教育教學中滲透符合時代特點和具有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教育,對于健全高職學生人格、促進其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
2.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人文素質教育能夠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養。當今時代,社會分工不斷細化,不同分工之間的溝通協調和不同行業之間的跨界融合,越來越需要具有豐富知識和人文素養深厚的通才。人文素質教育能夠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其綜合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指導學生做人做事,提高其關注社會、洞察世界和聆聽自然的能力。事實證明,要想在某一專業領域取得成績,不僅僅需要該專業的知識,還需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質。
其次,人文素質教育是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國正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高職學生作為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對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因此,作為高職學生,除了掌握一技之長,還需要有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懷,有仁愛、感恩之心,有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這些都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要求。正如教育家楊叔子院士所說:“學生進大學,一是要學會如何做人,二是學會如何思維,三是學會與掌握必要的高層次的知識與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其中做人是基礎。”[3]可見,加強文化素質教育,促使人文教育與技能教育的有機融合是多么重要。
最后,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提升高職院校綜合實力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高校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高職院校,一方面學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另一方面高職學生綜合素養與企業和社會所需人才要求存在差距。因此,實現學校與社會無縫對接是有效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一環。這就要求高職教育不僅要重視學生專業能力和實踐經驗的培養,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精神、語言表達溝通等綜合能力。
三、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內涵新解
1.具備本民族和全人類優秀文化的基本素養
世界文化是五彩繽紛、豐富多彩的,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獨特魅力。作為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既是我國先進文化的傳承者、創新者,還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推動者,只有拓寬視界,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才能成為新時期國家、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endprint
首先,培養審美情趣和藝術人文素養。高職院校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要豐富和拓展人文素質的教學內容,明確人文素質建設的主要目標,建立切實可行、科學完整的思想教育體系,并將其貫穿于高職教育全過程。其次,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要結合專業和學生特點,貼合學生實際,開發人文素質課程,提供豐富多彩的人文素質教育選修課。課程內容既要注重學生思維和創造力的培養,也要關注學生的長期發展[4],特別是未來的職業發展。最后,充分利用校外人文素質教育資源,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建設。高職院校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開發和利用蘊藏于院校周邊自然和社會中的文化教育資源效率,通過實踐考察、探究設計和服務社會,讓學生在體驗中陶冶情操,感受生活,獲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不僅符合高職院校學生尚技求精的專業素養,更體現了十八大報告所指出的“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這一教育根本問題。
2.具備關注民生和時代發展的基本意識
高職院校大學生是以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成為國家棟梁的,應當成為了解社會、立足社會的合格的社會人,應該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心與使命擔當感,關注民生和時代發展可以使其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更加清楚的認識和理解,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對自己未來的規劃能力,提升個人素養,增強報效國家、奉獻社會的責任心與使命感。
民生問題關乎社會穩定,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是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也是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發展和生產的內在要求,更是高職學生實現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同時,民生問題也在引領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所以,關注民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對于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工作,具有統領性、指導性意義,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提出,強調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著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社會生產生活問題,使人民群眾的各項權益得以保障。作為高職學生,關注民生問題就是關注專業發展,就是關注崗位需求,就是關注社會發展。
3.具備文明禮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修養
文明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產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講,文明禮儀體現了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修養和交際能力等素質。同時,文明禮儀也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集中反映。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文明禮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中華兒女一直將文明禮儀和行為操守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高職院校道德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高職院校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生產中具備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應用復合型人才,既是社會的主人,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因此具備文明禮儀和行為操守的基本修養,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個人成長發展和社會進步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同時,高職院校學生雖然其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逐漸成型,但仍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定型的關鍵時期,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也在隨之發生變化,在某些時候其價值觀念和行為意識之間會存在一定的反差。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發展較為迅速、接受新鮮事物能力較強,但對問題分析又欠全面;他們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掌握,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解不夠全面和深刻,由此會影響到其科學理性信念的樹立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影響到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內涵之一就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引導高職學生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活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學生頭腦、駐扎學生心靈。
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我國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它體現了高職教育育人目標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契合[5],既是我國高職教育性質所決定的,也是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這一要求正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鮮明特色,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注入靈魂和培育動力。
參考文獻:
[1]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趙林.大學人文教育的意義[N].中國科學報,2014-06-13.
[3]楊叔子.人文教育:現代大學之基[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1(1):71—80.
[4]詹先明,徐德明.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特點及有效實施[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72—76.
[5]肖鳳翔,史洪波.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職業教育意蘊[J].職教論壇,2015(27):27—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