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冬梅
摘 要:兒童文學的隱性價值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明確道德標準,培養文學審美的重要隱性價值。但我國兒童文學作品其隱性價值缺失的情況較為普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兒童文學的文化價值發揮。為此,本文基于隱性課程的視角,分析了兒童文學價值消失的客觀因素,并提出相應的重構策略,旨在恢復消失的兒童文學隱性價值。
關鍵詞:隱性課程;兒童文學;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01
一、兒童文學的隱性價值
兒童文學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產物,對兒童具備深遠的文化和審美影響。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首先,兒童文學是學生在童年時期的文化審美。兒童文學針對的讀者在文化汲取中能夠利用的有效途徑并不多,兒童文學作品是其產生文化審美標準的重要渠道。其次,兒童文學是童年奠定道德觀念的人性基礎。當代作家曹文軒提到過:“文學使命是為人類提供優質的人性基礎。”兒童在最早的成長經歷中,對世界的認識極為模糊,兒童文學作品中所闡述的人文關懷與道德標準,是學生認知世界的必要途徑。最后,兒童文學是學生一生的精神懷念。多數兒童文學作品是學生在成長經歷中始終無法逝去的童年記憶。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這種印象是成長與進步的情感動力。從文學作品中汲取的文學素養、道德觀念,以及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兒童文學作品的思想文化隱性價值。
二、兒童文學隱性價值的消失因素
兒童文學是文化審美的表達形式,其教育功能需要通過主題、題材、詞匯、形象為依托,傳遞出兒童文學的隱性價值。進而對少年兒童的想象力與情感進行引導。然而當前的兒童文學作品的功利化傾向較為嚴重,作者在構思兒童文學作品時過多考慮圖書銷量的問題,而忽視了兒童文學作品對少年兒童的隱性文化功能。在幾部比較流行的兒童文學作品中能夠發現其功利化的價值導向。但是一些隱性文化價值突出的兒童文學作品其熱銷度較低,也成為兒童文學作品無法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少數兒童文學作品中“禮儀意義降低”、“羞恥概念被淡化”等文化內涵趨于模糊。如果任其發展,最終的結果將應驗大衛·帕金翰教授提到的“童年之死”的文學現象。
三、重構兒童文學隱性價值的實施策略
(一)恢復兒童文學作品的兒童本位
現代兒童文學作品在進行人物設計時應當亦兒童視角思考文學構思,其主旨在于真正立足于兒童本位,以兒童的價值觀念與視野去看待健全童年文化意義。此前,張天翼在兒童文學作品構思的問題上進行思考,提出兒童文學作品的核心是如何給予兒童更多的文化引導。在文學兒童文學編輯時其標準有兩個方面。其一,兒童在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時能夠得到一些益處,對兒童的思想情操具備引導價值,從而以文學視角促進其性格品質的體驗。那么兒童文學的選材上,應當注重兒童能夠接受的文化信息,進而深入兒童的思想層面,樹立兒童文學的隱性價值。其二,就是要讓兒童能夠看懂,在兒童文學中涉獵之乎者也的文字元素雖然升華了文學底蘊,但是兒童并無法從中理解文字與文章的內在含義,那么這樣的兒童文學也就無法從隱性價值上引導兒童的關注。從兒童文學的隱性價值審視,構思文學作品應當恢復兒童本位,將讀者定位在兒童的童年視野,才能深度挖掘兒童文學的隱性價值。
(二)建造兒童文學作品的兒童世界
我國文化傳統在兒童文學的影響較大,其中明顯表現為實用性與理性。但是兒童的理性思維尚未形成,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兒童在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時僅能夠從感性角度作出文化評價。那么兒童文學作品能夠返璞歸真,重塑文學作品中的“兒童世界”,才能還以兒童純真美好的理想境界。郭沫若曾經在《兒童文學之管見》中提出,兒童文學對人性的熏陶是建設兒童文學的迫切性。在兒童文學的本體描述上要辨析兒童視角。而在文學創作中以“銀光幻境”般的寫作手法可能為兒童描述了一個虛幻的世界,但這也是激發兒童想象力的設計理念。可以說兒童文學絕不是淺薄通俗的文字,而是在通俗易懂的文字中描繪出澄明清凈的世界,這個童話世界就是兒童文學隱性價值的內在表現。泰戈爾在《嬰兒的世界》中表達過兒童世界的文字描繪,以“圣潔”與“光華”為核心記錄過這樣一段文字:“此世界中有種不可思議的光,窈窕輕淡的夢影;一切自然現象于此都成為有生命、有人格的個性;不能以‘理智的律令相繩,而其中自具有赤條條的真理如像才生下地來的嬰兒一樣。所以兒童文學的世界總帶些神秘的色彩。”由此引申兒童世界并非虛幻一個讓兒童陷入其中的文學幻想,而是賦予文學作品兒童能夠接受的美好形象,進而發揮出兒童文學的隱性價值。
參考文獻:
[1]蔣燕. 論隱性語文課程對兒童文學課程的作用[J]. 文學教育(中),2012,(11):109-110.
[2]王曉陽. 論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程的融合式教學改革[J].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29(02):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