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金梅
摘要:新課程教育改革的實施,正跟上了時代的步伐,同時也賦予了語文教師新的責任,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勢在必行。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要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發展他們的主體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體性;教學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0-0071-01
傳統的語文學習方式的特點是:課堂是一個封閉的狹小世界,以教師為主體,以書本為中心,學生變成一群完全的接受者,教師牢牢控制著自己預設的課堂。新課程教育改革的實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就顯得尤為迫切。我認為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關鍵是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
1.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就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在具體實踐中,就是要破除傳統觀念,多給時間讓學生去安排,多給機會讓學生去把握,多給權利讓學生去選擇,多給問題讓學生去解決,多給是非讓學生去明辨,多給疑難讓學生去探討……讓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產生自覺接受教育的內在動機,掌握自我學習的本領,從而積極主動地求得全面和諧的發展。
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有多種策略可以選擇使用。其中問題解決策略的應用,有利于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的熱情,并成為課堂學習中目標展示的一種形式,它往往是課堂觀察后自然產生的認識矛盾在學生大腦中的反映,能為學生主動學習定向。
如:我在教《凡卡》一文時,先讓學生默讀全文,并設置問題啟發思考:凡卡的現實生活如何?他對鄉下爺爺是怎樣說的?學生必須在自己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經過獨立思考,理解到:凡卡的現實生活是悲慘的,痛苦到了"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的程度。
這時,我以設計以下問題系列來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1)為什么凡卡說他的生活沒有指望?他的生活是怎能樣的?
(2)凡卡對生活還有沒有指望?如果有,指望的是什么?
(3)凡卡指望的生活幸福嗎?凡卡為什么指望過上那種生活?
學生找一找,讀一讀,想一想,可以理解到:凡卡的現實生活是幫老爺看小孩,收拾魚,因此經常挨打,沒得吃,沒得睡,連雙鞋也沒有。但凡卡對生活還是抱有指望的,指望爺爺把他帶回鄉下,所以,他趁老板一家去做禮拜的機會,跪在臺前給爺爺寫信。不過,鄉下的生活很艱難,守夜,砍圣誕樹都是挨凍受冷的活兒,但比起莫斯科的生活,他覺得雖然孤獨,鄉下還算是窮人呆的地方。所以,在凡卡眼里,爺爺是那樣樂觀,鄉下之夜是那樣美好,砍圣誕樹,即使要被凍僵,也變得那么美好。可見,凡卡的現實生活確實沒有指望,太痛苦,太悲慘了。
問題的設計要根據知識生成過程的層次性及層次之間的聯系性來加以組織,形成有一定梯度的問題情境系列,問題提出后,要組織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概括歸納。這樣,就能使問題解決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探索問題的學習過程和構建新知的求知過程。
2.合作學習
合作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教學策略,在西方已有近300年的歷史。美國明尼蘇大學合作學習研究中心的約翰戴維兄弟認為:"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上利用小組,以便于學生一起工作,以最大限度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一種學習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不但是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存發展的需要,而且由于其形式活潑,氣氛活躍,而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切磋學問,砥礪思想,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但合作學習應有節制,不能為合作而合作關系。討論的問題應該有思考價值,而且合作的形式應多樣化、合理化。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
再拿《凡卡》來說,課文的結尾只寫凡卡在郵筒里投送他寫給爺爺的信,回來后睡覺時做了一個甜蜜的美夢,卻留下了一串省略號。我引導學生回顧信封上的書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凡卡的爺爺能不能收到信?如果收到了,會接凡卡回去嗎?分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的回答相當精彩,答案層出不窮。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們不僅消除了對課文難點的恐懼感,有了極大的興趣,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敢于表現自我,敢于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我又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延伸開去,以《凡卡投信以后》為題進行續寫,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想象中產生大量新奇大膽的創造成果,培養不受制約的思考習慣,從中獲得自我意識和自信心的滿足。
3.探究性學習
所謂探究性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培養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注重個性發展的一中學習方式。
探究性學習強調把教學策略建立在學生身上,更為關注學生"怎樣才能知道",教學方法提倡學生問題探究,通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通過探究,讓學生大膽想象,表達自己的觀點。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能促進學生發現和解決未發現和未解決的問題,促進其主體性學習,最終達到獲取知識的目的。
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平臺,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設置良好的教學情境,根據有意識活動的同意的原則,強調發揮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語文教學活動中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