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留學
【摘 要】小學數學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基礎課程,學生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均會用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有必要對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進行適當的培養,讓學生的發展變得更為全面,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 閱讀理解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157
但凡是提到閱讀理解能力,教師一般都會想到語文學科或者英語學科的教學,其實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基礎性能力,它廣泛存在于各個學科的教學之中。就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而言,閱讀理解能力其實在具體的教學中是有所體現的,并自始至終的貫穿于教學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主要是對學生的數學能力進行培養,而數學閱讀理解能力就包含于其中。接下來,我們就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行議論。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閱讀理解能力培養的具體作用
閱讀并不只是英語學科或語文學科的專利,小學數學教學中也有大量需要進行閱讀的內容,而若要學生將相關知識予以掌握,那么就要學生通過閱讀來對相應的教學內容進行理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閱讀理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若要想讓學生的數學成績得以有效提升,那么就需要對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進行適當的培養,以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夠進行得更為深入。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進行過后,素質教育的理念開始為人們所熟知,也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到實際教學之中,不少教師和家長都認識到了若要想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更為全面的有效培養,既要讓學生在考試中將學習的成效突顯出來,又要讓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得到有效地培養,讓學生能夠使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而此時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行培養,那么就可以讓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需求從一定程度上獲得滿足,使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從側面得到有效地培養。
同時,由于數學教學貫穿了整個小學教學的發展過程,是學生數學能力得到有效培養的最初階段,在具體的數學知識獲取、數學問題解決、數學疑問提出的相關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需求。比方說,在小學數學的日常教學中,當學生在對應用題進行學習的時候,那么學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將題目予以仔細的閱讀,隨后在能夠深入到問題的探索之中,從而順利地將問題予以解決。此時,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較弱的話,那么學生的數學學習就無法順利的進行;所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得到了較好的培養,那么學生的數學學習得以順利進行,從而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得到了有效地鍛煉。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培養的具體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的閱讀能力培養的好處是極大的,當學生了解了閱讀理解能力對于數學教學的具體作用之后,為了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更進一步的培養,教師就需要將多種培養方法應用于教學之中,以便讓學生數學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第一,以大量的閱讀來培養閱讀理解的能力,這樣學生就能夠更為正確的去對文本進行理解。若教師對當前的小學數學教材進行分析,會發現教材中的各項內容設置都烤爐到了小學生的具體閱讀需求,特別是一些數學題目的設置較為簡單,只要學生在解題前稍微花些心思去進行閱讀,那么就可以將設計的數學問題予以很好的解決。可是,在小學數學學習的實際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不太樂觀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并未注意對學生“讀”的能力進行培養。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行培養,以便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從而為學生后續學習中的數學問題解決做好準備。
比如,在讓學生進行應用題的解答時,題目具體如下,某個端午節家里要吃粽子,媽媽給了20元錢讓我去買幾袋白砂糖回家,問最多可以買幾袋白砂糖?學生在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第一眼就抓住了“幾袋”這個字眼,而題目提供的具體條件又是不足的,于是就開始了無休止的爭論。如果這個時候教師能夠注意進行合理的引導,讓學生仔細的對題目進行閱讀,就會發現解題的關鍵是“最多”二字,問的是“最多”能買幾袋白砂糖,這樣再讓學生結合一袋白砂糖的市場價格,這個題目就能夠得以順利的解決了,此時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也就得到了有效地培養。
第二,以大量的閱讀來解決閱讀理解中的疑問,這樣學生才能夠通過閱讀更好地獲取信息。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是一個復雜而精細的過程,并不是讓學生進行簡單、機械的讀題即可,其中還需要伴隨著對問題的具體思考。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遇到一些自己無法理解或無法解決的問題,因而產生了相應的疑惑,若教師不及時的進行介入,那么這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及相應的疑惑就會對后續的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為此教師要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效地閱讀引導,讓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惑得以順利解決。
第三,以大量的閱讀來比較閱讀理解中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夠通過閱讀更為有效地進行學習。當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學習的時候,常會因一個字的不同而感受到“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表達。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也是如此,若學生在對相關數學內容進行閱讀的時候,對其中的某一個字或某一個數字的閱讀理解有所偏差,那么題目的具體意思表達就會受到影響。
比如,在對分數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的時候,為了讓該部分知識得到進一步的升華,那么教師就會將一些應用題交由學生解決,如有5個蘋果,要平分給6個小朋友,那么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到幾個蘋果?部分學生在看到題目的時候就會感到有些疑惑,既然都不夠每個人一個蘋果了,為什么還要問每人能夠分得幾個蘋果?此時,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對題目進行閱讀理解,不妨先將問題替換為“沒人能夠分得5蘋果的幾分之幾?”讓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閱讀,將兩種提問方式進行比較,從而進一步的思考二者的區別所在,這樣既讓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得到了有效地鍛煉,又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養。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中若要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培養,那么就需要教師從教學的各方面著手,把握好每一個細節,以便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得到有效地促進,令學生的知識面在數學閱讀中得以有效拓展,使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得以穩步提升,這樣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和數學綜合素養才會得到有效地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