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綱要》指出:要全面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識和技能,忽略情感、社會行為和實際能力的傾向。當今時代,“會學”比“學會”更為重要,因為能被記住的東西,遲早要被忘記或被時代所淘汰,而學習的能力和積極的態度卻讓幼兒終生受益。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并不是教會孩子記憶,而是要學會理解。兒歌作為幼兒園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需要教師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不斷改進教學策略,豐富孩子的學習途徑與方法,賦予兒歌教學更多的趣味性,使孩子的思維個性化“飛揚”。
【關鍵詞】趣味兒歌 促進 大班幼兒 創造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204
一、兒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無興趣的學習
在平時的兒歌教學中,發現孩子興趣不高,因為單純地以教為主的兒歌教學,對孩子來說較為枯燥,因此部分孩子會有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分散的行為。
(二)無理解的記憶
俗話說: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這句話很好地反映了很多孩子在學習兒歌的一個現實狀態。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或許能很快并一字不落的記住兒歌,但是真正理解兒歌意義的少之又少。學習能力強的孩子,或許在老師解釋過后,能知道個大概,但大多數的孩子毋庸置疑地處在懵懂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無意識的記憶。
(三)無感情的背誦
孩子在沒有理解兒歌的基礎上,談何感情的抒發,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事物的理解比較表面,對感情的抒發也是比較純粹的,沒有那么多的想法。
(四)無肢體的表現
沒有理解,沒有感情,更談不上肢體表現了,孩子對兒歌只是機械式地記憶與模仿,并沒有發自內心的感受。肢體的表現等同于感情的抒發,就像我們在投入地演唱或聆聽歌曲時,會不由自主地閉閉眼、搖搖頭之類。這就是由內而發的感情的表達。孩子也一樣,有了真實的體驗,才會有感情的宣泄。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結合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覺得可能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家長的觀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話:我家孩子能夠背誦很多唐詩,我家孩子只要老師教一遍就能記住,某某孩子能背出所有的兒歌等等,類似這樣的話語不絕于耳。在家長的觀念里,孩子能完整流利并一字不落地背出兒歌,那已經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特別是爺爺奶奶這種年級較大的長輩,他們本身對兒歌的理解就是能背誦,久而久之給孩子一種錯誤的提示就是兒歌我只要能背出來,他們就覺得我很了不起。
(二)教師對兒歌教學的誤區
在我們的觀念里,兒歌教學往往被理解成為能記憶或者能背誦,一般在教學活動結束時,幼兒基本都能夠流利地背誦兒歌,我們往往也認為是已經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活動進行得很成功。但事實并非如此,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沒有自由的表達,也未能盡心地表演;既沒有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更沒有發揮自己的想象和創造,而僅僅是在被動地、機械地記憶和模仿,幼兒所獲得的知識在自己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記住了一首兒歌。活動不僅沒有使幼兒得到真實的體驗和探索,反而束縛了他們的身體和心靈,妨礙了他們主動、積極的發展。因此,在活動結束時,作為教師我們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聯系了幼兒的生活實際、擴充了幼兒的知識和經驗,是否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能力以及積極情感、良好個性、創造性思維等,而不是只看是否掌握了學習的內容。
(三)受幼兒園考核制度的影響
很多幼兒園在學期結束時,對教師進行考核的其中一項就是抽查孩子的學習情況,兒歌就是必抽項目,他們會將這學期所有的兒歌羅列,每班抽幾個孩子進行現場考核。這種方式有利有弊,對老師進行考核的同時勢必也降低了對教學質量的要求。很多教師會將能背誦兒歌作為重點而不是理解記憶,更談不上感情肢體的表現了。當然這并不是說這種考核制度完全不可行,只要運用合理,還是可行的。
三、策略
過去有人認為兒童的記憶以機械記憶為主,其實這并不符合事實。蘇聯心理學家列昂節夫在各種年齡的兒童和成人身上做實驗,發現4~5歲和6~7歲兒童回憶有意義單詞的平均量,幾乎超過回憶無意義音節數量的10倍。學習中運用機械識記為主的孩子,思維比較消極,智慧不夠發展,不習慣于鉆研,自信心較差。隨著學習難度的加大,機械識記難以為繼,越學越被動。因此兒歌教學中更多的需要挖掘孩子的有意記憶,就是理解記憶。那怎樣能讓孩子運用有意記憶?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挖掘幼兒兒歌教學中的“童趣”
教學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承過程,而是探求知識、建構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在自己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與環境、教師及同伴的互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獲得語言及其他各種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兒歌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應局限在兒歌內容上,而要讓幼兒進行知識延伸和拓展,注重各領域知識的綜合性和有機聯系,充分拓展并挖掘兒歌內容對幼兒發展的多方面價值。
(二)選擇適宜的兒歌內容
1.學習符合幼兒生活規范的兒歌;模仿適合幼兒生活經驗的兒歌;選擇一些帶有旋律的簡單兒歌。
2.選擇的兒歌最好是節奏押韻、富有情趣,朗朗上口;篇幅短小、內容淺近、節奏明朗、旋律朗朗上口
(三)轉變家長的觀念、走出誤區:記憶、背誦
記得快、忘得也快,是幼兒記憶的特點之一。幼兒很容易記住一些新的學習材料。一來因為他們的神經系統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很容易在大腦皮層上留下記憶痕跡;二來因為他們缺乏經驗,許多事物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能夠引起他們的驚訝、興奮等情緒體驗,從而加深對新事物的印象,而且較少受以往經驗的干擾。然而有趣的是,他們記得快,忘得也快。因此家長不要以為我的孩子能記住所有的兒歌而沾沾自喜,真正良好的記憶不僅要記得快,更要保持得持久,這就需要有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
(四)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兒歌教學,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引導幼兒進行表演、繪畫等活動來表現和拓展兒歌教育內容。這樣不僅能夠發展幼兒模仿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更能促進幼兒積極動腦、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充分體驗活動及學習語言的樂趣,并使教學與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從而促進情感、能力、知識等各方面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
2.創編:兒歌是幼兒生活的感受,教師可根據幼兒的經驗和幼兒共同創編,有時可能不是很押韻,但只要符合他們的生活體驗,幼兒一樣會積極響應。
(五)及時地進行活動反思
一般在教學活動結束時,幼兒基本都能夠流利地背誦兒歌,我們往往也就以為已經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活動進行得很成功。但事實并非如此,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沒有自由的表達,也未能盡心地表演;既沒有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更沒有發揮自己的想象和創造,而僅僅是在被動地、機械地記憶和模仿,幼兒所獲得的知識在自己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記住了一首兒歌。活動不僅沒有使幼兒得到真實的體驗和探索,反而束縛了他們的身體和心靈,妨礙了他們主動、積極的發展。因此,在活動結束時,作為教師我們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聯系了幼兒的生活實際、擴充了幼兒的知識和經驗,是否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能力以及積極情感、良好個性、創造性思維等,而不是只看是否掌握了學習的內容。
總之,兒歌教學絕不是單純地記憶與背誦,需要在孩子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一系列趣味性的教學,從而促進孩子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與創造。
參考文獻
[1]聞君麗.關于幼兒園兒歌教學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3年20期
[2]劉雪梅.兒歌發展現狀及其對策探析[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3]王國武、淺談兒歌教學[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年06期
[4]甄珍.幼師生兒歌教學能力培養[D]河北師范大學.2014年
[5]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