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瀾
[摘要]隨著就業市場的變化和發展,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找準畢業生在就業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改進就業能力培養的模式與策略,完善職業規劃及就業指導課程的設置,有針對性的進行就業測評和咨詢,增加就業實踐的機會并進行反饋、評估和再指導,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實力,提高就業率與就業質量。
[關鍵詞]就業能力 職業生涯規劃 培養策略
隨著就業市場的變化、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激烈化,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畢業生在就業能力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明顯,給高校就業指導教育體系提出了挑戰。另外,就業市場中存在的“隱量”、“存量”和“增量”,讓大學生在求職時,要面對更大的壓力。因此,提升大學生就業實力,迫在眉睫。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中存在的不足
(一)自身定位模糊,職業目標不明確
學生在高中期間,缺少職業方面的指導與教育,學生在選擇和填報大學及專業時,是茫然的,對自身的評估過于主觀化和片面化,對自己的專業和職業生涯發展缺乏獨立思考,存在跟風的現象,不考慮自身的綜合情況,也沒有主動去了解自己要填報的專業,而是憑借主觀臆測來填報熱門專業;再或者是,聽從父母的意見,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導致了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缺乏學習的能動性,僅僅是被動的接收老師傳遞的課程內容,沒有去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甚至有部分學生只知道自己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專業或者適合什么專業,畢業后也頻繁跳槽。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內心是封閉的,學習效果較低,還導致了工作中缺乏應用所學的學科知識來解決問題的驅動力和能力。
(二)專業能力不能適應市場需求
在專業及行業知識方面,大學應屆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與市場的需求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往往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和適應,才能負責自己崗位上的工作,承擔起自己的職責。另外,在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能力的培養方面,部分大學畢業生,忽視了深入學習的必要性,意識和體會不到專業課程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哪些知識將來可以應用到工作中去,只是學習老師提到的重點知識,希望考一個較高的分數,獲得一個好看的排名,拿到相關的證書。因此,學校需要正確的引導學生,學生應多了解相關的行業及專業行情,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才能在專業知識推陳出新的就業市場中具備較強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的潛力。
(三)學習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能適應工作環境
畢業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不能適應工作的要求。大學生在校期間往往只注重記憶重點知識,對于知識后面的原理及前人提出來的創造性的解決問題思路并不關心,這導致畢業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職場中遇到新的問題的時候,缺乏分析現實情況的能力,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另外,學生還缺乏實際操作能力。通常情況下,大學生畢業后并不能很快滿足企業的需求,企業往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金錢和人力去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這導致企業并不愿意雇傭應屆畢業生。
(四)職業綜合素質不高,缺乏職業責任心
職業綜合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專業素質、社會交往和適應素質、學習和創新方面的素質等等。相較于其他素質,學生更關注科技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而政治、思想、道德等素質,關注度很低,但這些素質卻影響著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另外,功利觀的蔓延,讓大學生對于就業指導的認知受到了不良影響,更看重短期利益,過分考慮自己的得失,特別是在團隊合作中,對于人際關系和利益分配的處理不夠成熟。他們的工作責任感及責任心也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五)學習動機功利化,對于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課程重視度不足
目前,社會上及校園內,對基礎課、公共課和部分專業課程不夠重視,但卻對考證很癡迷。這是學生求學的一大誤區。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會問:學這門課程有什么用?在評價教師的授課質量時,往往期待教師能幫助他獲得某項證書或者社會上的認可。然而,對于考證相關課程,卻缺乏真正的興趣,為考證而考證。同時,對于基礎課程和公共課程的重視度則遠遠不足,學習動機有些浮躁和急功近利,缺乏穩扎穩打的精神。而這對于長期的職業發展而言,是不利的,會制約其發展的深度和廣度。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的策略
(一)強調就業課程的整體性,關注就業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不僅包括求職的能力,想要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還需要關注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能力的培養不是孤立的,它與學生的專業及知識能力背景密切相關。在求職及就業后的職業發展中,學生需要運用專業基礎知識能力、對實際問題的創造性解決能力、綜合多種學科知識的能力和人際及獲得資源的能力等等,強調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與就業和職業能力相融合。課程體系設置融入就業能力的培養。
從課程規劃上,應根據大學生所處的不同階段進行設置。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一、大二):主要達到學生自身有意識培養職業能力及素養,制定大學學習及能力培養計劃;第二階段(大二、大三):了解專業課程及自己的求職方向,擬定職業發展目標,培養職業專業技能和其他綜合素質;第三階段(大三、大四):確定職業發展目標,參加與自己擬定求職方向一致的企業進行實習的階段,體驗自己的職業規劃是不是適合自己,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二)培養途徑多樣化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要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變化,這要求高校的就業指導體系不只包括課程內容的學習,還應改變學生的就業意識和思想觀念,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為實現這個目標,可以通過學長和企業的講座,去行業內多家企業實地參觀,與有需求的企業提供實習生,開拓學生在行業內的視野,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些什么,同時,還要避免為實習去實習,應鼓勵學生多去思考,及時有效的調整自己的學習及職業規劃。還有,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知識結果、學習內在驅動力、對個人的期待、興趣愛好和性格都不一樣,因此,在職業發展發面應因材施教,關注學生個體的特征,進行啟發式教學及面對面交流,真正讓學生具備就業與職業發展的能力與素質。
(三)職業目標的確定和職業發展規劃的指導
指導學生確定適合自己的的職業發展目標,制定有效的職業發展規劃,應該讓學生對自身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正視和尊重自己內心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氣質類型、職業取向、專業知識結構及掌握情況、實際操作能力、綜合素質能力及可利用的有效資源等。利用職業測評工具、專業知識考核、在就業市場中去調查和實習、與行業內的前輩交流、不定期的進行就業咨詢等,來調整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和發展規劃。
(四)就業指導的更新與適應市場的發展變化
隨著技術的更新、新興行業的興起和就業市場的變化,就業指導體系應順應市場發展的大趨勢,不斷調整更新,特別是在新媒體普及的現在,應利用好各種媒介和資源,創造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引,并掌握就業市場中的勞動力的結構及對勞動力的需求,讓畢業生能夠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具備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