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用順應論認為,語言是在不同的意識突顯性下不斷做出動態順應的過程。翻譯作為連接兩種語言之間的載體,也適用于順應論。目前,順應論在翻譯領域的研究成果很多,相比之下,在教學方面的研究比較少。因此,本文從順應論的四個方面分析基礎階段西漢互譯教學的方法,并給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語用順應論 翻譯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9-0241-02
語用順應論由比利時國際語用學秘書長耶夫·維索爾倫首次提出,從認知、社會、文化的整體角度分析語言現象。隨著時間的發展,該理論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不再局限于語用學領域。越來越多的人將其運用在翻譯中,彌補了傳統翻譯理論的片面性。而我們在實踐中漸漸發現,該理論不但對各類體裁的翻譯有強大的解釋力,也可指導翻譯教學。順應論對翻譯過程有貼切的解釋力,可對翻譯教學進行有力的現實指導(何萍 2012)。本文試圖從順應論的四個方面分析基礎階段西漢互譯教學的方法,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順應性的語境相關成分
順應論認為,語境相關成分可以具體分為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篇內銜接等部分。我們來看一個例句:
同時,我們也感到,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貴國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經驗,比如在從事現代化國際工商管理教育方面,貴國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之處。
通過分析句子結構,我們可以看出這句話是一個復合句。可采取的翻譯策略為翻成兩個簡單句或者一個復合句。根據順應論的觀點,譯文要順應原文的語言語境。具體來說,應該最大限度地考慮篇內銜接,因此,翻譯為一個復合句更加貼合原文:Al mismo tiempo pensamos que en el camino de modernización, Espa?a tiene muchas experiencias que merecen ser aprendidas por nosotros, ejemplo de la cual, es la educación en la administración moderna de Industria y Comercio internacional.
又如《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這句話:El doctor Juvenal Urbino echó pie a tierra, y con la punta de los dedos, casi sin tocarla, la ayudó a subir en el coche[].這里的coche按照我們現代人的理解,指的是汽車或轎車。但是在書中的時代背景下,coche實際上指的是那個年代的出行工具--馬車。因此,按照順應論中順應物理世界的觀點,這里翻譯為馬車更合適。
二、順應性結構對象
結構對象的順應包括詞匯、句子、超句結構等層面。翻譯時,我們不僅要考慮詞、句之間的對應,也要注意上下文之間的呼應。例如:
出色的說書人Héctor有本事叫聽眾懸著心,屏著呼吸聽他講故事。
我們通過分析得知“出色的說書人”是Héctor的同位語。根據語用順應論,在翻譯時,我們要盡可能達到句子層面的順應,即西語句子也用同位語來體現相同的成分:Héctor, excelente narrador de historias, es capaz de mantener en vilo a todos los que lo escuchan.
很多同學在翻譯時,會將同位語的部分翻譯為一個簡單句,即將這句話拆分為兩句:Héctor是一位出色的說書人。他有本事叫聽眾懸著心,屏著呼吸聽他講故事。這種現象的出現說明有的同學在翻譯時只注意完整地傳達原文內容,而沒有考慮到原文和譯文的結構順應。我們在日常教學時,應該適當地引導學生思考結構上的對等,從而給出更加貼切的譯文。
三、順應性動態過程
動態順應是語用順應論的核心部分,維索爾倫認為,語言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說話者、聽話者、時間、空間等,都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在不同的語境中,為了達到相應的交流目的,需調整話語策略和表達方式。翻譯作為兩種語言之間的媒介,也具有動態順應的特點。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選擇的翻譯策略應最大程度地順應作者和讀者的認知,并將時代背景、上下文、結構等考慮在內。比如禁忌語,在上世紀的文學譯本中,譯者均采用了委婉的語言來翻譯情愛畫面,或者干脆略去這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思想的進步,現如今的文學譯著則越來越多地完全重現原文,這即是一種順應時代背景的翻譯策略。又如jefe de la oficina,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景翻譯為辦公室主任,或者簡稱為頭兒,這即是動態性的體現。我們一起來看下面這個句子:
幾個世紀前,那個古老的文明神秘地消失了,其遺址湮沒在熱帶雨林中。
通過分析我們看出,這句話是一個復合句。由于語言是動態的,在口譯中,為了更加簡潔地表達,我們可以選擇翻為兩個句子。但在筆譯中,我們則可以動態順應原文結構,將其翻為一個復合句:Hace siglos desapareció misteriosamente esa antigua civilización cuyos vestigios permanecieron ocultos en una selva tropical. 譯文中,cuyos正好對應其,動態順應了原文。
四、順應過程的意識突顯性
在動態的順應過程中,我們有必要考慮多方位的意識突顯性,如社會意識、作者意識、譯者意識等。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則需理解出題人的意識突顯性,而不能只考量字面意思。比如:
你知道我要對你說什么嗎?你是個十足的說謊大王。endprint
這句話中的“大王”一詞會使部分學生產生歧義,有的學生不假思索地翻譯為rey de mentiroso。但是卻忽略了一個問題:漢語的大王并不等同于西方的國王,而且這里的謊話大王指的是經常說謊的人,并非國家的最高權力者,因此不可直譯。根據順應論的觀點,要抓住出題人的意識,翻譯為un mentiroso consumado(精于此道的)。
由此可見,順應論的四個方面確實對翻譯教學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基礎階段,學生應該養成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綜合大背景和小背景,達到各個層面的動態順應。具體來說,我們在日常翻譯教學時,可以:
1.培養學生動態翻譯的全局觀
翻譯的本質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為了最大限度地傳達原文及作者的思想,教師應培養學生思考時代背景、文體結構、文化等因素的習慣。例如《現代西班牙語》第四冊第六課《馬丁· 費埃羅的一生》一文:
Aquí me pongo a cantar
al compás de la vigüela,
que al hombre que lo desvela
una pena extraordinaria
como el ave solitaria
con el cantar se consuela[2]
初看此文,很多學生會不知從何下筆。在順應論的核心理念指導下,我們便可以引導學生動態地去思考相應的翻譯策略,即考慮原詩的時代背景和結構特點。經過思考,翻譯成格律詩顯然更加貼切,動態順應了原文的大背景、結構和內容,即:
六弦琴悠揚
歌中顯悲傷
徹夜覆難眠
孤鳥聊慰唱
如果我們要順應現代的時代背景,那么可以將其翻譯為現代詩,在詩歌形式上更加靈活、自由,而不必拘泥于格律詩的格式要求,即:
一把老舊的六弦琴
塵封了一個高喬人的聲
那是慘白的被人遺忘的痛
他夜不能寐 他淺唱悲吟
像一只孤鳥
像一聲嘆息
2.注重各個層次翻譯的順應
翻譯的層次由大到小為超句結構、句、詞等,翻譯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優先考慮更高層次的順應。在保證超句結構和句子順應原文后,再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處理詞的問題。切勿將重點放在細節上,而忽略了全文。中西方文化中有很多不同之處,如親屬關系、行政劃分、物體、計量單位、諺語俗語、文化習俗等,翻譯這些方面時,應該在保證結構相似的基礎上,順應譯入語的語言表達習慣,例如:cu?ado/a意為連襟、妯娌。根據具體的上下文,可以譯為大舅子、小舅子、大姑子、小姑子等。又如ajedrez一詞,在西方文化中指的是國際象棋。在翻譯時切勿想當然地翻為象棋,應根據具體背景指出國際象棋,以免和中國象棋相混淆。我們再來看下面這句話:
Me parece que el carnicero me ha dado gato por liebre。
這句話字面意思是說屠夫用貓肉代替兔肉,實際是在指責屠夫以次充好,欺騙顧客。漢語中對應的俗語為掛羊頭、賣狗肉,因此我們在翻譯的時候要順應譯入語的文化背景和詞匯等結構。
3.把握譯者意識的突顯性
譯者作為連接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其作用不容小覷。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如何在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把握好意識突顯性,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譯者要在理解作者意識突顯性的基礎上,根據目標閱讀群體的閱讀習慣、文化習俗等,合理選擇譯文。例如:No se fundó Roma en una hora,字面意思為羅馬不是一時建成的,源自西方古代傳說。實際想表達的內容為:成功要靠長期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對于文化歷史不同的我們來說,字面直譯顯然并不合適。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譯者的意識突顯性,將其翻成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和讀者認知的俗語,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或者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等。
綜上所述,維索爾倫的語用順應論可以有效地指導基礎階段的西班牙語翻譯教學。翻譯作為一種有效的考察形式,可以全面檢測學生對于詞匯、時態等的掌握。課堂上,在講解了基本的語法知識之后,教師可以按照順應論的基本觀點進行翻譯教學,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選擇適合的翻譯策略。具體來說,要摒棄學生靜態、片面、孤立地看待翻譯的觀點,因為翻譯是一個動態而全面的過程,否則將很難在今后的學習中有突破。同時,由于基礎階段的翻譯功底非常重要,我們要培養學生具有動態翻譯的全局觀,在注重各個層次翻譯的順應的基礎上,把握譯者意識的突顯性,從而給出合理而優秀的譯文。
參考文獻:
[1]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6.
[2] Jef Verschueren, Para Entender la Pragmática[M]. Madrid: Gredos, 2002.
[3]何萍. 語用順應論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 教育學術月刊,2012.
[4]董燕生,劉建. 現代西班牙語(第二冊)[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5]董燕生,劉建. 現代西班牙語(第三冊)[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5]董燕生. 現代西班牙語(第四冊)[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劉廣璐(1990-),女,漢族,山東,教師/助教,碩士研究生,浙江外國語學院,翻譯理論與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