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燦芬
【摘要】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借助學校教育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素養與能力。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課程學習者在學習語文或學習語文某一個領域所應達成的綜合性能力。其中自主學習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課型、策略。基于此,筆者就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自主學習實踐策略進行詳細分析,以期能為有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學習。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體意識的形成與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為此,要注重讓學生自行獲取語文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語文實踐的本領,從而真正體現教育所具的主動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樣性的時代特征。
面對當今語文教學的這種困境,我們應當如何去做,才能讓高中學生真正地實現“自主學習”呢?這就需要我們在核心素養頂層設計的框架下去重新定位,盡快地實現教與學的思維轉型,才能適應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和核心素養發展的戰略要求。筆者認為,應著重從如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合理定位,為開展自主學習的活動譜好調子
自主學習理論,很多學者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但基于各國學習的實際情況,對于人如何自主學習的研究卻不多見,研究的重點放在高中學生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結合我國的教學實際為自主學習定好調子,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一)敢于改變在時空上對學生的徹底鉗制的做法
當前,應試教育的功利主義的影響下,高中學段的學習內容全部由教師定,學習的時間都在學校控制之下進行,學生沒有自主性,我們諸多課堂中那種以教師講授、練習和解題為主的學習活動仍較多地大面積存在。要想徹底改變這種局面,一廂情愿式地認為可以來一次摧枯拉朽式的破解也是不現實的。因此,要想讓自主學習有效地開展,那就要必須提供可以進行自主學習的前提條件。
(二)改變只注重學習結果而不注重學習過程的做法
一直以來,我們充分地控制課堂的結果來控制學習的結果,甚至提出有效課堂的概念。課堂不僅要全面實施,更要追求大容量、高效率。當然,課堂的這種落實主要是為應試服務的。因為應試的最佳策略就是要落實,沒有落實,就沒有結果;沒有實施,學校就無法生存。
(三)改變那種把“自主學習”當作學習中唯一的學習方式的做法
“自主學習”是手段、不是目的。適度、恰當的“自主學習”對于良好的學風及學習品質、學習習慣的養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自主學習”是學習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有著自己的內在機制。高中階段開展學生自主學習刻不容緩。我們提倡“自主學習”,指的是盡可能讓學生在教學實踐中使用自主學習模式,而不是追求自主學習的絕對自由,更不是在教學實踐中只強調使用這種單一的固定模式。
二、平穩起步,為開展自主學習的活動鋪好路子
能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習慣,而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就達到。自主學習,就像機械自動化一樣,需要一個從人工干預到自動操作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在自主學習的初始階段,我們不能操之過急。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一)強化預習規則的構建
預習是學生學習的基本部分,有些老師喜歡把預習說成課前預習,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自主性始終處于課堂中。從學生接觸書本的那一刻起,我們的課就已經開始了。如果我們教師不重視對學生的預習進行構建,那又何談問題的生成。如果學生的學習僅僅停留在對文本表層的感知上,那后續的互動隨之也會落空。高中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一些文質兼美內涵豐富的文本,教師在教參的幫助下,尚且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去理解,更何況對于一個知識結構尚不完善的學生呢?在這一點上,最重要的就是需要給學生時間去閱讀,而不是解釋、討論。
(二)給予學生足夠的寬容
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完整,閱讀視野不開闊,可能對課文有的理解還略顯膚淺,所以我們的老師應該學會等待,要以鼓勵和寬容的心態去對待每一位學生。然而,當學生探索時,他們可能只涉及幾個方面。此時,教師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來展示自己的知識、文采,而是應進一步引導學生為自己的觀點找到更多的證據。只要學生能發表一定量并能堅定自己的觀點,這有什么不可以呢?只要學生有“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學就會進入良性循環。
(三)學會自我適度的解放
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視角、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獨特的判斷,他們的老師常常困惑,很難預測,甚至知道,也許是顧此失彼、掛一漏萬的。為此,教師應盡可能放松自己的預設,不要試圖用自己的想法來牽制學生。
三、規范流程,為開展自主學習的活動建好場子
目前,教師最擅長的就是在教學中適當讓學生討論探究,或者不客氣地說就是在講授中適當地通過一些“技術”“細節”“方法”來貼上一個新課改標簽而已,其最終并沒有指導學生學會學習。而真正的自主學習的課型應該是由兩大基本的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問題生成課型”,第二部分是“問題解決課型”。'
(一)問題從哪里來
如果說這種課型是經過長期“格”的訓練而形成了一種自動化的狀態,尚且可以理解,可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由于擔心自己的行為會有擾亂課堂的嫌疑,于是只能無奈地把那些由于求知欲和好奇心而產生的甚至可能有點稀奇古怪的問題拋到一邊;于是懂事的學生懂得了努力揣測教師的意圖,懂得努力迎合教師,照顧好教師;于是學生提出的問題正中要害,回答的問題切中下懷,教師剛好進行巧妙的過渡、引申。這樣的課堂看起來的確很美,但是妖魔化了教學的實際,不但起不到正面的引導作用,反而加速了一些教師對新課改的逃離。教師只有指導學生解決了這些問題,學生閱讀文本的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當真正的閱讀障礙被掃除后,我們課堂才會迎來春意盎然的時刻。endprint
(二)沒有深度問題怎么辦
當自主學習經歷了最初的羈絆時,突出了制約學生思維的瓶頸。此時教師應發揮平等中“首席”作用,發揮學習條件“提供者”的作用,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從詞法和句法結構形象等入手,讓文本說話,在看似毫無疑問的地方發現疑問。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和前提。在適當主題的引導下,學生將點燃同樣的思維火花、生命的活力。
(三)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毫無疑問,問題從學生中來,還得回到學生中去。該借助資料的就借助資料,該查閱工具書的就查閱工具書,該請教專家的就請教專家。“獨學”解決不了的,可以采用“對學”;“對學”解決不了的,可以采用“群學”;“群學”解決不了的,教師可以適時地幫扶點撥。也許,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在一開始的階段需要的時間精力成本比較高,但隨著自主學習的不斷深化,自主學習的思維就能實現真正的轉型,我相信這樣的課堂一定會更高效。
四、優化環境,為開展自主學習的活動搭好臺子
環境就是競爭力,教師是生態。因此,建立一個平等、民主、安全、愉快的自主學習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學校的“硬環境”大多不盡如人意,要盡量優化“軟環境”。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和教學需要及時為學生搭建一個平臺,努力打破學生思維中的“平靜”,激發學生思維活動的“波瀾”。
(一)搭建知識平臺
必要扎實的基礎知識是能力提升的前提。這種知識不僅是文字和背景知識,相關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而且還涉及閱讀技巧,閱讀策略,閱讀情感,閱讀態度和閱讀價值觀等,教師不能為了趕進度在這方面流于形式的計劃,而應蹲下腰來、慢下腳步,補上語文這一課。
對于教師來說,知識和方法是教學的兩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偏廢。可是高一學生由于在現代漢語語法方面的薄弱,使之失去參照,學習文言文相當吃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教師應一起和學生去探討文言文字法、詞法、句法的現象和特殊規律,從而徹底掃清障礙,為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二)搭建思維平臺
教學的本質是引導學生主動思維,作為“指導者”的教師,應注重閱讀指導的思維方法,以使學生的閱讀思維多樣化發展,為自我認知提供保護。
(三)搭建展示平臺
“自主學習”的概念只能建立在反復的教學實踐中。這不是讀幾本書,聽幾份報告。學校、年級和班級都要開辟語文學習成果公開展示園地。學生成績的平臺展示,既能滿足學生表達自我的愿望,又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培養學生的自我合作精神。學生的展示過程實際上是豐富自己、促進學生進步的過程。
五、總結
總而言之,教學過程中若能滲透這些核心思想,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學質量,并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因此,教師要響應教育部門關于素質教育的號召,認真反思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有我們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把高中語文教學看成是對人的全面素質進行開發、提高、培養的過程,一定能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中得到整體性發展,為學生的將來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翁紅.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5).
[2]吳曉萍.在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