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培養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必要性,分析高職學生應具備的職業心理素質,并探討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途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職業道德;重視職業生涯規劃,開展職業生涯輔導;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多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發揮其育人功能。
【關鍵詞】高職學生 職業心理素質 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C-0118-02
一、培養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必要性
所謂心理素質是指個體在生理素質基礎上,將外在獲得的東西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與其社會適應性行為和創造性行為密切相關的心理品質。職業素質是指個體從事職業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生理、專業和心理因素的綜合。基于此,職業心理素質是個體擁有的、對職業活動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品質在質與量上的有機統一,是特定職業對其從業人員都要求具備的心理品質,同時也是個體一般心理素質在職業活動中的具體表現。
高職教育的本質屬性是以學生未來職業需要為導向的高等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發展的主要特征。然而,學生是否可以順利就業,并非僅僅取決于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在社會勞動力市場環境相似的情況下,學生的人生態度、思維方式、個人品質、組織協調、人際溝通等心理素質將一定程度地影響著學生的求職擇業及其未來的職業發展。
已有研究表明,高職院校畢業生進入企業后,僅有40%左右的個體在半年或一年內能夠較好地勝任工作,可以獨立開展工作,一半以上的個體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方能勝任工作,而那些難以順利從學生到職業人進行角色轉換的個體往往職業心理素質較低。可見,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可以有效幫助人們提高工作能力,更好地適應本職工作的需要,并且有助于個體獲得長遠的職業發展。因此,有必要探討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途徑,為其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保駕護航。
二、高職學生應具備的職業心理素質
人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賴于人即于勞動者的素質,而職工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有利于推動企業的健康發展。當前企業及各類社會用人單位在招聘選拔人才時都急需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及職業能力的人才。
職業心理素質由知識、智力、能力技能素質,以及思想道德、職業態度、價值觀念以及人的性格氣質等因素組成。綜觀已有研究及深入企業訪談的結果,企業對高職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需求可歸結為愛崗敬業、吃苦耐勞、承壓抗挫、團結協作、開拓創新。
(一)有愛崗敬業的精神
愛崗敬業是一種職業道德規范,更是一種穩定的、良好的心理素質的特征。每個企業都希望所有職工都有愛崗敬業的精神,不管是高層管理人員還是底層的業務人員,甚至是保潔人員,都離不開這樣的精神。
(二)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一個企業,總會有一些崗位是相對比較辛苦的,或者體力的,或者腦力的,都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的崗位。所以,吃苦耐勞不僅是一份工作的敲門磚,更是一個人的職業操守和堅強意志的表現。
(三)有較好的承壓抗挫能力
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互聯網+”的深入推進,各產業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企業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多,職工作為企業的一員同樣也會面臨更多的挑戰。有的人因為一點批評就會走向極端,有的人僅僅因為沒有評上優秀就否定整個企業,有的人因為自己工作不努力而否定社會環境。特別對于某一特定群體來說,由于在家有父母百般寵愛,在學校成績名列前茅,自我中心的思想過度泛濫,導致在工作中遇到一點困難就找借口、推責任、怨環境,做出一些極端行為。由于承壓抗挫能力差而發生的自殺、報復他人和社會等的惡性事件屢見報端。所以,作為一名職工,應該有一定承壓抗挫能力,遇到問題和困難,要做的事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四)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現代社會提倡的是共享經濟、學習型組織,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企業的分工越來越精細。每一項工作都需要分解成若干項工作,然后按照一定的規則聯系起來,達到既定目標。這就涉及團隊合作的問題。所以,要求每位成員都必須有團隊合作的精神,而且參與該項工作的每個成員都必須是自覺自愿的,才能形成強大而持久的合力,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五)有較好的開拓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企業的靈魂。在“互聯網+”的今天,競爭尤其激烈,創新意識更為重要。一個企業缺少有創新意識的員工就會缺少創新的技術、創新的管理、創新的思路,一步步走向盡頭。
三、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途徑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職業道德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著重講授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職業道德內涵,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觀念,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事業心和奉獻精神。開展優秀在校大學生評比,立標桿,樹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筆者所在高職院校開展“靜湖之星”優秀大學生評選活動,得到廣大學生的積極響應和熱情參與,一大批優秀學生代表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他們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幫助身邊的同學,積極傳遞更多正能量,引領廣大學生積極向上,奮發有為,共同進步;用青春承載理想,用奮斗成就未來,以實際行動詮釋“上善若水,自強不息”的精神,展示出青年學子積極健康的精神風貌,向上向善的價值追求,頑強拼搏的體育風尚,敢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奉獻擔當的家國情懷。
(二)重視職業生涯規劃,開展職業生涯輔導
在大學生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將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作為貫穿三年的核心課程,引導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個性,發現自己的興趣,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同時了解職業發展的各個階段,為更好地適應職業發展做好充分準備。同時,通過個別咨詢和團體輔導的方式開展職業生涯輔導。endprint
(三)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高職教育以職業為導向,主要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加強實踐教學,借助“校中廠”“廠中校”等校企合作平臺,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為更好地適應職業需求奠定基礎。通過實習、見習、實訓等方式讓學生接觸社會,切身體驗職業的社會意義和職業價值。學校也可以邀請專業人士或者杰出校友到校講課,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發展前景,樹立職業發展目標,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未來職業發展。
(四)多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當前“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的高職教育發展背景之下,基于積極心理學、積極組織行為學的理論視角,依托學校心理素質拓展基地和團體心理輔導室,遵循心理挑戰最大、體能冒險最小的原則,開展以職業心理素質提升為主題的拓展訓練營和團體輔導,激發學生個人潛能,增強自信心;克服心理惰性,磨煉戰勝困難的毅力;啟發想象力與創造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團隊意識,在集體中收獲成長,感悟生命的無限可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生職業心理素質,以適應各行各業對人才的心理需求。
(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發揮其育人功能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強化校園文化內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寓教于樂校園文化活動,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影響和熏陶學生。比如開展校園歌手大賽、校園舞蹈大賽、社團文化節等活動,借助第二課堂為廣大學生搭建發現自我、展現自己、完善自我的平臺,實現學生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參考文獻】
[1]張大均,余林.職業心理素質及其培養[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2)
[2]習近平.習總書記“下團組”漫評②:創新發展理念是方向是鑰匙[EB/OL].(2016-03-06)[2016-12-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06/c_128777662.htm
[3]彭移風.高職生職業心理素質訓練的探索與實踐[J].職教論壇,2006(10)
[4]高揚.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心理素質調查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
[5]石曉春.基于第二課堂的高職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模塊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2(14)
[6]何霞紅.校企文化融合下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4(2)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2015年項目“以職業為導向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與創新”(桂教職成[2015]22號);2016年度廣西教育系統維護學校安全穩定立項研究課題(20161B057)
【作者簡介】班蘭美,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責編 蘇 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