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亮
摘 要:數學史小故事融入到數學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視野,豐富教學內容。本文對數學史故事在小學教學中的作用進行研究,為關注這一研究的人提供參考。
關鍵詞:數學史故事 小學數學 數學教學
引 言
相比與傳統的數學教學,數學史與故事相合結合,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學到數學知識。保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知識探索的渴望。
一、數學史故事融入數學教學的現狀
(一)客觀原因
在學生的考試中并不涉及數學史故事的考察,在教師和家長的眼中,數學史并非學習數學的重要部分。其實,“數學史故事并非最終目的,而是通過數學史的途徑達到教學目的”,即數學史教學是為數學教學服務的[1]。
在小學教材中數學史故事也有存在,一般在所學單元的課后習題部分之后,這會給教師和學生一種錯覺,最后的部分并不重要,可學可不學。如果將末尾的數學史小故事鄭重其事地放在重要知識點之后,會讓教師和學生對這部分更加重視。
(二)主觀原因
教師本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數學史教學。聽到過的數學史故事基本是大學選修課程的內容,選修課只是為了修學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不重視。教師對數學史故事的重視程度不高,不會主動地去查找相關的數學故事素材。
學習數學史故事會增加學生負擔。教師在課堂上需要講解的內容很多。講解數學史就會落下很多教學任務,浪費時間,影響教學進度。小學時期的數學難度并不大,且系統化。例如:《九章算術》的運用就多次出現在小學數學中,教師選取固定時間去講解《九章算術》的歷史知識,可以讓以后的教學更容易。學生一學期有大約160課時的數學課,花費10課時講解數學史故事,只占總課時的1/16。也可以在學生早自習或晚自習進行教學活動,不會浪費正課的時間。
二、數學史故事融入數學教學的作用
(一)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故事的接受能力更強,死板地去講解一些公式法則,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故事作為一種口頭傳播的藝術,更注重去描述過程。教師在課堂上生動地描繪數學史上是如何探索公式,發明定理,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之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開拓視野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通古今。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史,讓學生的視野面對的不僅是眼前,而是世界。通過故事,使學生懂得數學的價值與意義,從不同故事中了解多種數學思想,這對于學生日后的數學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讓學生面對數學難題時,思想不局限在一處,用發散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三)啟發人格
講數學史故事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學生到數學知識,還能從數學史中各個數學家身上學到做人的品格。數學世界是由無數的數學家拼搏努力構成的。他們的精神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教師講到中國數學史的時候,會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民族榮譽感。
(四)創新精神
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下,學生每天都在面對各種定理、公式。在學習的開始就讓學生感覺數學似乎沒有活力,只是無限多的公式。數學問題只需要固定的套用公式就可以了,讓學生失去創新精神。通過融入數學史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了解到從古到今,數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許多難題被解出,公式也在不停的被證出。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完善學生對數學的認知,使學生的高度不停留在套用公式解題的層面。
三、發揮數學史故事作用,將其融入到數學教學中的對策
作為傳承記憶手段之一的故事,其借助于口頭傳播,可以在傳播過程中對價值觀和知識進行傳遞[2]。所以將數學史故事融入到教學中很必要。
(一)數學史故事資源獲取
教師應該起到榜樣作用,想要孩子積極主動學習數學史故事,首先教師自身應該主動起來。了解數學史故事對數學教學的意義,恰當地運用故事進行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質量。
進入信息時代,知識的獲取十分方便。教師可以在互聯網或圖書館中收集數學史小故事,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不是用平淡的語氣敘述出數學史故事,而是用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解故事,最大化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想教學生很多知識,自己就要有更多的知識。數學史有幾千年的歷史,教師想研究透徹并不可能。教師在數學史故事方面的空缺也可以理解。教師無須了解很多的知識,只需要將課本中涉及的數學史知識找出理解,再傳授給學生就可以了。
(二)課堂上運用數學史上的名題
我國古代的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一道流傳很廣的題。雞和兔子關在同一個籠子里,給出頭和腿的數量,求出雞和兔子各有多少只。這道題的解法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解法的探尋,在學生有限的能力下找出最多的解題方法。讓學生的思維跳躍,不局限于一個點。還有歷史上著名的“七橋問題”,雖然本題被證明無解,但可以讓學生活躍思維,找到學習數學知識中的快樂。
(三)藝術學故事進行引導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學生們出一道題;1+2+……+100=?。讓學生們進行計算,看哪位學生計算的最快。學生全部計算完成后,給同學講述數學家高斯十歲時的故事。老師出了同樣的題,高斯并沒有長篇的進行驗算,只是在黑板上寫出兩個四個數字5050。老師很吃驚,問高斯如何做到的,高斯回答1+100=101,2+99=101在這個算式中共有50對數字和為101,所以結果是101*50=5050。教師借此故事告訴學生們在數學的學習中要運用發散思維,并主動去尋找數學的規律性,勇于打破常規。
(四)講述數學家的故事
給學生們講解數學家們的學習故事,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品格。例如:給學生講解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華羅庚先生自幼家貧,初一上完后就退學了,只能夠去打工。但他仍然堅持學習數學。經過不懈的努力,成為清華大學的數學教授。讓學生明白想要學好數學就要不怕困難,刻苦學習。所謂天才就是靠堅持不懈的努力。教師在講解《質數與合數》時,運用陳景潤的故事,當陳景潤先生第一次知道哥德巴赫猜想的時候,就立志要證明它。用了六年的時間對其進行證明計算,在沒有計算機的1966年,陳景潤完成了“陳氏定理”。讓學生們在故事中體會數學家的精神,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激發學生的斗志。
結 論
將數學史故事融入到數學的教學中有著重大的意義,教師應合理的,有目的性的將故事融入進去。通過故事,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培養對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借鑒數學家的品質,提升自己的素質。
參考文獻:
[1] 王代芬.數學史故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32(06):75-80.
[1] 董丹丹,周學君.淺談數學故事在數學分析教學中的作用[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8,38(03):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