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摘 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重要的教學目標,是核心素養視域下素質教育提出的教學任務,課堂練習是數學課上比不可少的環節,對于查漏補缺,鞏固知識有著重要意義,教師要積極利用起練習環節,精心設計拓展練習題目,達到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目的。本文為小學數學課堂上如何開展拓展練習提出了教學建議,以期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 拓展練習 數學思維 課堂練習
引 言
小學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關鍵時期,教師要把握好每一個教育機會促進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課堂練習是數學課上重要的知識復習與鞏固環節,對于夯實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有重要意義,但是以往課堂練習,教師都過于依賴教材中的習題,練習題目形式單一,容易讓學生形成思維定勢,當學生在遇到一個新題型或者遇到一個新問法時常常不知所措,教師要重視起課堂練習,結合教學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設計拓展練習,讓學生在形式多樣化、內容系列化的練習中,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
一、設計變式練習,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
學生對于常見的數學題型、提問方法比較熟悉,因此一看到題目就可以很快的理清解題思路,寫出解題步驟,可是將題型稍作改變,就有一些學生無從下手,甚至以為自己沒有學習這方面的內容,為了改善這一問題,增強學生的辨別能力,教師要多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變式練習,通過一題多問、一題多變讓學生掌握數學規律,提高思維敏捷性,從而可以快速、靈活的解決問題。
比如對于算式“36÷8=”這道平時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一題多變設計成“多少個8相加可以得到36?”“8和哪個數的乘積等于36?”“36里包含多少個8呢”“把36平均分成8分,每份是多少呢”等。變式練習可以消除以往單一的訓練方式給學生造成的思維僵化的影響,也有利于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學生思維靈活性和發散性的發展。
二、設計對比練習,培養學生思維深刻性
小學數學中有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學生如果對知識的掌握不清楚牢固,或者做題時不夠仔細細心的話,很容易出錯。教師在設計數學課堂練習題時,不必拘泥于本堂課所學的單一的知識點,可以對相似的知識點進行整合進行對比練習,讓學生在思考解題的過程中感受知識的內在聯系與區別,從而培養嚴謹、深刻的思維能力。
比如我們在學習完“平行四邊形”的知識點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以下圖形(圖1),讓學生找出以下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剩余的又都是什么圖形。學生們在解答這道題時不僅會結合本堂課學習的關于平行四邊形的知識點,還會提取之前學過的關于三角形、正方形的相關知識點,既可以起到知識的回顧作用,還能夠讓學生學會從本質上抓住知識的聯系和區別,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深刻性是很多幫助的。
三、設計開放型練習,培養學生思維廣闊性
學生在解題數學問題尤其是應用題時,容易存在思維定勢,總是用一種思路去解決問題,只有題目要求用兩種方法求解的時候,學生才會意識到從另外一個思路思考,為了讓學生養成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思維的發展性,教師要多設計開放練習。開放練習就是題目的條件開放、數學思考方法和解題手段開放,讓學生在解答時跳出思維定勢,嘗試尋求多種解題思路,在利用多種方法驗證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狀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例如設計這樣的應用題:一個工程隊計劃用三十天時間修完一條長2400米的公路,實際用12天修了840米,請問照這樣的速度,該工程隊可以按計劃完成任務嗎?要求學生用盡可能多的方法進行解題。在解答這道題時,我們可以從工作時間、工作效率、工作總量等多個角度去尋求解題思路,方法一:可以用實際工效與計劃工效相比,即840÷12=70<2400÷30=80;方法二:可以用實際完成的天數與計劃完成的天數相比,即2400÷(840÷12)≈34.3>30;方法三:用實際12天修的米數與計劃12天修的米數相比,即:840<2400÷30×12=960;方法四:還可以照這樣的速度實際30天能修的總米數與這條路的總米數相比,即840÷12×30=2100<2400。用這四種方法都可以得出正確的答案:按照這樣的速度,該工程隊不可以按計劃完成任務。設計這樣可以一題多解的開放型問題,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讓學生有意識有能力全面地去思考問題,還可以讓學生體會數學問題的魅力。
四、設計操作練習,培養學生思維獨創性
相較于其他學科,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的,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在理解和記憶數學知識時往往需要一定的形象做支撐,在課堂練習中多設計一些操作練習,可以幫助學生在形象的實踐操作中觀察數學現象,領悟數學知識,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思維的獨創性。
比如我們在學習了“認識圖形”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我們教室中存在的圖形,有的學生畫出了長方形的黑板,有的學生畫出了正方形的橡皮、有的學生畫出了國旗中的五角星,有的學生畫出了老師常用的三角形教具尺......學生們都找出了教室里豐富的圖形,由此一來學生會感受到原來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老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將畫出來的圖形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可不可以拼成另一個圖形,有的學生把一個長方形剪成了兩個正方形,有的學生把正方形剪成了兩個三角形,有的學生把把兩個三角形拼成了一個大的平行四邊形,等等,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可以形象的感受數學知識,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在想象中積極探索,因此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獨創性。
結 語
總之,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以拓展練習為突破口,利用豐富多樣的問題形式和問題內容,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求“新”、求“活”的訓練,幫助學生走出思維定勢,養成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與解決數學問題的習慣,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練習設計要體現教學新理念——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方法和策略[J]. 陳虎平. 考試周刊. 2009(01)
[2] 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優化策略——新授課與復習課練習設計研究[J]. 董健. 新課程導學. 2014(29)
[3]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實效性的探究[J]. 黃生琴. 科技經濟導刊. 2017(03)
[4] 如何創新設計小學數學的課堂練習[J]. 許鋒鋒. 華夏教師. 201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