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偉+劉春秀
摘 要: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是對學校、教師、學生和各類學校教育資源的整體評價,科學、合理的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不僅可以準確直觀地反映學校的發展情況,還有利于學校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質量。從宏觀上來講,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可以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據此,文章將對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新思路做如下探究,以期幫助中小學校在新時代中更新自身的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的教育質量。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新思路;探究
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我國教育部于2013 年發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和編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框架》是我國教育事業改革進程中的重要環節。本文據此進行如下敘述,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1.教育質量與學業成就的區別和聯系
(1)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成績高于一切,學校教育質量的衡量指標也僅僅局限于該校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這都是由于教育質量評價的概念理解不深而導致的。
(2)現代化教育改革應注重兩者的區別和聯系。現代教育改革非常注重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與傳統教育相比,其教育質量評價注重教育質量和學業成就之間的區別。簡單來說,學業成績只是教育質量的一部分,而且兩者所指向的主體不同,前者是學生,后者則是教育工作者和整個教育系統。
2.不同角度對教育質量的解釋
(1)微觀角度。教育質量的微觀解釋是對教育者個人的評價,主要是針對教師(教育工作者)所付出的勞動質量的評價。
(2)中觀角度。教育質量的中觀解釋是對教育機構的評價,主要是針對教育機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付出的各類教育勞動及提供的所有教育服務質量的評價。
(3)宏觀角度。教育質量的宏觀解釋是對一定區域內的教育系統的評價。
3.綜合評價教育質量應注意的兩個方面
(1)學生的發展層次。學生的發展層次不單單指學生畢業時的考試成績,這種單一的評價方法雖然簡單高效,但不符合對學生發展層次評價的要求。簡單來說,學生的發展獲得量=學生的發展目前量-學生的發展起始量。也就是說,針對起點不同的學生,其評價過程不能完全一樣。
(2)第一,學生學習所付出的時間成本,成本越高,則學生的實踐活動時間就越少;第二,學生在接受教育時所承受的身體負擔和精神負擔,即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狀況都應作為評價學生學習付出成本的重要指標。
4.教學資源的消耗量
教學資源包括土地校舍、教學器材和設備、教師、教輔工具和資金投入等多項內容,社會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加大教學資源投入,就必然會減少其他領域的資源總量。
5.構建綜合表征教育質量的教學模型
(1)教學模型的內部特征。教學模型應具備以下特征:第一,表示教育質量的數據應是全面、精準、科學的;第二,其教育質量評價結果應是具有對比性的。
(2)數學模型中的變量。①教育質量指數(最終評價標準):這是構建教育質量評價模型的最終目的,即通過對數據的合理分析所得出表示教育質量的最終結果,其具有對比性的特點,可以和其他教育系統作比較。同時,教師質量指數也應和本學校往年的質量指數作對比,從而幫助學校更好地找到教學問題并總結教學經驗。②評價教育質量的四個指標:包括畢業生學業成就(是指個別學生學業成就與一定區域內全部畢業生學習成就的比值),新生學業基礎(是指個別學生學業基礎與一定區域內全部新生學習基礎的比值),學業負荷量(是指學生所承受的教育壓力和付出的學習勞動,其計算過程比較復雜,而且從目前來說,其僅適用于小學、初中階段)和教育資源消耗量(是指在特定教育時間內,某區域學校資源消耗量與該區域總資源消耗量的比值)。畢業生學業成就與教育質量呈正比,與其他三項呈反比。
參考文獻:
[1]劉曰花.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新思路分析[J].教育,2016(8):192.
[2]姚春艷,張 勇.建立健全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J].湖北教育(綜合資訊),2016(1):62-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