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蓮
摘 要:物理規律的構成,物理公式的建立和物理理論的完善都離不開物理概念。由于物理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因此學生在學習物理概念的過程中十分困難,認知結構的局限性是高中生學習物理概念困難的一個主要因素。對于物理概念教學方面而言,從日常對學生的測驗情況以及最近幾年來的高考試卷分析來看,其還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文章通過將物理教學和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相結合,從四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中物理;概念教學; 新課程改革
一、重視概念的引入過程
物理概念指的是客觀事物所擁有的相同屬性以及所具有的本質特征在人們腦海中的反映。不管是哪一種物理概念的出現都可以對其軌跡進行探索,這是客觀事物本質屬性上的一個抽象表現,但是由于學生自身的條件受到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缺乏較強的抽象能力,因此也就對物理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進行實際的教學前,教師可以通過對感性材料的使用,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意識到這一概念的引入,這在物理的學習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既促進了學生從感性認識上轉變為理性認識,也讓學生從根本上有一個質的飛躍。
例如,在學習“質點”這一概念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建立此形象的意識,教師可以通過天空中翱翔的雄鷹引出這一概念,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對雄鷹在天空中的運動進行描述,并且在學生進行描述的過程中,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難度,這個時候再提議學生之間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一起尋找問題且解答問題,即雄鷹的大小和形狀各不相同,因此也就導致了它們各個部分的運動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
二、通過日常生活引入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能接觸到很多物理現象,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對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概念的講解,這對教學情景的創設非常有幫助,而且這種教學方法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而言,通過生活中實際的經驗進而引入物理概念,能夠提升學生的實際能力。
例如,在分析“力”的概念時,為了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教師可以先列舉一些和學生生活中聯系比較密切的例子,如腳踢足球以及擊手掌等。然后對這些所列舉的實例進行分析和比較,并加以總結,最后將力的相關定義導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對“力”進行理解,并讓其明白力是通過相互作用下,兩個物體之間經過碰撞而產生的。
三、加強重視概念的鞏固
在實際的物理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往往認為自己能夠完整地將定義復述出來,就是理解這一概念了,其實這只是九牛一毛。為了能夠增加學生使用物理概念的頻率以及提高運用物理概念的效率,就需要讓學生在建立概念后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的練習,并發現自身對概念理解上所出現的一些偏差,這樣有利于學生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加深對有關概念的理解。一旦學生充分地對物理概念進行理解之后,就能夠在對其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加深對有關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對“平拋運動”這一概念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學生都明白物體只受重力作用是平拋運動的一個基本條件,平拋運動的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因此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判斷:一個物體在空中運動過程中,其初速度是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且重力加速度和加速度大小均相等,那這個運動到底是不是平拋運動呢?通過具體的實踐可以得出,重力不一樣其運動也是不一樣的。其實,物理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而且很多物理概念也是在實踐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將實踐和物理概念相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這樣才能讓學生將物理概念運用在實踐中,進而真正有效地去解決一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將物理的概念和價值體現出來,而且通過實踐的過程學生也可以激發出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在物理教學中,概念教學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對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充分利用,促進學生真正理解相關物理概念,提升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物理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學軍. 高校物理教學中滲透非線性物理知識的分析[J]. 中國校外教育, 2016(2):9.
[2]劉 祥. 高中物理知識發生的三步曲[J]. 中學課程輔導, 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