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越+樓世洲
摘 要:鑒于職業教育實踐性強的特點,學生實習在職業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處于核心地位,對于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起著關鍵性作用。當前我國正處于大力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時期,職業學校管理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而學生實習管理又是職業學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以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為研究對象,具體分析近代中國從清末、北洋政府時期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對于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的規定及特點,展現了近代中國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經歷了誕生期、發展期及完善期的發展歷程,進而確立了符合我國實際的職業學校學生管理體制,并為當前我國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提供了鏡鑒。
關鍵詞:近代中國;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
作者簡介:陳夢越(1989-),男,湖北荊門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中國職業教育史;樓世洲(1957-),男,浙江義烏人,浙江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外教育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25-0092-05
“職業學校學生實習是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基本環節,是教育教學的核心部分”[1],這是2016年國家教育部聯合財政部等五部門印發的《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中對于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的定義,體現出國家對于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的重視。學生實習管理是職業學校教學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于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起著關鍵性作用。學界一般以1866年創辦的福建船政學堂為近代中國職業學校的肇始,而在政府層面對職業學校學生實習進行管理卻遲滯到1904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鑒于學生實習在職業學校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具體分析清末、北洋政府時期及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對于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的規定,展現近代中國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的發展歷程,以期能為當前職業學校學生實習提供鏡鑒。
一、清末實業學堂學生實習管理
一般認為福建船政學堂是近代中國職業學校的開始,在其教學管理過程中高度重視實習與實訓,如在船政前學堂造船和造機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就有規定“實習課包括現場實物教學、下廠跟班勞作和畢業實習等教學階段”[2],但是學堂內的具體實習計劃和廠內跟班勞作,主要是由外籍教師進行指導安排和考核實作效果。同時,設有學堂管理委員與稽查對學生的學習紀律進行考查。應該說,船政學堂對于學生實習管理規定較為完備,但是在當時實業學堂初創階段,不可避免的會存在施行不利、成效甚微等問題。而且船政學堂的創辦是當時左宗棠、沈葆楨等士紳官僚的主觀愿景,政府層面尚未有法令對實業學堂的管理進行規定,而從國家法律層面對實業學堂管理進行規定,最早是1904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以及1909年的《學部通飭整頓籌劃實業教育札文》和1910年的《學部奏增訂實業學堂實習分數折》。這三條法令條文具體從實習課程、實習考核以及實習設施三個方面對實業學堂學生實習管理進行了規定,最早使職業學校學生實習得到了法律上的保障。
首先是實習課程。《奏定學堂章程》對于各學堂均規定了實習科目,對于各實習科目又規定了具體的實習課程,如在《奏定初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中規定,“初等農業學堂之實習科目,分為四科:一農業科,二蠶業科,三林業科,四獸醫科。農業科之實習科目凡八:一土壤,二肥料,三作物,四農產制造,五家畜,六病蟲害,七氣候,八實習”[3]。同樣,在《奏定中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和《奏定高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中均對實習科目進行了相應規定。并且在《學部奏增訂實業學堂實習分數算法折》中規定,“各等農業學堂、工業學堂、商船學堂實習功課最為重要,實習時數亦必增多,擬以功課之平均分數以二乘之,加入實習分數之平均分數,以三除之,俾實習分數實占三分之一。各等商業學堂實習時數較少,擬以講堂功課之平均分數以四乘之,加入實習分數之平均分數,以五除之,俾實習分數實占五分之一”[4]。這是學部根據當時存在“各處實業學生狃于往日趨重文字之習,尚于實習不甚措意”[5]的普遍現象,依據各類實業學堂自身的特性而提出的具體實習課程在整個課程中的比重,意在加強對實習課程的管理,促進實業學生對實習的重視。
其次是實習考核,清末為了將學生實習落實到實處,制定了較嚴格的實習考核制度。學部針對當時實業學堂或有場廠實習,而講堂并不講授實習科目,或者講堂講授實習科目,而學生并不分別實驗的情形,在《學部通飭整頓籌劃實業教育札文》中規定:“各項實業學堂,除講堂應照章講授實習科目外,場廠實習時,須令學生自行錄載日記,編著報告,畢業時隨同試卷呈報備核。”[6]這就將學生的實習成績同畢業聯系在一起,實業學堂增強了對學生實習的重視。而且在《學部奏增訂實業學堂實習分數折》中規定各實業學堂應將實習分數“每學期畢,初等實業學堂造冊呈報提學使司備案,高等中等實業學堂造冊呈由提學使司備案,均應按照學期學年隨時呈報,不得于畢業時補報,以便按時稽核。”[7]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實習分數必須上報給當時的教育主管部門備案,體現了國家對學生實習考核的重視,加強了對學生實習的管理。
最后是實習設施,這是實業學堂學生進行實習的基礎條件。在《奏定初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奏定中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及《奏定高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中,均劈專章“屋場圖書器具”對初、中、高等實業學堂應具備的實習條件作了規定。如在《奏定中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中對于實習條件規定:“中等各實業學堂,當于學堂內面或近旁設置體操場;中等商船學堂之學舍,則當另備練船塢及實習練船;中等各實業學堂,當備通用講堂、專用講堂,及其他必需諸室;在農業學堂應添試驗場、肥料場;在工業學堂應添置工業實習場;在商業學堂應添商業實踐室;凡教授用及參考用圖書器具、機器、標本模型、實習用機器、體操用器具均宜全備。”[8]同樣,在《奏定初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和《奏定高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中都在“屋場圖書器具”一章對實習條件進行了相關規定,從而確保了學生能夠順利地進行實習。endprint
綜上所述,清末是職業學校初創時期,政府對職業學校的管理落后于職業學校的創生。但可喜的是,這一時期政府最終將職業學校的管理納入了法律范圍之內,雖然對職業學校學生管理還不甚全面,具體管理內容也比較概括,但是以國家法令的形式確定了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使得職業學校學生實習有了法律保障,促進了以后的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的發展,推動了職業學校的發展。
二、北洋政府時期實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繼而在教育領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如改“學部”為“教育部”,改“學堂”為“學校”,自然“實業學堂”改稱為“實業學校”。伴隨著新的國家政權的建立,需要制定相應的國家法律來進行社會管理,在1912年至1927年北洋政府時期內,當時的教育部相繼頒行了《壬子癸丑學制》和《壬戌學制》,特別是1922年的《壬戌學制》將職業教育納入到了學制系統之內,突顯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
雖然這一時期國家政權形式發生了變化,但是對于實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基本是對清末時期實業學堂學生實習管理的延續與發展。如在1913年教育部頒布的《實業學校規程》中第二條便對實業學校實習時間作出規定:“實業學校之學科,關于實習及實驗時間,須占總授業時間五分之二以上,但在商業學校得酌量減少。”[9]同時在《實業學校規程》中,各類實業學校的科目中都有規定“實習”科目,注重實業學校的實習課。而且在當時的地方法令中也強調了實業學校的學生實習,如當時浙江省的《浙使飭各道尹及實業學校實業教育注重實習文應》認為“學生實習為實業教育的樞紐,……各校校務應注重實習,于規定時數,不得任意減少,并將應用各種場室器械,逐漸籌備完全,切實辦理,毋得有名無實”[10]。
而且當時教育部針對實業學校重在實習,學生畢業即出應社會職務的特點,為了不浪費學生的光陰以及利用好實習的最佳時機,頒發了《咨各省、區實業學校暑假期內應令學生輪流實習或實地調查》,其中規定:“求能操作于平時,不可不養其耐勞之習慣,又況實習設備,一經間斷,諸多不便。至農業一項,當暑期內,尤為作物發育最盛之時,因放假而無從實習,致學業不能完全了解,尤為可惜。嗣后上學實習一項,農工學校,農場工廠,應將學生輪流分組練習,或減少時間于午前午后行之。其在商業學校假期,應令學生就所在地調查商業狀況及生產商品,定期報告,由教員考核。”[11]從中可以看出,為了使實業學校學生完全了解所學的知識,規定學生應利用暑假在農場工場輪流分組練習,或調查所在地的商業狀況及生產產品,并且還需定期作報告,教員考核。這是當時教育部根據實業學校自身的特點以及教育教學的規律而做出的管理規定,旨在加強學生的實習,促進實業學校的發展。
這一時期在《實業學校規程》和1917年教育部頒發的《甲乙種工校實習工廠應照普通工廠組織》中均對實業學校的實習設施作了規定,如在《實業學校章程》通則中規定,實業學校“校舍宜樸實堅固,并與教授管理衛生適合,其應具備各室如下:一、普通教室及各種特別教室,二、事務室、浴室、療養室等,三、其他必須具備之室,如實驗室、實習室、圖書室、器械標本室、藥品室等”[12]。這是對當時的實業學校在教學設施上作出的整體性要求,也是基本條件。同時在各類實業學校的各章中還對各自應備的其他設置作了相應的規定,如商船學校“須具備實習用船及艦艇模型等,并宜就附近船塢考察練習”[13]。特別是當時教育部對工業學校的實習工廠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如“實業學校工業是一種應用最廣設備最難非備有實習工廠其操作技能莫由造就”[14],這反應了當時教育部對工業學校性質的清醒認識,并且要求“無論甲、乙種工業學校所有工廠應完全設立,盡可能就工廠施教,實地工作,以資練習”[15],做到工業學校必須有實習工廠,教學最好就在工廠內,實地工作,便于學生親自練習,提升工業技能。
縱觀這一時期的實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基本上是在清末基礎上的繼承與發展,由于政局的不穩定,致使很多法令規定還沒落到實處即已流產,作用無法完全發揮。但可喜的是,這一時期政府對于學生實習更加注重,且對學生實習狀況進行了調查,反思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修正。如在1919年教育調查會第一次會議報告中就提出了“實業學校應注重實習案”,并且具體指出了當時實業學校實習存在的問題:“學校規程中所規定每周授業時數用消極之規定,實習除農業明定16小時以外,余均無積極規定;各校往往所授理論過多,致侵占實習時數;又乙種實業學校教科書內容無異高小;加以經費少,實習設備不足,亟須補救。”[16]針對調查中存在的問題,教育調查會從實習授業時數、經費、設備等方面,給出了相應的建議,如“農工商甲乙種各校,均由部規定實習時數,至少須占在校時數若干;按照規定實施時數,調查各校之設備,是否足敷生徒之實習,設備不足,督促該校增加設備;分別調查農工商甲乙種各校最經濟之設備方法”[17],這些建議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實業學校學生實習的發展。
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
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結束了混亂的政治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國家各項事業開始正常運行。這一時期,教育部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推行建教合作。當時教育部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必須與生產建設機關密切合作,決定在中央設立由教育部會同經濟、交通、農林等部門組成的建教合作委員會;同樣,在省級政府中也設立由教育廳會同建設行政技術等事業機關組成省建教合作委員會;在實業學校,成立顧問委員會,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合作辦理職業教育的機構體系。在建教合作中,要求生產機關附設職業教育或職業教育訓練機構、生產機關應盡量開放實習、職業學校應給予生產機關技術人員進修的便利等職業學校與生產機關進行全面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實習的重要性。
1936年教育部頒布的《職業學校與建設機關協作大綱》認為,當時職業學校畢業生社會服務狀況不佳的癥結在于“校外實習機會之缺少、學生不能與職業界有充分之接觸”[18],并擬定了以學生實習為中心的工作大綱,如“職業學校學生校外實習,應限于高年級學生,其實習時間或可采用集中辦法”[19],這體現了對實習學生年齡段特征及實習時間的清醒認識,“學生校外實習時,由實習機關方面指定人員擔任指導,必要時得由學校酌送津貼,惟學校原任該項實習學科之教員,應負責參加指導,以便聯絡。如實習機關所需實習材料過巨時,應由學校負擔其一部或全部”[20],這強調了實習機關指導員與學校實習課教員的任務及相互合作,同時也規定了職業學校在實習機關經費不足時的責任,共同合作促進學生實習。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教育部推行建教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實習,與此有關的規定還有1936年的《職業學校設置顧問委員會辦法》、1941年的《農林技術機關與農林教育機關聯系與合作大綱》與《農林建教合作初步實施辦法大綱》等。endprint
1933年教育部頒布了《職業學校規程》,這是一部全面的詳細的關于職業學校管理的法令,內容涉及到職業學校管理的各個方面,其中規定了職業學校的教學原則為“職業學校各科之教學,應以先實習后講授為原則”[21],顯示出對于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的重視程度,進而具體從實習時數、實習場所、實習方式與實習方法、實習考核等方面分析規程中對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的管理。
第一是實習時數。在教育部1933年頒布的《職業學校各科教學科目及時數概要》中,對于各級職業學校各科目的實習時數都作了規定,如關于普通農作科,規定“每周學時47小時,普通學科包括公民課、國文課、生物課、算學、體育等共11小時,農業學科共12小時,農業實習共24小時”[22],關于木工科,規定“每周學時47小時,普通學科共計9小時,木工學科10小時,木工實習28小時”[23],從中可以看出,在學校教學時間安排上,實習時數占了一半。而且在課時實習之外,對于學生的假期也作了實習的規定,如在《職業學校章程》中規定:“職業學校在規定假期中,為實習需要,應停止放假或縮短變更假期,實施假期作業。”[24]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部對于學生實習時間很重視,不僅學生在校時需著重進行實習,就是假期對學生也作了實習的規定。
第二是實習場所。在《職業學校規程》中規定實習場所應視環境及實際情形而定,具體規定了三種方式,為“由學校自設場所、工廠、商店等,及其他可供學生實習之場所;由學校與同性質之農場、工廠、商店等聯絡合作,供給學生實習之場所;由學校指定廣大場所,學生自行計劃、組織、營業、耕種、收獲或其他工作”[25]。這樣就確定了學生的實習場所,而且當時政府就學生實習對實業機關進行了相應的規定,如在《公私營工廠礦場農場推行職業補習教育并利用設備供給職業學校學生實習辦法》中規定:“公私營廠場供給學生實習時得另設實習場所供給學生練習。”[26]并且在《工業職業學校學生利用工廠設備實習辦法》中規定:“工業職業學校之未設工廠或已設工廠而設備不全者得請求利用所在地公私營同性質之工廠設備供給學生實習。”[27]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政府規定了實業機關對于學生實習的責任,通過對職業學校和實業機關的雙重規定,使得學生的實習場所在法律上得到了保障。
第三是實習的方法及實習方式。組織學生實習,首先必須做好學生實習的準備工作,《職業學校規程》要求在實習前“須依照預定工作方案,次第實施,并記錄其實習經過”,對于實業教材的分配,要求“應先基本練習,次應用練習”,同時在實習時,要求“教員應實際參加工作及指導”[28],可見,對于職業學校實習前期準備、教材及教員都作了相應的規定。而且教育部還具體規定了職業學校實習的三種方式:個別實習、分組實習和共同實習,這樣促使職業學校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安排,合理有效地發揮學生實習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最后是實習考核。實習考核是對學生實習過程進行監督,切實發揮學生實習在職業學校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因此,實習考核在職業學校人才培養中是必要的。《職業學校規程》對實習考核作了具體的規定,如“實習學科其成績即以平時成績累積計算,實習成績至少應占總成績的三分之一”,并且“實業實習,操行及體育成績不及格者,不得進級或畢業”[29],由此看出,當時對于學生實習成績的重視,其所占總成績的比率較高,且作為是否能夠進入下一階段學習或畢業的標準,強化了實習考核的地位,促使學生認認真真地實習,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
綜上所述,這一時期是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的完善期,教育部針對當時我國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了適合國情的職業學校學生實習模式,并且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對職業學校學生實習進行管理,涵蓋了學生實習的各個方面,合理有效地促進了職業學校學生實習,推動了職業學校的發展。
四、余論
近代中國職業學校的產生不是近代經濟文化等發展的結果,而是通過學習和借鑒國外教育體制逐漸建立起來的,在這一過程中體現出本土化的特色。學生作為職業學校辦學的出發點與歸宿點,是檢驗職業學校辦學成效的試金石,因而學生的就業是職業學校辦學的最終目的。學生實習是學生就業前的準備,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快速步入工作崗位,尤其對于實踐性強的職業學校而言,學生實習就顯得更為重要。近代中國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實習管理經歷了誕生期、發展期及完善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結合中國本土經濟文化的實際情況,最終確立了符合自身實際的管理體制,促進了近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回眸歷史,對于當前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有借鑒之功。
首先,政府部門要完善頂層設計,從制度上規范和加強職業學校實習管理。職業教育的顯著特點是與產業行業需求密切結合,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不只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責任,需要多方共同推進[30]。政府部門在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過程中起著中間人的作用,對職業學校和實習單位提出較為詳盡的要求,而且在制定細則的過程中不只有教育行政部門單獨行事,還需聯合相關部門,如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通力合作,共同商議制定出符合實際的制度,為職業學校學生實習提供更為有利的制度環境。
其次,職業學校是學生實習的組織主體。職業學校負有組織學生實習的責任與義務,必須將其作為學校正常的教學工作予以重視。在近代中國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發展過程中,對于職業學校在學生實習過程中的職責都予以規定,并且逐步趨于全面。當前職業學校應該落實政府的有關規定,同時也要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具體要求,即在政府規定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地方實際的要求,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發揮學生實習的作用。
最后,實習單位是學生實習的實施主體。企業單位是學生實習的場域,是組織好學生實習的前提條件,職業學校要與企業密切聯系,在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師資培訓、辦學質量評價等方面,探索出有效的合作方式。如在師資方面,職業學校與企業相互借鑒學習,學校負責理論指導,企業負責實踐教授,共同合作,推動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上都能得到發展。同時,實習單位也應嚴格遵守政府部門的相關規定,積極與職業學校研究探討,找到一條符合實際情況且滿足雙方利益的有效路徑。endprint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安全監管總局,中國保監會.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Z].2016-4-11.
[2]沈巖.船政學堂[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59.
[3][8][9][12][13]璩鑫豐,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44,460,722,723,729.
[4][5][7]學部.教育法令:學部奏增訂實業學堂實習分數算法折[J].教育雜志,1910(6):45, .
[6]轉引自彭爽.中國近代職業教育法律制度研究[M]/附錄·學部通飭整頓籌畫實業教育札文[J].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349.
[10]法令:浙使飭各道尹及實業學校實業教育注重實習文應[J].教育周報,1915(90):35.
[11]教育部.咨各省、區實業學校暑假期內應令學生輪流實習或實地調查文[J].教育部公報,1915(4):16.
[14][15]教育部.咨各省區甲乙種工校實習工場應照普通工場組織俾學生實地工作文[J].教育部公報,1917(7):8.
[16][17]教育調查會.教育調查會第一次會議報告:實業學校急應注重實習案[J].教育雜志,1919(5):22.
[18][19][20]教育部.教部訂定職業學校與建設機關協作大綱[J].中華教育界,1936(11):93.
[21][24][25][28][29]教育部.職業學校規程[J].教育部公報,1933(5):24,26,24,28,25-26.
[22][23]教育部.職業學校各科教學科目及時數概要[J].教育部公報,1933(5):45-46,50.
[26]教育部,經濟部,農林部等.公私營工廠礦場農場推行職業補習教育并利用設備供給職業學校學生實習辦法[J].行政院公報,1943(10):15.
[27]教育部.工業職業學校學生利用工廠設備實習辦法[J].教育部公報,1945(12):15.
[30]郭為祿,等.完善頂層設計,從制度上規范和加強實習管理——專家解讀《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N].中國教育報,2016-6-21(5).
責任編輯 肖稱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