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笑楠
【摘要】企業資源計劃在不斷提升企業運營效率的同時,其成本管理的缺陷也越來越明顯。為迎合企業對高效精準成本管理的需求,結合了時下先進的作業成本管理理論和資源消耗會計理論,建立作業資源計劃體系,完善企業資源計劃的成本管理功能。
【關鍵詞】作業資源計劃 成本管理 資源消耗會計 作業成本管理
一、引言
ERP系統的普及滿足了大企業系統管理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了企業運營效率。但是現階段ERP平臺下適用的標準成本法已無法達到企業對成本精確性的要求,企業也無法通過ERP提供的成本數據對自身產品的布局做出準確判斷。所以只有將成本管理深入到作業層次才能發揮ERP成本管理方面的功能。作業資源計劃是ERP系統下專業管理作業的子平臺,依托資源消耗會計理論和作業成本管理理論建立。彌補了ERP在成本管理方面的缺陷,迎合了企業的需求。
二、作業資源計劃及與其相關的成本管理理論
(一)作業資源計劃
作業資源計劃(ARP)是ERP模式中成本管理子模塊,是根據供應鏈、作業鏈、價值鏈、產品鏈建立的,依托作業成本庫,對企業經營產生所有作業進行統籌管理,為企業管理層及員工提供計劃、決策、控制與業績評估的一個高級成本管理平臺。
ARP產生于“互聯網+管理”的時代,其成本管理以信息為中心,充分利用管理系統中供應鏈上的成本數據考察作業間的價值流動,時時監控成本動態,更準確的把握資源、作業、產品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與作業資源計劃相關的成本管理理論
1.作業成本管理理論。作業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簡稱ABCM),它是以作業成本法(ABC)為基礎,將成本管理的重心深入到了作業層次,以企業中作業的實際運作為核心。ABCM理論認為企業是一個為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系列作業的集合體,這個前后有序的集合體稱之為作業鏈,在作業鏈的連續經營和操作過程中,價值也在其上轉移、增值,直至最終產出,形成一條價值鏈[1]。
2.資源消耗會計理論。資源消耗會計(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簡稱RCA)是以資源為導向,將作業成本(ABC)從資源及資源消耗的視角加以考察,并與德國的彈性邊際成本法(GPK)有機融合。RCA的優勢體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擴大ABCM的范圍,增強過程管理功能;二是能夠合理地將實際的“剩余/閑置生產能力(是未利用的資源,從供給的資源中扣除利用了的資源后的差額[2])”計算出來;三是提高了輔助部門成本分配的準確性[3];四是成本管理責任更明確。
三、作業資源計劃系統設計
作業資源計劃以資源為起點。企業中各職能部門為一級成本結集點,每個部門按部門職責細分若干工序為二級成本結集點,各工序依據工作類別細分為三級成本結集點,每個工作組按成本動因劃分成不同作業,最終使得每個作業只有一個成本動因,資源按成本結集點層級依次向下傳遞。
所有作業在作業庫中進行數據處理。首先按作業成本法把作業成本在產成品和半成品中分配,形成產成品成本和半成品成本。至此,成本在各經營活動中的流轉結束。
業績評價部分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擁有同一成本動因的同質作業(作業中心)將會分配在一起進行本作業中心內部的業績評價,完成跨部門、跨成本中心的橫向業績對比;另外,各作業在初始設定時會標記出價值增值情況(可分成0、1、2、3等幾個等級,若企業核算健全可用具體數據),將價值增值等級相同的作業歸為同一類,進行同價值增值作業的業績對比;各產品間、各產品內部各項構成成本也可以進行橫縱向對比,及時調整工序結構,完成產品升級。
業績評價的結果會反饋到各資源結集點,各資源結集點的業績也會從右到左匯集到上一級成本結集點。
四、基于作業資源計劃的企業成本管理的功能
企業在對作業資源計劃中各項作業數據分析的基礎上,聯系自身戰略目標,結合企業所處環境,對各成本中心需要的作業量進行預測。并在此基礎上,對成本項目優化,優化時應考慮以下因素:一是不同部門同一作業的資源消耗可能不同,應深入分析原因,及時調整。二是應對不同層級的價值增值作業分別分析,除去必要作業,應盡可能整合或減少無價值增值作業所占比重。三是同一成本中心,應按部門需要減少多余作業,優化運營流程。四是應考慮減少或充分利用閑置產能。企業及各成本中心應當不斷協調、改進和優化成本流動過程,確保成本計劃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杜晶,鄧華.論作業成本管理與企業資源計劃的結合[J].經濟與管理,2004,(08):26-28.
[2]馮巧根.成本會計創新與資源消耗會計[J].會計研究,2006,(12):33-40+95.
[3]馮巧根.資源消耗會計[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8,(06):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