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萍
摘要:《謝謝你們,我的父母》選自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2課,本單元“溫馨一家人”是依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要求:“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盡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擔家務,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來編寫的。
關鍵詞:謝謝;父母;教學案例
【教學背景】
四年級學生基本是10歲左右的孩子,由于長期以來養尊處優,理所當然地享受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愛,再加上多數家長教育思想上的偏頗,忽視對孩子家庭責任感的培養,孩子對父母的辛苦和操勞很少有體會,也沒認識到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是自己應盡的義務。
【教學目標】
(1)通過回憶日常生活點滴,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辛勤養育和教導,父母傾注了無私的關愛,體會父母的辛苦、操勞。(2)感受父母的關愛是無私的。(3)感謝父母,培養從生活細節中去關心父母、熱愛父母的意識。
【教學過程】
1、愛之足跡。師:同學們你生日是什么時候,你是怎么過生日的?
師:其實不光是生日那天爸媽在忙碌著,我們的父母每天都在辛苦地工作著。這節課我們就來聊聊我的父母(出示板書)
小結:我們每天在父母那兒收獲著愛,索取著愛,你們知道,平時父母在忙些什么嗎?
2、愛之掃描:(1)師:課前老師讓同學們去調查一天中我們的父母為我們做了哪些事?(2)師:早上你看到父母哪些忙碌的身影?誰來說?(3)師:請你數數,你的父母1天中為你做了幾件事?10天?1年?10年? 看到這些數字,你有什么感受?(4)從小到大,父母為我們做的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讓我們體會到父母的——辛勞。
3、愛之回憶(音樂響起)。(1)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愛的鏡頭。(父母照顧孩子的生活中點滴的照片)(2)在這些畫面中,哪些鏡頭你的父母也為你做過呢?(3)你有哪些愛的小故事來和大家分享?(4)在你的腦海里還有哪些愛的鏡頭是你還要補充的?(5)師:養育之恩,無以回報,讓我們對父母真誠地說一聲:謝謝你們,我的父母!
4、愛之回應。(1)為了這個家,我們的父母付出了很多很多,我們也是家庭的一員。我們應該怎樣做,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2)師:作為小學生,我們除了做家務活,還能做什么呢?
師:你真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孩子。你的話說到了我們父母的心坎上,其實父母最煩惱的就是這些事。
師:這是班級微信群的一段聊天記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聽一聽爸媽的心里話…(同桌交流)
師:你能給這些同學提提好的建議,讓他們做一個“學習上的小主人”嗎?
同桌討論、交流
引導要點:
師小結:我們在管好自己的學習同時,幫父母做一做家務,這就是我們對爸爸媽媽最好的感謝,也是我們愛爸爸媽媽的一種方式。
5、愛之延伸。開展“孝心體驗”(1)師:我們現在還是小孩子,父母這樣愛我們,我們也愛父母。我們會漸漸長大,而我們的父母會慢慢老去。當我們長大以后,你們又會為自己年邁的父母做些什么呢?(視頻:慢慢變老)(2)誰來說說。(3)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話想對父母說吧!來我們一起把這份感動寫在愛心貼上。(放音樂)將你最想說的話最想做的事記錄在卡片上。(4)分享話語。(5)真高興,在課堂上老師看到了一群懂事、孝順的孩子。老師會把你們寫的話通過QQ微信發給你們的父母。(6)小結:今天我們懂得了怎樣愛我們的父母。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還要學會愛朋友,愛老師,愛身邊每一位為我們付出過的人。這樣我們才會擁有更多的愛。
【案例分析】
根據《課標》要求“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謝謝你們,我的父母》一課的設計中,我努力使教學走進生活,創設開放、互動的教學情景,營造自由、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孩子充分回憶自己日常生活點滴,感悟父母為自己付出的心血,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辛勤養育和教導,體會父母的辛苦。從而引發孩子的感激之情,讓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為父母分擔一點,去學著關愛父母。我的教學思路是:愛之足跡──愛之掃描──愛之回憶──愛之回應──愛之延伸[1]。
僅僅在一堂課上要讓孩子想起父母關愛自己日常生活點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回憶日常生活點滴,就成了本堂課的一個難點。如何解決這個難點呢?課前,我組織學生去調查一天中我們的父母為我們做了哪些事情?在課堂上,我先談話導入:“同學們你生日是什么時候,你是怎么過生日的?”學生們說了很多,我及時引導:“看來過生日很開心,我們的父母很忙碌。”之后我又說“其實不光是生日那天爸媽在忙碌著,我們的父母每天都在辛苦地工作著。”自然而然的引出課題,并進入愛之掃描——課前的調查表“請你數一數,1天中父母為我們做了幾件事?30天?1年?10年呢?”學生通過數據的計算,震撼地發現,原來父母10年為我們做了三萬多件事情,真切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通過數字感性地體會到父母的辛勞、感受到父母無私的愛,為課堂上的情感激發埋下了伏筆。
為了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我循序漸進,巧妙引導,帶領孩子們一起走進愛之鏡頭,加上背景音樂《時間都去哪兒了》的巧妙渲染,出示了一系列的圖片。教室里彌漫著濃濃的親情氛圍,富有感染力,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表達欲望。在這一教學設計中,我努力使教學走進生活,從每一個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通過課件出示父母為孩子所做的一些平常小事,這些小事對學生來說是司空見慣。但當被一定格,學生從細微中見真情,感受到父母無私的愛。同時,我又引導學生進入對家庭生活的回憶之中。在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中,師生共同解讀著什么是父母的愛。在細微中見真情,學生感受到父母無私的愛。孩子們真切感受到做父母的真不容易啊!感謝父母之情油然而生[2]。
此時學生懂得自己作為家庭的一員,也要為家庭承擔一定的義務和責任,和父母一起,共同創造幸福溫暖的家庭生活。自然而然地引出愛之回應“為了這個家,我們的父母付出了很多很多,我們也是家庭的一員。看看聽聽爸媽的煩惱,引導學生在管好自己學習的同時,為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來報答一直為自己付出的父母。學生的道德行為只有回到真實的生活中才能得到強化和鞏固。
為了提升愛的層次,我設計了“愛的延伸”這樣一個環節,“我們會漸漸長大,而我們的父母會慢慢老去。”讓學生說一說“長大以后,我們又會為年邁的父母做什么呢?”引導學生把已有的情感再次獲得深化體驗,把對父母的感謝之情引向課外。設計這一環節,讓學生在課后進行情感體驗,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
參考文獻
[1] 査明哲.詩性、敘述性與戲劇性——談話劇“我的父母之鄉”[J].福建藝術,2010,(01):36-37.
[2] 劉光鼎,宗道一,朱禮盈,傅錚錚,金筱.我和我的父母及兄弟姐妹[J].黨史博覽,2006,(04):23-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