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黎明+趙瑞霞
【摘要】組織行為學課程在管理類專業中處于基礎地位,在課程學科基礎上呈現多學科交叉,在教學內容上體現出很強的層次性。在當前全球要素加速流動的時代背景下,產業集群式轉移會對企業組織的個體心理、群體心理以及組織心理產生顯著的影響。從增強理論教學的對接性、強化實踐教學的層次性、注重案例教學的針對性三個角度探討其教學改革,有利于該課程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與發展。
【關鍵詞】組織行為學 產業集群式轉移 教學改革 群體心理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產品內分工背景下產業集群式轉移整合區域產業鏈的機理與模式研究”(41301113),“全球分工背景下產業集群跨區域衍生驅動國內價值鏈重構的機理與模式研究”(41501131);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泛網絡條件下自主技術標準驅動長株潭產業集群升級研究”(15YBA158)。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0-0244-02
組織行為學的研究與教學是隨著組織的變革以及經濟社會的變革而不斷演變的。最近30年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其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產業的集群式轉移。所謂產業集群式轉移是指原產業集群企業通過相互“抱團”的集群式轉移方式脫離原來的母集群,在承接地形成新的子集群過程[1]。在此背景下,組織行為學開始關注組織跨區域流動及組織間的地域差異對組織心理與行為的中介作用,進而探討他們對組織績效的動態影響。鑒于此,我們在分析組織行為學課程特點的基礎上,探討產業集群式轉移這一涵蓋組織流動與組織地域差異的生產要素組合流動模式對組織行為的具體影響,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組織行為學的教學改革措施。
1.組織行為學課程的特點
1.1在管理類專業課程中處于基礎地位
人是管理的主體,也是管理的對象,因此,組織行為學在管理類專業課程中的基礎地位是由人在企業中的主導作用所決定的。組織行為學是研究組織中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和行為規律的一門科學,是對組織內個體和群體的行為和心理進行的系統研究[2]。無論是在普通的生產制造企業,還是在現代高科技企業,生產要素在企業中的排序基本都是按人力流、信息流以及物質流來依次排列的。因此,作為對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研究的組織行為學無疑在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基礎地位。
1.2在課程學科基礎上呈現多學科交叉
組織行為學是以普通心理學為基礎的,與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工程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相交叉的一門學科[2]。其學科基礎是建立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傳統學科的基礎之上,在其發展過程中,一些新興學科,如通訊技術、信息系統等又為其提供了新鮮的養分。因此,與這種多學科交叉相對應的是,組織行為學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雙重性。即該學科既具有與組織中的人的生物特征相關聯的、反映人的行為的一般規律的自然屬性,又具有反映人的社會活動規律的社會屬性。
1.3在教學內容上體現出很強的層次性
組織行為學在教學內容上的多層次性主要是指其核心研究領域涉及個體層次、群體層次以及組織層次三個方面。在個體層次上,組織行為學主要研究個人的傳記特征、個體的心理特點、影響個體成功的人格特征、個體的認知與決策、領導的理論與藝術、個體的價值觀以及個體的態度和工作滿意度等;在群體層次上,組織行為學主要研究群體動力論、群體中的人際關系、群體中的基本行為規律以及團隊的建設與管理等;在組織層次上,組織行為學主要研究組織信息溝通的理論與方法、組織中的權力與政治、組織沖突與談判、組織結構與文化以及組織變革等。
2.產業集群式轉移對組織行為的影響
2.1產業集群式轉移對個體心理的影響
產業集群式轉移不僅是資本和技術從一個區域轉移到另一個區域,而且還包含大量企業員工的跨區域轉移[3]。對于這些轉移過來的員工,在新的經濟環境中其心理可能會產生這樣幾個常見的社會性錯覺。一是刻板印象。比如轉移而來的員工對本地新聘員工產生一種高人一等的錯覺,對新組織環境評價偏低等。二是知覺防御。比如轉移而來的員工為了在新的區域開拓市場,更多的只看到市場中的積極因素,而對一些不利因素視而不見。三是對比效應。比如轉移而來的員工會把轉移企業的薪酬系統、考核體系、晉升制度、工作條件、組織文化等一系列因素與原來的老企業進行系統地比較,而在這種比較中常常會導致高估或低估的結果。
2.2產業集群式轉移對群體心理的影響
群體是指兩個以上的個體遵守同一規范、在同一目標指導下協同活動的人群組合體,它介于個體與組織之間,是企業各種經營管理活動的基本單位[2]。而群體心理是指個體在加入了某一群體后產生的各種心理活動的總和。產業集群式轉移必然伴隨著原集群中的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的轉移,這些群體轉移到承接地后,其群體心理在新的環境下可能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從群體心理的影響因素角度來看,產業集群式轉移對群體心理的影響主要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可能強化群體的排他性,它是指轉移而來的群體成員會把本群體之外的組織成員看成潛在的競爭對手,從而產生敵視行為。二是可能會強化群體的自我保護化,它是指一旦承接地的外部組織觸犯了群體利益時,群體成員可能會認為自身被當作了外鄉人,從而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進行自我保護。
2.3產業集群式轉移對組織心理的影響
所謂組織心理,是指組織在整體動態變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產業集群式轉移對組織心理的影響主要可以歸納為這兩個方面。一是產業集群式轉移可能影響組織中的權力關系。在組織中,權力是個體(或群體)A對個體(或群體)B的行為發生影響的潛在能力,它是一種依賴關系。產業集群式轉移在承接地組建新的組織時,通過正式的組織結構設計或非正式群體一般會控制組織中的主要權力,這將會增強新員工對轉移而來的老員工的依賴。二是產業集群式轉移可能導致組織產生更多的政治行為。組織中的政治行為是不由組織正式角色要求的,但又影響或試圖影響組織中利益分配的活動。產業集群式轉移會在新組織中形成兩個涇渭分明的非正式群體,一個是以轉移而來的員工為主體,另一個是以新聘員工為主體,這兩個非正式群體在薪酬、晉升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對立性,因此,為了維護各自利益,他們之間會更多地從事非生產性的政治行為。endprint
3.基于產業集群式轉移的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3.1增強理論教學的對接性
組織行為學的學科基礎上呈現出多學科交叉的特點,所涵蓋的理論十分豐富,其中以管理學和心理學理論最為重要。對于所涉及的管理學理論知識,學生大多已經在其他課程中系統地學習過,因此,在對這部分理論進行教學時可以只做簡單地介紹。對于所涉及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如個體心理特點、群體心理特點、認知理論等,管理類專業學生對之了解甚少,應當作為理論講授的重點。
3.2強化實踐教學的層次性
組織行為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因此,除了進行扎實的理論教學外,還需在不同的環節強化實踐教學。在產業集群式轉移影響下,組織行為學的實踐教學可以從這兩個個層次上進行設計。第一,個體層面上的實踐教學設計。在這個層面上實踐教學設計比較簡單,因為我們的學生大多來自全國各地,只要以他們自己為例進行角色扮演即可大體上模擬出產業集群式轉移對轉移員工個體的心理影響。第二,群體及組織層面上的實踐教學設計。對于這個層面的實踐教學設計,可以以班級的籃球隊、共同興趣團隊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群體來進行模擬,其中比較困難的是如何選擇情景變量,使之能夠與產業集群式轉移具有類似性。
3.3注重案例教學的針對性
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在當前管理類專業的教學中頗受學生們歡迎。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依據轉移產業的特性和轉移人員的特性兩個維度,選擇“蘇州-固始”銀針產業的案例來分析產業集群式轉移對個體心理的影響,選擇“海寧-郎溪”經編產業的案例來分析產業集群式轉移對群體及組織心理的影響。從我們教學實踐結果來看,這種教學方式不但把書本理論知識與當前的經濟熱點結合起來了,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參與熱情。
4.結語
通過對組織行為學課程的教學實踐與理論探討發現,該課程在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在課程學科基礎上呈現多學科交叉,在教學內容上體現出很強的層次性。在當前全球要素加速流動的時代背景下,產業集群式轉移會對企業組織的個體心理、群體心理以及組織心理產生顯著的影響。鑒于此,我們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探索,提出在對這門課程的教學中要增強理論教學的對接性、強化實踐教學的層次性、注重案例教學的針對性三條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1]劉友金,胡黎明,趙瑞霞.基于產品內分工的國際產業轉移新趨勢研究動態[J].經濟學動態,2011,(3):101-105.
[2]胡君辰,吳小云. 組織行為學[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胡黎明,趙瑞霞. 集群式轉移企業與承接地政府“轉-承”行為的演化博弈研究[J]. 中國科技論壇,2016,(11):55-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