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之文
摘要:新一輪的課程標準對我國中學物理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提倡“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學不僅需要重視學生基本知識以及基本技能的培養,還需要重視學生知識技能形成的過程,發展與培養學生能力。科學探究不僅是學生學習目標,同時也是教師主要的教學方式。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是現階段廣大物理教師共同探討的新課題。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探究能力;培養策略
物理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對于學生想象力、探究能力的激發與培養有著重要作用。隨著素質教育改革進程的逐步推進,科學探究教學成為現今初中物理教學較為重要的部分。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探究能力,不僅有利于加強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從而提高教師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提高學習興趣,激發探究動機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是會對自己所感興趣的規律、現象與原理等,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與探究。因此,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想方設法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此誘發學生探究動機,而想要進一步激發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就需要充分鉆研物理教材,通過物理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方式有機地將物理教學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在教學“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一課時,教師可根據本次課堂的教學重點,讓學生課前提前準備好諸如木片、橡皮筋、口哨、鈴鐺等能夠發聲的物體,并將其帶入到課堂教學中。在課堂上,教師可分別讓學生搗鼓這些物體,讓其發聲。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聲音的世界,還能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緊接著提出問題:“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如此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探究角色。為了讓學生能夠對聲音有一個更加深刻、形象的認識,教師還可讓學生用自己的手觸摸聲帶的振動,讓其觀察與解釋蟬鳴這一現象。物理是一門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無論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是航空事業中總會有物理身影的出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需要利用這些生活實例,借助相關的教學手段或教學方式就能夠達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創設問題情境,營造探究氛圍
朱熹先生曾說:“學貴在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以說,疑問是誘發學生探究欲望、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最佳的一種教學手段。而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想要學生產生疑問,提問無疑為最佳的一種選擇方式。因此,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讓其能夠主動參與到其中,并在教師問題的帶動下,主動思考與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科學的探究過程中主動去體驗、學習與感受,從而領悟到學習的真諦以及科學的思想與精神。例如,在“動能勢能機械能”這一節知識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場實驗,并提前準備好斜槽、木塊、鋼球、橡皮筋與壓縮彈簧等教具,讓學生運用教具分別探討影響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教師則在旁邊及時對學生的操作進行引導與指引,并通過具體的實驗操作更加深刻地了解能力與功之間的密切聯系,在反復的實驗操作過程中概括影響物體動能以及勢能大小的因素。這種問題情境教學法,能夠快速讓學生融入具體教學活動中,并讓其在探究氛圍中逐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與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三、重視教學引導,傳授探究方法
俗語有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教師講解得如何細致,總會有學生不懂。究其原因還在于缺乏相關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生過于依賴教師。因此,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想要有效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就應當重視教學引導,傳授學生探究方法。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首先教師應當摒棄“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思考題與填空題諸多教學形式,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同具體的探究內容相結合,以縮小學生探究氛圍、探究難度,讓學生在教師幫助與引導下成為研究者、探索者與發現者,以此增強科學探究信心。此外,教師還要善于針對學生實驗、練習或者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指導與糾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探究判斷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讓其能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以一種思辨的學習態度進行學習,并在獨立自主的學習過程中養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以此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總之,物理教學是學生探究能力形成與培養的重要途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想要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就需要根據初中物理學科的特點以及中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征,利用問題教學情境等多種教學方式或者教學手段,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其能夠主動自愿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在教師的引導與指引下進行學習,并在課堂氛圍的感染中主動思考、積極探究。
參考文獻:
[1]夏兵.初中物理探究性實驗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
[2]陳超紅.初中物理復習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3]周向南.初中學生物理思維與探究教學初步研究[D].湖南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