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帆
摘 要: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并加以解釋和應用。這將有助于學生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加強數學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培養等多方面的發展。而“數學廣角”內容恰好集中向學生滲透了這些數學思想方法。
關鍵詞:數學廣角;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教材編排建議中明確提出,根據學生的經驗、心理發展規律和一些重要的數學概念和數學思想為基礎,應逐步滲透、深化編排和螺旋式上升。在這樣的要求基礎上,人教版教材對于數學廣角的設置,主要是通過一些相對簡單的例子滲入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積極嘗試從數學的角度思考,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下面,就如何在小學數學廣角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談以下幾點。
一、精心設計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培養思維的主動性
由于數學廣角的內容思維含量較高,教學中更要注意保持學生的興趣,營造一種愉悅、活潑的教學氛圍。改變傳統的單向溝通教學,拉近師生距離,逐步消除學生受約束的情境,讓其真正參與課堂。而調動課堂參與的關鍵是創設情境,巧妙地從問題中引發沖突。同時,賦予學生權力,讓他們有機會思考、提問、交流和辯論。例如,四年級上冊的植樹問題,首先創設淺顯易懂的生活原理,以學生的小手為載體,引入新課。在手指并攏、張開的游戲中,不但增強了好奇心和探究欲,而且清楚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空格數之間是相差1的,初步感悟“間隔”。再發散思維,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間隔”現象,比如,衣服的紐扣之間,一排小朋友每兩個人之間,鐘表每兩聲之間停留的時間都可以看成一個“間隔”。于是就順其自然地讓學生全身心參與到課堂中來,促進學生知識的主動建構。
二、創設學習“障礙”,引起好奇心,培養思維的求異性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為了愛護和培養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認識矛盾”,巧妙地設置一些學習上的“小障礙”。只有學生的認知特征發生沖突時,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例如,二年級下冊簡單的推理教學中,當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得出:“小剛拿的是數學,小麗拿的是品德與生活”這樣的結論時,設置障礙:“幾位小朋友在匯報自己的思考過程時為什么都要從小紅說的話開始呢?”求同引思,使得學習興趣高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獲取了知識,又培養了發散性思維,體驗到成功的歡樂。
三、實踐中探新知,突出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獨創性
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勤動手、善動腦、多動口,在實踐中尋得答案,以此強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三年級下冊的數學廣角教學中,用統計表的形式給出三年一班參加跳繩、踢毽比賽的學生名單,提出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索,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合作交流:(1)現場調查匯報,選擇更貼近生活的題材,小組合作開展調查;(2)探索交流展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初步學會選擇有用的信息簡單歸納類比;(3)畫圖理解意義,給學生充足的自主觀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些都是在實踐中體驗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四、注重直觀手段,養成想象力思維,培養思維的靈感
在教學中,我們應及時捕捉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靈感,對于別出心裁的想法,違反常規的解答,標新立異的構思,哪怕只是一點點新意,都應及時給予肯定。數學廣角的內容一直強調利用直觀方法幫學生理解問題情境,感悟思想方法。可以是教具、實物、圖表、幽默語言、生活經驗等。例如,二年級上冊簡單的排列組合內容,通過擺數字卡片和握手的情境來體現;三年級上冊利用連接的方式呈現有序思維來搭配衣褲;三年級下冊利用集合圈直觀地把兩個課外小組的關系表達出來,利用天平的原理幫助學生領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四年級下冊利用線段圖的一般規律揭示植樹問題;六年級下冊利用畫圖、列表等模式幫助學生分析如何找次品。這使他們初步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逐步形成有順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總之,對于小學生來說,只要有新認識、新意圖、新方法、新事物就稱得上“創造”。比如:小發現,小創造,一條新穎的解題思路,編一道應用題等都是創造性思維的成果。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盡管不能作為數學廣角教學的主要任務,但在教學與舊知識有密切聯系的新知識時,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習題時,若是選用恰當的方法,對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唐瑞芬,朱成杰.數學教學理論選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張燕勤.數學創造性思維及其培養初探[J].數學通報,20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