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
【摘要】 目的:對影響高齡孕婦剖宮產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處理對策。方法:選擇120例行剖宮產的高齡孕婦,分為觀察組(PPH組)與對照組(非PPH組)各60例,測定孕婦術中、術后出血量。結果:觀察組中的孕婦,由于宮縮乏力、胎盤因素、多胎妊娠導致產后出血的比例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高齡孕婦行剖宮產手術,產后出血發生率較大,宮縮乏力、前置胎盤、妊娠期高血壓等均是主要危險因素,必須做好相關預防、處理工作,確保高齡孕婦安全生產。
【關鍵詞】 高齡; 剖宮產; 產后出血; 危險因素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4.08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4-0148-02
產后出血指的是在胎兒分娩后的24 h以內,自然分娩孕婦的陰道出血量達到500 ml或以上,剖宮產孕婦超過1000 ml[1]。產后出血是孕婦分娩術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孕婦死亡。本文選取120例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筆者所在醫院行剖宮產的高齡孕婦,統計分析其產后出血情況與影響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120例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筆者所在醫院行剖宮產的高齡孕婦(≥35歲)作為研究對象,年齡為34~44歲,平均(37.52±1.63)歲;孕周28~42周,平均(36.25±2.14)周。其中,初孕婦79例,經孕婦41例。所有研究對象均無剖宮產史。
根據產后出血量(產后是否出血,需要依據產后出血程度來判斷,若孕婦在產后2 h內,出血量超過了400 ml,或產后24 h內的出血量超過了500 ml,即可將其評定為產后出血,否則認為產后未出血),將120例高齡孕婦分為觀察組(產后出血組)與對照組(產后未出血組)各60例。對照組60例,身高(158.0±5.5)cm,體重(77.5±4.2)kg,宮高(33.3±2.5)cm;觀察組60例,身高(159.0±5.2)cm,體重(76.7±4.5)kg,宮高(34.2±2.1)cm。兩組孕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測定孕婦術中、術后出血量,在測定術中出血量時,采用的是稱重法與容積法,而術后出血量則采用稱重法進行測量[2]。在實施麻醉前,需要將會陰墊置于孕婦的臀下,并將敷料稱重;術中則需要吸盡羊水,并記錄容量;分娩出胎兒之后,則應當采用干紗布來吸血,并在術后對所有沾血紗布、會陰墊進行稱重,再減去敷料重量,轉換為容積;最后加上負壓瓶容量、羊水容量之差,即得到了術中的出血量。術后,繼續將吸水棉墊置于孕婦臀下,在2、24 h后進行分別稱重,計算得到術后2、24 h的出血量。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孕婦的身高、體重、宮高等基本信息,確認孕婦的分娩史、流產史,并測定、記錄孕婦的妊娠期合并高血壓、多胎妊娠、子宮發育良好、胎兒巨大以及胎盤因素等。
1.4 統計學處理
本組研究中,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18.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后出血情況
對照組術中出血量(234.7±122.6)ml,術后出血量(113.4±98.3)ml;觀察組術中出血量(226.5±119.6)ml,術后出血量(1224.4±1120.5)ml。兩組孕婦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出血量均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剖宮產產后出血危險因素
觀察組中的孕婦,由于宮縮乏力、胎盤因素(前置胎盤、胎盤早剝、胎盤粘連)、流產史、分娩史、妊娠期高血壓等因素導致產后出血的比例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巨大胎兒、子宮切口裂傷、子宮發育不良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以宮縮乏力、胎盤因素等是導致高齡孕婦產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具體見表1。
3 討論
在產科剖宮產中,產后出血是常見并發癥之一,同時也是導致孕婦死亡的主要原因。當前,人的耐受正常分娩疼痛閾值正在逐漸降低,因此,選擇剖宮產進行分娩的孕婦比例也隨之上升,而高齡孕婦則因為本身子宮肌肉纖維張力的下降,容易出現宮縮乏力狀況,因而相較于年輕孕婦,則更容易發生產后出血等狀況,并發癥的發生率更高[3]。
針對導致高齡孕婦產后出血的主要危險因素,如果能夠及時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孕婦的死亡率。就當前而言,臨床上防止產后出血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使用宮縮素加強宮縮,或者在手術前為孕婦提供適當宮縮劑[4],如前列腺素制劑(卡孕栓、米索等)、麥角新堿(高血壓、心臟病、青光眼禁用)等。但在此過程中,卻往往會忽略其他影響因素的發生,因而難以全面考慮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因而難以達到最佳的降低其發生率、病死率的效果。
宮縮乏力。在正常情況下,孕婦生產后宮腔容積變小,相應的肌纖維急劇收縮,一方面對宮壁血管形成壓迫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宮壁血管變得曲折,實現止血。因此,若是孕婦出現宮縮乏力以致于子宮無法正常收縮,在胎盤未剝離、血竇未開放時尚不會出現出血,而胎盤部分剝離或是剝離排出后,即會因為不能有效關閉胎盤附著部子宮壁血竇,以致于出血過多。宮縮乏力是導致剖宮產產后出血的一個常見因素[5],必須及時予以宮縮素治療,并于腹部按摩宮底,有效促進子宮收縮。
前置胎盤。根據臨床統計顯示,我國前置胎盤發生率呈現為逐年升高的趨勢,其屬于妊娠期嚴重并發癥,也是引發妊娠晚期出血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為子宮增大后,附著于子宮下段及宮頸部位的胎盤無法相應伸展以致于出現錯位分離,造成孕婦出血過多,嚴重者甚至會危及孕婦生命[6]。針對存在前置胎盤癥狀的孕婦,必須加強監測,適量予以宮縮藥物,防止出現產后大出血[7]。endprint
巨大兒是剖宮產術后出血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8],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在于預防,即加強對孕婦的健康教育,指導其科學飲食,合理維持胎兒體質量,以保證生產安全。
流產史也是導致孕婦剖宮產術后出血的一大因素[9],尤其是反復流產對于孕婦子宮傷害極大,輕則是出現各種婦科炎癥,重則前置胎盤、產后大出血發病率提高,甚至引發不孕。因此,必須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同時對存在流產史的高齡孕婦必須加強監測,若是發現異常及時處理,確保孕婦安全生產。
綜上所述,影響高齡孕婦剖宮產發生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眾多,以宮縮乏力、胎盤因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以及流產史等較為常見,臨床上應重視孕婦產前檢查工作的開展,及時發現危險因素,做好相關預防處理,術中、術后密切監測孕婦生命體征變化,加強監護[10],一旦發現孕婦出現產后出血,第一時間予以正確處理,以免引發嚴重后果。
參考文獻
[1]孫智晶,楊劍秋,劉俊濤,等.產后出血的臨床診治[J].生殖醫學雜志,2012,21(2):189-193.
[2]徐愛群,曾蔚越,周遠洋,等.稱重法精確測量剖宮產術中、至術后出血量的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EB/OL].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08,4(6):23-26.
[3]馬彬.高齡孕婦剖宮產產后出血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2,13(3):170-172.
[4]王英娟.米索前列醇聯合縮宮素在產后出血防治中的臨床意義[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6):716-717.
[5]譚秀麗.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治療現狀[J].健康之路,2013,12(5):81-82.
[6]曾亞敏.預防中央型前置胎盤產后出血治療體會[J].海峽藥學,2011,23(7):166-167.
[7]劉水策.應用欣母沛預防前置胎盤產后出血的臨床研究[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0,13(1):25-26.
[8]史德煥,安豐玲,楊海燕.巨大兒對母嬰的預后影響及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3,21(34):39-40.
[9]戴承蘭.人工流產后再次妊娠時間與產后出血的關系[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1,22(4):1744.
[10]薩如拉.57例剖腹產術中出血的臨床分析與預防措施[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4,46(2):212-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