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新美
【摘要】教育是國家的基礎,民族的興旺依賴于良好的教育。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國同世界各國友人的來往日益密切,由此便直接導致對外語人才需求量的增加,為了培養大批英語理論和實踐技能過硬的人才,我們需要重視小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為此,筆者結合實踐提出了一些教學拙見,望對各位同仁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英語 寫作能力 教學策略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來說,具有四門基本功,即聽、說、讀、寫,隨著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之后還會有一門翻譯功課需要學習。就小學階段來看,英語寫作能力是四門功課的綜合,而四門功課之間更是相互貫通,互相提升的,在基礎教育階段,兒童具有學習上的時機優勢,理解快、記憶快,可塑性強,因此,對其開展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英語綜合發展十分必要。
一、構建融洽師生關系,消除兒童抵觸心理
在實施新課程改革前,我們英語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學思想的束縛,過分追求高分化和高升學率,致使教學模式固化、單一,兒童的認知特點是偏于具象化的,但是在實踐中,我們抽象的英文單詞卻強加在學生的身上,讓他們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不少學生對此表示強烈反感,長此以往,便產生了一定的抵觸和恐懼心理,一到上英語課,或是睡覺,或是交頭接耳說悄悄話,試問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又如何正常開展小學英語寫作教學。為此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我們首先應當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讓師生之間通過合作共同將教學質量提升上去,消除兒童抵觸恐懼心理。
比如,小學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多和兒童進行溝通,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可以向他們多講講寫作中應當主義的事情,或者和他們共同閱讀英語短文,等等。此外,教師還應當在教學中多運用一些兒童化的語言,盡量避免站在成人的角度命令他們做什么,如此,讓小學生感覺到自己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員,這樣在教導學生寫作時,小學生才會真正打開心扉傾聽教師的觀點和意見,從而提高英語寫作教學質量。
二、以讀促寫,積累豐富詞匯提升英語語感
以讀促寫,是英語寫作教學中常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實踐中取得的教學成績也是較為不錯的。以讀促寫,的教學方式其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它不但能夠直接提高小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讓學生學會快速從一篇文章中找到自己認為有用的信息,拓展學生的單詞量和閱讀量,更能間接提高小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將會逐漸增強,這對于寫作能力的提升無疑是有利的。因此,在培養和提升小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實踐中,我們可以恰當利用以讀促寫這一方式。
比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教材《Unit 4 Seeing the doctor》一課時,首先,我們可以讓小學生嘗試自己閱讀本單元的單詞,一則,鍛煉小學生的單詞拼讀能力,五年級的小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英語學習,因此在自主拼讀單詞上難度不大,以此種教學方法開展教學較之于傳統的教師領讀單詞,更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二則,在此種自主拼讀的教學氛圍下,學生識記單詞的效率將會更高。單詞量的積累是提升寫作技能的首要環節,因此這一實踐過程尤為重要。其次,我們再讓學生嘗試閱讀本單元的課文“listen and read”進而掌握本單元的重點句式,如Whats wrong with sb?/You should do sth,等等。將此句式應用到今后的寫作中,更提升寫作效果。因此,在實踐中我們應當積極應用以讀促寫的教學方法。
三、發現學生寫作亮點,建立良好寫作信心
俗話說:“上帝為你關上門的同時,更打開了一扇窗”,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并且生來也是對社會有益的,不同的是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不一樣。通過教學實踐我們可以發現,很少有在各個學科方面都能拔得頭籌的頂尖人才,而更多的是走中等路線或者是偏向一科的人才。在英語寫作中也是如此,比如說有的小學生在寫作中善于利用一些名言警句,因為在平時多讀、多講自然知曉如何運用。而有的小學生則擅長在寫作中插入一些人物對話,以便于寫作,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作為公平、客觀、公正的代表,應當善于發現兒童寫作中的閃光點,讓小學生在不斷的激勵中,逐漸建立良好的寫作信心,為提高寫作水平保駕護航。
概言之,在實施新課程改革教學研究的今天,我們應當摒除傳統應試思想,注重發展學生綜合能力,英語寫作能力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種,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為此,筆者提出了一些培養和提升該項英語能力的實踐之法,比如,構建融洽師生關系,消除兒童抵觸心理;以讀促寫,積累豐富詞匯提升英語語感;發現學生寫作亮點,建立良好寫作信心等,以期通過我國所有小學英語教師和小學生的共同努力,促進兒童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龔海平.小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策略[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08).
[2]龔海平.小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策略[A].江蘇省教育學會.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英語專輯)[C].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