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摘 要:在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已經成為新時代大學生接收信息、了解社會、表達輿情的重要平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有效利用新媒體技術,做好網絡輿情的預警和引導工作,加強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的研究,重視校園網絡輿情信息的分析、管理和引導,建立健全高校網絡輿情機制,對校園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甚至高校的整體安全穩定起到重要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輿情;預警;引導
在微博、微信、QQ、人人網等手機新媒體社交平臺的飛速普及的信息時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言論可依靠網絡載體快速、時時發布并傳遞,掌握網絡輿情信息已成為高校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況的重要途徑,新形勢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異常嚴峻、艱巨,必須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完善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積極傳播正能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動作為,關注大學生網絡輿情,把握學生輿情動態,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網絡輿情引導之中,引導高校網絡輿情向著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方向發展,維護良好校園網絡文化的健康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開展。
1高校網絡輿情呈現的主要特征
高校網絡輿情的新興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的開展教育活動設置了困難和障礙。“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扮演著權威的角色,處于知識、信息的控制和支配地位,對于教育內容具有選擇權,對受教育者具有評價和塑造的主導權。而受教育者處于被動的地位,缺少自身的選擇、判斷和主動獲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但是在復雜多變的高校網絡輿情面前,受教育者的信息獲取、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大大增強,主體地位大為提升,教育者的“絕對權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高校網絡輿情作為高校思想動態“晴雨表”,是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關注點,除具有網絡輿論的基本特征外,更呈現出互動引導性、前沿包容性、易感可塑性、快速廣覆性、載體多樣性等特點[1]。由此總結高校網絡輿情具有如下特點。
(一)隨機性
當校內外某個事件觸碰到敏感神經時,極易引起網民的圍觀和熱議,往往受不明真相或蓄意為之的偏激情緒的煽動,輿論爆點被迅速點燃。大學生參與其中可能引起更大的關注度,使網絡輿情變得更加難以預測,增加了監控與應對難度。
(二)多樣性
微媒體讓青年學生進行雙向交流、多向傳播更加便利。這些輿情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等多方面議題,不同立場和利益訴求使網民的意見趨于多樣化,高校網絡輿情的呈現復雜性。多樣的網絡平臺和網絡途徑傳播對象、傳播方式、傳播效果存在不同,關注、跟蹤和可控的難度也不一樣。多種傳播方式、內容、特征對高校網絡輿論引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可控性低
由于在微媒體平臺的言論自由、更新快速,網民可以暢所欲言,因而不可避免會出現網絡噪音、謠言,違法和不良信息、垃圾信息以及侵害個人隱私權的行為時有發生,網絡監控的難度顯著加大。
(四)隱匿性高
隨著微媒體平臺迅速發展,輿情信息已經逐步拓展到各種生活場景,從校內延伸到校外。由于網絡空間的虛擬性、隱匿性,道德規范約束力降低,少數惡俗、低級趣味、粗口、暴力甚至淫穢內容污染著校園環境,對社會風氣影響惡劣。而同時,隱匿性特征也可以使學生放下現實生活中的思想包袱,相對真實地反映他們的情緒、態度,使其回歸真實的自我,進行極端自我情緒的宣泄。
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網絡輿情的預警和引導策略
面對網絡輿情新的特點,面對網絡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形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繼承良好的傳統,又要結合新特點新形勢,在高校輿情引導的實踐中做出新的探索。
(一)提高監控能力,加強輿情監測與危機預警
微媒體信息平臺突破了時空限制,極易造成負面情緒、信息發酵與傳播,迅速釀成影響空前的輿情危機。為此,高校要開發和利用大數據技術,做好日常監測和突發事件監測,如對微博、微信、論壇、貼吧等輿論平臺實施全網監測,一旦發現負面信息,及時作出預警。高校輿情監管部門應及時評估預警報告,制定輿情危機應急預案,把握熱點事件、話題的黃金處理時間。高校應根據網絡輿情潛伏、萌發、高潮和消減期各個階段的特點,研究輿情生成與演化的規律,建立健全相應的預警機制;及時對相關信息作聚類分析,把握網絡民生需求動向,并以此為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網絡輿情監測與干預力度。
(二)多樣化渠道,滿足學生訴求,增強網絡輿情引導力
面對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思想觀念、行為心理方面的新變化,思政工作者應致力平臺搭建,保持渠道的暢通,關鍵在于思想和情感的溝通,健全高校訴求表達機制。只有把握學生的利益要求,才能抓住問題解決的關鍵點,找到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最大公約數。作為學校管理者,一定要尊重學生的知情權、話語權,積極尋求容納和化解矛盾的方法,及時回應學生正當的利益訴求,同時對其進行耐心地說服、引導和教育,形成“平等互信、理性暢達”的對話關系,實現雙方和諧共處和良性互動。高校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大學生思想,切實加強網絡輿論引導的過程中,要不斷豐富教育內容的體系、架構,尤其是表現的方式、載體,努力增強內容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
(三)增強網絡輿論引導的推進力和協同力
網絡輿論引導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和系列的人財物保障,其中隊伍和協作尤為重要。要培養和建設一支工作經驗豐富、熟悉網絡特點、具備網絡溝通技巧的輔導員隊伍,要吸引和聘請一批熱心網絡引導、善用網絡溝通的專家隊伍,要發現和培養一批政治立場堅定、敏感意識強、具有責任心和號召力的學生骨干和網絡意見領袖,重點遴選和培訓一批關注網絡輿情、評論網絡觀點、引導網絡輿論的師生骨干隊伍,要在系統培訓、規范管理、有效激勵上加大力度,強化效果。要統籌和配置各方資源,推動校內部門系統之間的聯動,校內與校外有關方面的聯動,以及網上與網下的聯動,努力形成系統推進網絡輿論引導的強大合力。
(四)著力教師隊伍建設,加強網絡倫理道德建設
網絡社會虛擬化、數字化的交往方式、自媒體方式特點、碎片化的話語形式,極易引發諸多道德、社會問題,加劇網絡輿情危機處置的難度。對此,高校應深入開展網絡倫理教育,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保證能時刻正確引導微媒體網絡傳播方向,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加強對網民道德的獎懲與引導,更好地規范傳播內容,凈化網絡空間,倡導文明上網、健康上網,推動網上灌輸教育與線下疏導管理結合,維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再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354.
[2]李思雨.關于利用微博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思考[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4(4):90-94.
[3][6]呂紅胤.高校網絡輿論的主要特征和有效引導[J].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16(1):105-108.
[4]呂峰,王平.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原則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118-122.
[5]黃蓉生,白顯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J].馬克思主義究,2010(2):138-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