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明
摘 要: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性比較強的學科,該學科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有著較大的優勢。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不但要組織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去獲取語文知識,通過學生親自經歷語文學習的歷程,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道德培養,同時,學生在具體學習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內心深處喜悅心情溢于言表。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格塑造;策略研究;提高質量
語文教師要采取多種方式引導掌握學生正確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語文教師示范與引領作用,在學生獲取語文知識與能力提升的同時,讓情與理有效得到潛移默化,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凈化學生心靈,塑造學生健康人格。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塑造健康人格,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與做法,意在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1.語文教師要認識到人格內涵。所謂人格,就是一個人所持有思想,所具有性格特征,對待事、物所持態度等方面的一個有機組合。人格需要知識的內化來作為核心之一。一個人在通過多種方式獲得知識,將知識不斷積累到一定程度,這些知識就轉化人格的認知部分;人們對所掌握的知識再進行有效分類、整理等方式進行內化,能夠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動力與源泉,這就在原來的基礎上,將知識轉化為人格中另一個層次;人們在實際生活與學習、工作中,運用所掌握知識,積極主動參與到具體活動中,感受到了快樂,明白了許多道理,感悟到人生真諦,這就是人格部分的高層次境界。因此,這三個方面的人格所包含內容,它的作用是不同的,知識的積累,存在于人們大腦表層,內化后變成動力,建構人格中的認知單元,最后的人們對事物的感悟,才達到重建人格的整個體系。顯而易見,這三個層次是逐步推進,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
2.語文教師要認識到人格塑造在二十一世紀的國民素質中,起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飛速發展,國際間廣泛交流,對人才要求將越來越高,學生正是長身體學知識的黃金時期,就需教師將學生培育成具有道德水平較高,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去獲取有用的知識,以提升學生自身素質,為實現自己樹立的遠大目標,而努力奮斗。
3.語文教師要從知、情、意、行的角度,認識人格塑造的現實意義。從心里角度講,“知、情、意、行”是構成一個人道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思想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方面,形成觀念,利用這些觀念去評價生活中的人與事,所產生的內心體驗與感悟,從而人們在遇到困難或疑惑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內在動力,激發人們克服困難,迎刃而上,取得成功。
二、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思想教育功能,有效塑造學生健康人格。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需要語文教師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文化知識素質以及思想道德素質,激發學生較好地在具體學習活動中,塑造完美的、健康的人格。
語文教師要挖掘語文課本中的內容,從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性,所帶有的政治性等,引導與啟發學生,讓學生受到教育,這與枯燥無味的思想品德學科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教師要發揮語文學科比較直觀的形象性,引導學生進入具體的語言環境,能夠讓學生模仿文章中主人公的言行,讓學生的情感受到波動,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愛國主義以及集體主義的教育,以完成人格素養中的思想素質。
三、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美育教育作用,有效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
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教育,能夠塑造健康的人格,那么,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就要讓學生在情感方面,意志方面,通過教師的精心指導,動之以情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新課程下的語文課本,需要教師精心指導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朗讀的技巧,借助輔助教學工具再現具體的教學情境,有效開啟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教師可以從有效幾個方面去思考:
1.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去品味課文中的優美語句或段落,提高學生感知形象美的能力,塑造健康人格。學生能夠真正領悟到課文中語句的美,就會感覺到文章的藝術味道,學生置身于具體的情境之中,大開眼界,情操得到有效陶冶。這樣,學生通過對課文中語句或段落的細心品味,感受到美的同時,也得到了美的陶冶。
2.語文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課文中的意境,從而感受到美,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塑造學生健康人格。語文教師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課文意境的品味,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意境中有景物,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具體的景物中包含著意境。這樣,學生就會在閱讀課文時,善于抓住統領該段或全文的總領句,即文章的“意”,讓學生都受到意在語言環節的是存在的,只要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是能夠尋找到的。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意與景的分析,將學生置身于課文中美的意境,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就在魅力感人的藝術境界中,與作者一道交流自己的觀點與認識,從而讓學生萌發起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豪邁激情,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自己的才能。
3.語文教師還可以再現作品的景物美,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欲望,引導學生發現文章的結構美,提高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等,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所感悟到的美,用自己的筆或口,對美進行再創造,學生將自己的審美經驗與審美客體融而為一,在創造美的同時也創造自身。教師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有效誘發學生感應的心靈,讓學在美感共鳴中得到凈化,達到對學生人格塑造的目的。
總之,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一個能夠讓學生踐行人格的機會,從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中,都要立足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有利于塑造學生具有耐心、細致、沉穩的性格,有利于學生養成嚴謹、求實、勤奮等良好性格,有利于才學生有良好的生活體驗,達到更高的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姜茗芳:涓涓細流匯成大?!獪\談語文教學中人格的塑造;《小學教學參考》, 2000(6):10-11
[2]李慧敏;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3, 10(11):202-202
[3]王永菊;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中文信息》, 2016(1)
[4]彭曼;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格教育;《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