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平
摘 要:“語文核心素養”成為當前語文教改的熱詞。“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課堂應當追求情趣的、智慧的、朗讀的、文化的課堂,改變教學的視角,改善學習的生態,從而在語文課堂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達成語文學科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堂追求;育人目標
當前,“核心素養”已成為教育界熱議的話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理解與傳承。四項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為語文學科的教改指明了方向。那么,基于“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應當有哪些改變?有哪些追求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思考:
一、追求“情趣的課堂”
情趣是啟迪學生心靈的金鑰匙。江蘇省教研室李亮博士說,如果有人問我,小學語文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興趣!讓孩子喜歡語文課,喜歡語文老師,喜歡讀書,應當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和終極目標。語文學科有著得天獨厚的情感性、趣味性,而這富蘊的情趣性需要教者去發掘,去創設。
例:《奇妙的國際互聯網》這一課,一般老師是隨文而教。教者另辟蹊徑。與學生分角色對話,老師扮作學生的爺爺問學生,要求學生用文中語句來回答。
師:孫子,今天學了什么課文?
生:《奇妙的國際互聯網》。
師:互聯網?我年輕時常用互聯網捕魚。
生:不是捕魚的網,是國際互聯網。
師:國際互聯網和漁網有什么不同?
生:國際互聯網像一張團團包住整個地球的大網,有的是通過電纜和光纜連接的,有的是無線電波。線上飛速流動著文字、圖片、聲音,……
師:我的網能捕魚,你的網能做什么?
生:國際互聯網用處可大了!……
師:既然有這么大用處,那么,你幫我聯系一下我的老同學。我有一個老同學,幾年前去了美國,怎么聯系他呢?
生:可以發電子郵件,可以和他微信和視頻通話。
師:孫子啊,爺爺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每天在家很無聊,怎么辦呢?
生:你可以上網聽歌、看新聞、看電影、打游戲,還可以網上購物。
師:照你說的,國際互聯網真的是好!那漁網也叫網,互聯網也叫網,怎么區別這兩個“網”呢?
生:互聯網的“網”要加引號呀,表示特殊的含義。
師:哦,我懂了,多虧了好孫子。明兒趕緊叫你爸幫我裝一個。
學生哈哈大笑。
很普通很平常的課,也要讓孩子感到有趣、快樂。因此,課堂的情趣來自教師的幽默,來自教師的匠心獨具。
二、追求“智慧的課堂”
語文核心素養的第二條: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思維的課堂,需要教師智慧的引導。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發展學生的智慧,尤其是發展學生的思維。
1.問題要有探究性,思維含量要大。
著名特級教師武鳳霞上了六年級的課文《愛之鏈》,她就設計了一個很綜合且很有思維性的問題:喬伊、老婦人、妻子三個人從來沒有同時出現,三人中總有一人不在場,那么,他們有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請同學們思考:(誰)知道_________________,不知道_______________。學生通過默讀思考,回答角度很多:
生1:喬伊知道自己幫助了老婦人,卻不知道老婦人也幫助了自己的妻子。
生2:喬伊知道自己幫助他人是天經地義的事,卻不知道老婦人立即把愛傳遞了下去。
生3:老婦人知道自己資助了女店主,卻不知道她就是喬伊的妻子,是她的恩人。
生4:老婦人知道喬伊幫助了自己,卻不知道喬伊自己也失業了,也迫切需要別人的幫助。
生5:老婦人知道喬伊不要酬謝,卻不知道喬伊為什么不要他的酬謝。
老師鼓勵:沉到文字中,換個角度思考,你們還會有更多精彩的發現。
生6:老婦人知道喬伊幫助了自己,卻不知道喬伊受了傷。
生7:女店主知道自己得到了老婦人的資助,卻不知道老婦人是受喬伊的影響來把愛傳遞下去的。
生8:喬伊知道幫老婦人不要報酬是應該的,卻不知道這錢還是回到了自己妻子手中。
……
課堂上,教師用一個思維發散性很強的問題,引導學生沉入文本,深入理解了課文。同時,變換多個角度思考,思維的多樣性、深刻性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2.課堂要有質疑問難。現在課堂上讓學生質疑問難已經很少看到了。
3.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比較就是一種思維,事物越比越明,包括字詞比較、句式比較、結構比較等等。
4.課堂要進行相關思維訓練。如概括主要內容的訓練,就是歸納思維。換個角度思考,就是求異思維。質疑教材與同學的發言,就是批判思維等等。
三、追求“朗讀的課堂”
好文章需“品讀”。古語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讀書就是“皮”,其他的思維發展、情感發展、審美鑒賞、文化傳承等都是附在皮上的毛。要讓學生在朗讀中獲得感悟,提高語感,發展語言。
例1.《番茄太陽》
我去菜場差不多總是中午,這時攤上沒什么人,那位年輕的父親拉著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種蔬菜上來回撫摸,耐心地說:“這是黃瓜,長長的,皮上有刺;豆角呢,扁扁的,光滑點;番茄很好看,圓圓的……”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媽媽也在旁邊笑。
這段對話我們往往忽略,一讀而過,學生不會注意。有位老師這樣引導:
師:父親說這話時語速快還是慢?
生:應該慢些,因為小女孩是盲童,看不見蔬菜,爸爸只能慢一些教她。
師:誰來模仿父親的語速,讀一讀。
生:(讀得很慢)。endprint
師:你這樣一讀,有什么體會呢?
生: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耐心、很愛女兒的父親。
師:盡管女兒是個盲童,但父親很愛女兒。讀書就要這樣品讀。
這樣一讀,就讀出了味。
例2.《番茄太陽》
“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媽媽也在旁邊笑。”
師:這兒有兩個“笑”字,包含的情感一樣嗎?你們讀讀看。
生:不一樣,女孩是天真的笑,表現出樂觀積極的心態。而媽媽是心酸的笑。
師:媽媽心酸啊,看著女兒燦爛的笑臉,媽媽心中怎么想呢?
生:我的女兒多可愛啊!要是眼睛沒壞該有多好啊!太可惜了。
師:請你把兩種“笑”包含的不同情感讀出來。
讀書如欣賞風景,要慢慢地讀,邊讀邊欣賞,讀到好的句子,要停下來細細想,細細品,就能讀出味道,讀出感悟。朗讀是金,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最好的渠道。
四、追求“運用的課堂”
語文核心素養第一條就是: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條放在素養的第一條,非常精準地指出了語文課的首要任務。高林生老師認為:讀與寫是語文的雙翼,缺一不可。讀不僅為理解,更為表達。因此,每一篇課文,我們都要潛心鉆研,發現其中秘妙,打通讀與寫的聯系渠道。我們不光要給孩子兔子,還要給孩子一把獵槍,讓他們自己捕捉兔子。
實現讀與寫的遷移有多種形式:
從寫的內容可分為:感想式、評語式、補白式、仿寫式、續寫式、縮寫式、廣告式等。
從寫的形式可分為:學擬標題、學習選材、學習獨特的表達方法、學習文章的結構等。
從文體轉換可分為:體裁轉換(如小說與劇本的轉換、文與詩的轉換),人稱的轉換(第一人稱與第二、第三人稱的轉換)等。
例如學習獨特的表達方法:
《在大海中永生》,這是一篇通訊,細節描寫少,看起來很難進行讀寫結合訓練。有的老師就找到了課文的奧妙:
“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國的萬里海疆;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門、香港;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寶島臺灣;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這段話寫的是鄧小平同志的影響之大。完全可以改成一個也許: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國的萬里海疆、澳門香港、寶島臺灣、五洲四海。為什么要分成四個句子寫呢?原來,這種寫法叫“渲染”。渲染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顏色烘染事物,后被借用為寫作中的一種表現手法,指對文中的環境、人物作故意的反復描寫,達到渲染氣氛、烘托情感的藝術效果。如《木蘭詩》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幾句無非是說到集市上買了戰馬和馬具,實際上也不可能把馬的裝備分散到四個集市去買。這就是鋪陳渲染,增強了為從軍而作準備的緊張繁忙的氣氛。這里,用四個“也許”分開寫鄧小平同志的影響,正是渲染了鄧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
再看,“大海嗚咽,寒風卷著浪花,痛悼偉人的離去”。大海在嗚咽、浪花在痛悼,這是什么手法?移情。教師可以把這兩處作為讀寫結合的訓練點。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發現文本中這樣的讀寫“秘妙”?
1.教師要有很高的語文素養。文本解讀的視角要更準確,更新穎。要練就一雙慧眼,發現文本中值得遷移訓練之處。因此,建議語文老師要深入學習古典文學,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2.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段目標,學生情況。從而準確地幫助學生在表達的困難處進行遷移訓練。
五、追求“文化的課堂”
有的人用“人文”一詞,我覺得“人文”可能中性一些,“文化”更顯得偏向我們的母語,民族的文化。語文核心素養的第四條就是:文化傳承與理解。文化,是民族的根。語文課堂上要有文化力,前面我已講到。如何在課堂上形成文化力?
一是要植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因。四大文明古國,為什么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歷數千年不倒,因為,我們中華文明具有很多優秀基因,如:百折不撓、舍生取義、勤勞善良、誠實守信、謙遜中庸、寬宏大度等等。語文課堂要相機滲透,把這些優秀的基因植入學生的靈魂深處。
例:《李時珍夜宿古寺》
李時珍師徒倆走得苦、吃得苦、住得苦,甚至冒死嘗草藥,這些都是為什么?因為他們要編寫出《本草綱目》,為民造福。許多老師教到這個程度就結束了。我覺得,還可以再深入挖掘它的文化力,這篇課文應該給孩子們一種怎樣的啟迪?怎樣的觸動?(不說人生感悟)。于是,我繼續引導:李時珍吃了這么多苦,卻不覺得苦;以身試藥,卻不覺得險,正是因為他心中有一個強烈的信念——早日編成《本草綱目》,造福眾人。是這個信念支撐著他再苦再累再險也要堅持下去。司馬遷為了編成《史記》,可以忍受宮刑之辱,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可以忍受數千次失敗。接著,我出示了一段我自己寫的片段:
《我曾為這樣一個信念而苦》:
那一年,我參加工作的第六年,決心參加全國成人高考,因為大專學歷在我眼中實在太低,將來必定不能適應小學教學的要求,必須要通過成人高考來獲得大學本科學歷。當時,和我一樣的青年教師大都還不想參加這類學歷考試。在報名即將截止的最后一天,終于把名報上了。我們小鎮與我一起報名的有十個人,除我之外九個是中學老師,他們的學識都遠勝我。離高考只有一個多月了,復習的書有十幾本,堆起來足有一尺高。在完成白天繁忙的教學工作后,每天晚上,我把自己關在破舊的宿舍里,對著一盞60瓦的白熾燈,圈畫、摘錄、背誦、查閱……累了,揉一揉眼睛,走幾步,然后又投入大量的記憶背誦之中。寒窗苦讀,每天堅持11點以后再睡覺。我的同事們晚上活動豐富,有的忙于交友,有的逛街看電影,有的回家團聚。整整一個月,我幾乎沒有邁出過校門。考試結果出來了,鎮上同去參考的九個中學老師,均榜上無名,只有我這個學歷水平相對低的小學教師被錄取了。其中有一位中學老師在考前一起復習時聽了我的背誦,說了一句話:“這么多的復習書本,你只差標點沒背了!”這個評價雖然顯得過高,卻也真的說明我為此付出的心血。我終于獲得了本科學歷。為了這樣一個信念,苦,但卻值得!
學生讀了這段話后非常感動。我說:“你一定也曾有過一個信念,并且為之哭過、笑過。請把你的經歷寫一個片段。”片段開頭:我曾為這樣一個信念而“苦”:( )。很多學生寫了自己學樂器、學舞蹈、學書畫、學溜冰等的經歷,寫得非常感人。寫的過程就是一次靈魂升華的過程,就是一個價值觀提升的過程。我給孩子從小植入了一個重要的文化基因:“信念,能夠創造奇跡”。
二是重視語文與歷史的聯系。文史一家。我們漢語不同于西方語言,漢語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沉淀的結晶。教材上很多課文都有其歷史來源。老師要進行滲透。如四年級上下冊練習中成語“一鳴驚人”(楚莊王),“世外桃源”,唇亡齒寒等,教學時都應該聯系歷史。
語文學科的四項核心素養的提出使當前教改更加科學化,也是教改的靈魂所在。這四項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猶如金字塔的四個底邊,只有根基扎實了,才能創造令人仰視的輝煌。
參考文獻:
[1]幸佳琳.鏈性課堂觀察:初任語文教師素養提升有效途徑[D].湖南師范大學,2014.
[2]賈鑫.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活動化課堂教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