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芝蓮
摘 要:學生的寫作水平是考查學生對于課本的掌握程度及綜合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而隨著新課標的改革,國家將語文教育提到重要的地位,尤其對于中小學學生的語文基本知識積累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視,將其作為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重要渠道。教育者應立足于當前小學生的作文寫作實際情況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培養方針提上重要的工作日程。立足于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材主要特點,探究小學生寫作中素材積累與觀察力的培養在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意義。探討教師如何指導學生以創新性的思維,從日常生活實踐去發掘素材,細致入微的體驗生活,汲取精神養料,獲得創作靈感,以期進一步總結教育經驗,提出有效的作文寫作方法,為現代小學作文教學提供借鑒性意義。
關鍵詞:題材積累;觀察力;作文教學;寫作方法
筆者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多年,對寫作文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可謂是鳳毛麟角,而作文又是語文的重頭戲,所謂“得作文者得天下”。于是,教師和學生帶著疲憊的身心雙雙迷失在作文的大觀園。現實中作文教學永遠也找不到一把萬能的鑰匙,什么樣的理念和模式才是最適合我們的學生的,快樂作文?快速作文?還是根本就不用任何的指導,因為“文無定法”,老師就來個“無為而為”?在作文課百家爭鳴的今天,語文教師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法寶”呢?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及意義分析
在我國小學教育系統當中,考試是考查學生成績的重要手段。而眾所周知,在語文學習與考查中,作文寫作一直在語文考試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作文是考查一個人語言組織能力與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所一致認為是普遍的難點與重點的教育范疇。作文是由一句一句通順的話語搭配整齊的句式、修辭手法的應用、表現手法的展現所共同組成的。對于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而言,對于剛剛接觸寫作、缺乏生活閱歷與語言組織能力的小學生而言,會找不到組織語言的方法,更無法從日常題材中去發掘,去觀察,去提取有效的寫作材料。在我國現階段的作文教學當中主要有以下現狀: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在教育過程當中,教師與家長沒有進行適當的引導,因此學生沒有認識到寫作的趣味性。其次,缺乏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與素材積累能力的練習,會使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頭腦一片空白,找不到可供發揮的題材。沒有認識到寫作的必要性,因此學生對于寫作的表達方式沒有從根本上樹立一個正確的目標。第三,教師普遍以灌輸式的方法去教育學生,根據自己的固定思維進行教學活動。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發揮其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容易導致寫出來的作文千篇一律。小學生正處于擅長模仿他人的年齡。教師若缺乏示范性的教學,沒有重視到學生獨立的思想啟蒙階段的特點,便不能合理地引導學生對教師進行模仿,導致學生很難學習到寫作的精髓。第四,由于學生的心智與思想還處于萌芽階段,因此他們所展現出來的個性是天馬行空、變幻莫測的,他們在寫作當中充滿了童真的、活潑的、天真的氣息。與此同時,他們也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應用寫作的方法非常有限,不懂得如何組織詞句,普遍出現模式化的現象,甚至有部分學生受到了不良寫作方式的影響,對學習產生一種厭倦和抵抗行為。有些學生沒有發揮互聯網對信息社會的正確指向,而是借助網絡與書本抄襲他人的作文。由個別到普遍,這種不良之風沒有得到及時遏制,而是潛移默化當中影響了身邊其他人,導致學生養成抄襲他人作文成果的不良習慣。最后,教師對于學生的作文教學方法沒有進行與時俱進的創新,由于傳統的作文教學都是在教室中完成的,因此大部分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的時候沒有給學生提供實際親身體驗的機會,只是將一些語文技巧,以書面化的形式,口頭進行講解。小學生的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都非常有限,因此他們難以融入寫作的實踐創作中。現階段的小學作文教育還沒有形成讓小學生走出校門走出教室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累積素材的教學模式。因此導致小學生的作文內容容易出現與生活脫節的現象,單純使用一些詞句進行拼湊,顯得呆板乏味。所以在當前小學生的作文寫作指導當中必須要依據小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進行培訓。
二、題材積累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重要意義
題材積累在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當中一直發揮著源頭的作用。正如民間的一句俗語所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也是如此,小學生在面對一些作文題目時,經常會表現出厭倦的情緒,認為沒有寫作的思緒,對于所要求的題目無從下手。這就是由于缺乏對于資料的收集,所以,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要注重指導學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煉素材,發掘生活中的可寫性題材。學生只有擁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與題材積累,才能掌握創作的源泉,在面對變換多樣的作文標題時才會得心應手。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好引導者的作用,落實到學生的題材累積的教學實踐當中。
(一)立足小學課本,促進小學生題材積累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經過了多次篩選,經過了時間的檢測,最后才能成為以供學生長期學習與參考的范本。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是能夠讓學生看到以后發揮舉一反三功能的一個例子,因此學生必須要熟悉課本才能掌握課后練習與寫作的技巧。小學語文教材當中蘊含著豐富的作文題材,尤其是一些精美的課文,有利于學生對其進行知識題材的積累。如《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文章中的優美句子就可以成為學生在日常寫景作文的參考。又如《燕子》這篇文章中的許多句子描寫的景物生動活潑,充滿著春天的生機,學生如果掌握其中語句描寫的方法及其修辭手法。就可以利用到以后寫春天題材和某一處難忘的地方,優美的地方,校園一角等多種標題的作業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道理眾人皆知,因此教師在進行課文講解的時候,一定要從課文中小細節入手,教導學生如何進行素材的歸類整理。如何對語文課本中的知識進行應用與改進最后變成自己獨有的表達方式。以及對于語文教材中經常使用的成語、詞語、俗語,一定要進行相應的積累,讓學生完成默寫背誦的任務。經過多重課后練習題的訓練,讓學生從語文課本中發掘有用的寫作題材。
(二)從課外閱讀與課外活動出發,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endprint
課外閱讀是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當中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的必要閱讀行為,課外閱讀包括一些時事新聞,相應的文學月刊與報紙等等,這些閱讀內容較為廣泛且時效性強。因此,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開展課外閱讀,并且從課外閱讀中去尋找有用的寫作材料并將其記錄下來。對于學生的寫作技法的指導與閱讀技巧必須進行兼顧。學會正確的閱讀方法才會提高閱讀效率,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學習成就感,而進一步利用好課外閱讀,打開學生的閱讀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面是學生素材積累能力提升的重要環節。其次,課外活動是極具有實踐性的,營造愉悅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對于學生的性格培養大有裨益。課外活動是能夠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動,蘊含著豐富的寫作題材。教師與學生要善于發掘課外活動中的寫作素材,所以教師要給學生提供開展課外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與組織風格各異的課外活動,親自動手,勇敢嘗試,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不同的特長去發揮自身的優點,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主能力與自信心。與此同時,也可以開展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與的一些活動。讓家長融入到學生的日常成長體驗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增加學生的參與樂趣。在這種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記錄自身的情感體驗,描寫事件的整個發展過程以及從細節中提煉經驗,使學生獲得寫作的靈感,發掘寫作的素材。
三、觀察力培養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價值體現
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所有好的文章、好的作品都是源于作者對于生活的觀察與自身的豐富的情感體驗。而觀察能力的培養也是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之一。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有益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健康健全人性的培養,更加有利于學生心智的提升,視野的開闊,見識的增加。因此,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當中必須要注重對小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一)指導學生善于對觀察規律進行總結
觀察是一種立足于人的感官而生發出對于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的認識過程。作為寫作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觀察順序、觀察層次、觀察方法的總結,觀察情感的投入,都關系著觀察過程的效應。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善于對觀察規律進行總結。比如說,對于物的觀察首先就要對其進行多方面的定義:是動物還是植物;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是實際存在的還是虛幻的;味道、聲音、外在形象等事什么樣的,都要有一個正確的層次劃分。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寫作的時候在腦中形成完整的畫面。首先,描寫的順序必須有條理。由于描寫順序多種多樣,有由遠及近,由里及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但必須保證其內在的秩序性,不能出現雜亂無章的現象。其次,觀察事物時必須抓住其主要特點,突出事物的代表性特征。如描寫動物時就要抓住動物的外貌,描寫植物時就要描寫植物的顏色,氣味,用途等。此外,在鍛煉學生觀察能力時必須要對學生進行想象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教師要注重在寫作時引導學生對于回憶中的畫面進行重啟,通過時間與空間的串聯與交錯。使得學生在觀察時插入自己的主觀想象。如《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文章,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就可以對其中的樹林與霧進行想象,充分拓展其思維能力。同時,在觀察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相互討論的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勤于動手,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正如韓愈的經典名言:“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勤奮是學習取得的進步、人生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勤于動手動筆記錄自己的感受是培養學習能力、養成學習習慣的重要手段。如果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就必須培養學生準確記錄生活題材的能力。學習貴在堅持,學習平臺的開拓與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與激勵能力密切相關。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教育者對學生的寫作教育必須要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提供個性化教學、實踐化教學,將教學落到實處。基于生活的真實讓學生從生活中總結經驗,正確立意,學會表情達意的正確方式。對于題材的選擇也要以生活實踐為基準。貼近日常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變化,關注現實,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說,關于家庭題材的寫作要求學生善于對人的外貌、心理進行細致入微的刻畫。關于校園題材的寫作可以利用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與環境描寫,肖像描寫等多種方法。教師應使學生養成積累與觀察的習慣,引導學生對于能觸動自己內心的事情進行提煉與加工并適時記錄下來。在生活中處處去觀察,生活處處皆學問。
(三)加強小學生作文交互糾錯練習
小學生在交互糾錯策略影響下作文寫作的整體質量、準確性和自改能力均能顯著提升。大部分小學生在交互糾錯策略影響的作文寫作中,他們對糾錯的興趣和積極性均能有所提高。
交互糾錯策略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作文寫作課堂的教學效率。然而,由于小學生作文基礎較差,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少數學生對互動學習存在抵觸情緒。因此,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因材施教,充分考慮對象的特殊性。
總而言之,如何引導小學生培養良好的觀察能力與題材積累能力是提高小學生語文作文寫作水平的重要支撐。教師在文教學當中必須要培養學生發現生活中美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記錄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更加主動與積極地參與作文學習,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呂佳.如何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2).
[2]張樹紅.淺談小學作文教學[J].文學教育(上),2015(5).
[3]張雪燕.談如何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J].學周刊,2015(11).
[4]黃志宏.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方法[J].亞太教育,2016(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