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冰霞+利鴻勝+劉麗紅+羅杰+次珍



[摘要] 目的 探究高原地區心肺復蘇(CPR)的實踐效果。 方法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6月期間參與高原地區心肺復蘇培訓的1000人進行研究,通過圖片、影像、現場講解、實際操作等方式在公眾中普及,解決現場出現心臟驟停、溺水等情況無人搶救等問題,觀察知識培訓普及效果。 結果 學員培訓前后理論成績、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急救知識知曉率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 結論 進行培訓普及,可提高心肺復蘇技能。
[關鍵詞] 高原地區;心肺復蘇;實踐;培訓普及
[中圖分類號] R45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20-180-03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plateau area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training popularization
YI Bingxia1 LI Hongsheng1 LIU Lihong2 LUO Jie2 CI Zhen2
1.Maoming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Maoming 525000,China;2.Linzhi People's Hospital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Linzhi 860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in Plateau area. Methods 1000 cases participated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in plateau area were selected from September 2016 to June 2017.It is popularized in the public by means of pictures,images,on-the-spot explanations and actual operation,to solve the scene such as cardiac arrest,drowning,no rescue and other issues.The training and popularization effect of knowledge were observed.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heoretical scores,operation skills assessment results and the awareness rate of first aid knowledge(P<0.05). Conclusion Training and popularization can improv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kills.
[Key words] Plateau area;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Practice;Training popularization
高原地區海拔比較高,寒冷,而且空氣稀薄,氧分壓及大氣壓比較低,天氣比較干燥,機體中促紅細胞生成素代償性明顯提高,導致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含量明顯增加,進而形成高原多血癥[1-2]。若發生心臟驟停,則人體血液難以正常循環,加上高原多血癥,則增加CPR操作難度,而且極易發生臟器栓塞[3]。加上高原地區交通不便,因此普及心肺復蘇知識顯得尤為重要[4]。為探究培訓方法及效果,本次研究選取2016年9月~2017年6月期間參與高原地區心肺復蘇培訓的1000人進行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6年9月~2017年6月期間參與高原地區心肺復蘇培訓的1000人進行研究,年齡30~44歲,平均(36.98±1.25)歲;工作年限1~20年,平均(8.54±1.21)年;培訓地點:鄉村衛生站330人,基層醫院270人,大型廠礦企業250人,政府單位70人,大中學校40人,大型社區40人。
1.2 心肺復蘇培訓方法
1.2.1 培訓方法 通過圖片、影像、現場講解、實際操作、情景模擬教學等方式在公眾中普及,并對他們的實際操作進行指導,讓更多的人學會心肺復蘇技術,解決現場出現心臟驟停、溺水等情況無人搶救等問題,使得學院全面熟知、掌握有關的心肺復蘇技能;掌握呼吸器、吸痰器、除顫設備、高壓氧、急救藥物、心電儀等方面使用;掌握心臟驟停、心源性猝死誘發因素、臨床癥狀、病理、治療方式等。培訓學員均創建《培訓手冊》,每次培訓將學員進行分組,再在每組選擇1名組長,在急救中心進行專業的實踐學習,組長、帶教老師應及時聯系,了解培訓學員的學習情況,加強兩者之間的良好互動,最大程度上提升培訓質量[5]。
1.2.2 培訓內容 (1)ABC步驟。在平原地區,步驟中B、C頻率調整的體會,平原地區心肺復蘇搶救時B、C頻率通常為每胸外按壓15次后連續快速吹氣2次(以被救者為成人、施救者為1人為例)。高原地區由于含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使得高原地區心肺復蘇時B頻率應根據所在地實際含氧量進行調整,例如當地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60% 時,B頻率應在20次/min為宜,這樣才可滿足心肺復蘇所需達到的氧含量。C頻率調整宜以被救者在高原居住時間長短來進行適當的調整,因為高原居住時間短者心臟主要以心率加快、心輸出量增加為代償,而心臟機構方面尚無明顯改變。(2)確保患者保持呼吸道處于通暢狀態。早期、主動的機械通氣及氣管插管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衰竭,開展氣管插管或者是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將呼吸機調節至SIMV模式,呼吸頻率在每分鐘12~20次范圍內,潮氣量為8~10mL/kg,PEEP初始定在0.29~0.49kpa范圍內,吸入氣體含氧量在40%~100%之間,吸/呼比范圍在1∶1.0~3.0間。(3)給予心臟按壓及心肺復蘇機。注意按壓質量,每次按壓都可以感受到頸動脈的發生搏動[6];給予氧氣吸入,由于高原地區氧分壓比較低,只是平原地區的70%,進而導致患者發生缺氧,進而致使患者發生腦代謝酸中毒,從而惡化腦水腫。為此,需要給予缺氧糾正[7]。(4)藥物治療。藥品選擇腎上腺素(劑量標準:1.0mg;給藥方式:靜注;頻率:每3 ~ 5分鐘;丹東醫創藥業;H21020623;1mL:1mg)+胺碘酮,如果用藥后患者病情未能得到控制,需于半小時后加用150.0mg胺碘酮,給藥方式同樣是靜注。此外,本次研究32例患者應用參附注射液治療,將參附注射液加入至0.9%氯化鈉注射液中后,給予患者靜滴,給藥頻率為每2小時重復給藥1次,且將用藥量控制為200mL。此外,給予患者心電監護,嚴密觀察患者心律及心率等指標,觀察患者尿量、生命體征、瞳孔、神志等情況,同時觀察患者是否存在酸中毒、多汗、皮膚潮紅、煩躁不安等情況[8-9]。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則需要及時聯系醫師。與此同時,注意腎功能、肝功能監護,及時調整呼吸機參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