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雄
摘 要 新課程改革提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習理念;教師應根據學生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我在教學中認真貫徹這一新課改理念,積極探究在課堂教學中增加實踐活動的內容。主要是根據教材的內容,精心編設相關的實踐活動,以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其學習的興趣和增強其親身體驗的感悟,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最終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探究地理教學中的“實踐活動”的:
關鍵詞 寓教于樂 寓教于動 寓教于生活 實現共贏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1寓教于樂,事半功倍
要把實踐活動融入地理教學中,角色教學是一種重要的途徑。角色教學正是通過角色的扮演變“苦學”為“樂學”,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在愉悅中掌握知識,提升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地震”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學習“地震發生時的防護措施”,引導學生演練地震場景時,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地震研究專家、動物研究專家、房屋建筑師、紅十字會人員、政府官員、普通居民等。我用投影展示場景:世界聯合國組織由于近年來地震和海嘯頻發,舉行了“如何應對人類的強敵――地震”的研究會議,各類代表從自己的立場出發進行論述交流,各抒己見。我的任務是適時引導,避免學生偏離主題,當各方代表全部論述完后,再由學生對各組進行評價評分,最后評定等級。這樣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使地理知識向生活滲透,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2寓教于動,激發興趣
把實驗融入到地理教學中,讓地理知識動起來,既增加直觀感性認識,激發學生興趣,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如在“洋流”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學習“密度流”的形成原理和水流方向,設計如下實驗:
學生課前準備好器材:玻璃盒或塑料盒(透明)、硬紙板、自來水、紅墨水、食鹽、剪刀、透明膠。
實驗步驟:(1)用剪刀將硬紙板裁剪好并在上下各鉆兩個小洞,裹上透明膠,插入玻璃盒(塑料盒)中間,并用透明膠封住兩個小洞。(2)將等量的自來水和加有鹽、紅墨水的水分別注入玻璃盒(塑料盒)的兩邊。(3)待兩邊水面相平時,慢慢撕去粘住小洞的透明膠,觀察兩邊水體流動情況并且進行觀察記錄。
再如“火山”一節的教學,也可以用高錳酸鉀與甘油混合做模擬火山爆發讓學生參與實踐。
3寓教于生活,化解抽象
把“生活”搬到地理課堂上,便能化解抽象空洞的地理課本知識為形象直觀的生活體驗,這也是地理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究的重要內容。現在的學生,被書本上的結論灌輸的滿滿的,極度缺乏對周圍的地理環境進行細心觀察,從而所學的知識永遠只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學以致用。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實例,不但培養了學生探究能力,更是教會學生一種正確的生活態度,即欣賞生活、感悟生活。
例如,讓學生觀察并記錄下一個農歷月中月相的變化,來感悟中國古代如何根據月相編訂歷法;再如,讓學生觀察并記錄家中朝南房間冬季和夏季的太陽入射面積,來感悟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及對生活產生的影響;而學習“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時,可以讓學生設計社區人口相關情況的調查問卷,到社區進行走訪調查,并統計結果……通過此類實踐活動的實施,不僅幫助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化抽象為具體,加深了生活中的“地理”的認知,更能體會到生命的意義。
4合作探究,實現共贏
當今社會,具有團隊精神、合作意識的個體更被社會所認可。讓學生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是我們教育者的職責,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引入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探究能力。實踐探究問題的設計一定要把握好難度,讓學生既有思維拓展的空間,又能看見希望的曙光,體會成功的喜悅。這正如“跳起來摘桃子”,只要奮力一躍,就會有收獲。只要學生認真思考,即使沒有得出完整的結論,也會有或多或少的感悟,思考的過程是痛并快樂的,“回報”也是理所當然的。
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每一節課都會設計1-2個探究題,讓學生分成幾個不同的學習小組,各學習小組既分工又合作進行探究。如,在“洋流”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分幾個學習小組討論太平洋、大西洋的風海流與補償流;再如“地球自轉”的教學,我讓學生分組探究“地球自轉的周期”:(1)地球不產生繞日公轉運動,只發生自轉運動。(2)地球不產生自轉運動,只發生繞日公轉運動。(3)地球既產生自轉運動,又發生繞日公轉運動。各組把探究的結果記錄下來,繪制好運動圖示,然后派代表到電子白板上板書、演示,并闡述各自的觀點。最后評分,師生一起歸納小結。
地理課堂教學中融入實踐活動,成效是顯而易見的,但切忌盲目性和隨意性,只有在認真鉆研教材和掌控教材精髓的基礎上,恰如其分地加入實踐活動,才能跳出教材又不偏離教材,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才能真正踐行好新課程改革的理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