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斌雁
摘 要: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高職院校的競爭日趨激烈。如何準確判斷自己的競爭優勢,迅速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將關系到高職院校未來的存亡。本文從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入手,著重分析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及構建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幾個方面措施。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核心競爭力 內涵建設
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整體實力顯著增強,人才培養結構更加合理、質量持續提高,服務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目標。在職業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高職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依托行業,不斷加強內涵建設,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實現專業設置與地區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從而進一步擴大影響,把握高職院校的發展方向。
1.核心競爭力概述
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的英文原意是“核心能力或核心技能”。這一概念由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普哈拉哈德·哈默于1990年提出,隨即成為歐美企業界和管理學界的討論熱點。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導致本質相同的企業的競爭日趨激烈,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我國的理論界、企業界逐步開始這方面研究,某些企業開始將構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作為企業長期發展的目標。
關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理解有許多種定義,綜合而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企業長期形成的,蘊涵于企業內質中,企業獨具的支撐企業過去、現在和未來競爭優勢,并使企業在競爭環境中能夠長期取得主動的核心能力。它是企業獲得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的基礎,是將技能、資產和運作機制有機融合的企業組織能力,是企業推行內部管理性戰略和外部交易性戰略的結果。企業這種核心競爭力最直接的表象就是企業產品的高需求和高份額的市場占有率及超強的抗風險能力。
1.1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概念。
借鑒企業核心競爭力概念,結合高等職業術院校的實際情況,這里把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定義為“院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具有的不可復制或很難復制的獨特能力”。它來源于學院不易被其他院校仿效的辦學理念、辦學方式、充滿活力的學術氛圍、校園文化等互相影響的綜合因素或力量的綜合。其帶來的競爭力超越了具體的專業和優教方案,以及院校內部的系部,將院校之間的競爭直接升華為整體實力的對抗。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最直接的表象就是高質量及高數量的學生入學率和專業對口的就業率,供不應求的社會需求率,強大的社會影響和服務能力,較高比例的畢業生成才率,等等。
1.2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具有明確直觀含義又不太容易把握的概念,但它主要指一個院校在發展過程中與其他院校相比具有的吸引、爭奪、擁有和控制、轉化資源及創造較高的社會效益并為社會提供知識和人才的能力。具體地講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1.2.1經濟實力。學院的發展依賴于必要的硬件設施,從這個方面說,學校必須不斷增強辦學實力,從多方面籌資發展自己,不僅在校園面積、校舍面積等方面,在實驗、實訓設備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力度。職業教育是領先于時代的教育,其教學設備應該是高于平均工業發展水平的,然而現實條件是政府投入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每個高職學院必須有強烈的效益意識和經濟意識,要向管理要效益,以效益促發展,多方酬資,加大投入,用實力說話,為每個愿意接受高職教育的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1.2.2創新實力。要具備領先于其他院校的新理論、新經驗的學習率、傳播率。從領導人開始,各階層都不斷學習和吸收國內外新理論、新經驗,了解新的形勢,并把新東西迅速傳播出去。從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宏觀和微觀背景出發,做好制度創新、專業建制和文化建設。在制度創新上要正確處理學校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形成自主辦學、自主發展的機制。在專業建制上,首先要明確學校定位,制定發展戰略目標;其次要建立專業建設與調整規范,將專業建設納入制度化軌道;最后要理性設計優化的專業結構。
1.2.3專業實力。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其專業實力上必須擁有領先于其他同類院校的品牌專業和充分體現這一專業良好教學質量的優秀畢業生群及社會效益與口碑。加強專業實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2.3.1明確定位,制定發展戰略目標。高職學校的發展定位直接影響高職專業的設立,正確面對市場的需求,結合本地區、本行業的特點,設立高品質的專業是非常必要的。
1.2.3.2專業制定和調整要納入制度化軌道。專業設置和調整以市場為導向,然而不能隨意性太強,否則會使學生的利益受到損失,要理性地面對專業的設置和裁撤,學院要成立專門的專業建設咨詢機構,引入社會、行業的要求,使專業的制定步入制度化的軌道。
1.2.4校園文化。領先于其他院校的校園文化氛圍,即具有比所有院校都更好的上下同心同德適應院校發展的共同價值觀,而且這一價值觀在環境轉化時能夠迅速適應最新變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應當重視堅持職業性價值導向,將職業價值滲透于學校各種文化活動中;營造富有特色的專業文化氛圍;注重學校形象設計和建設。綜觀世界名校,無一不是在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個性鮮明的校園文化。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中的年輕一族,穩定的校園文化的形成還有待時日,然而在形成自己特色校園文化的過程中,應該重視以下幾方面工作:
1.2.4.1學校形象的塑造。主要體現在整齊劃一的校園、統一的公眾形象等。
1.2.4.2學校的學科氛圍。每個高職院校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學科,高職院校在重視學科和專業建設的同時,應該重視傳統學科和強勢學科的文化建設,要讓每個教職員工、每個學生知道這些學科的特點,并以自己的學校擁有這些專業而自豪,這是一種無形的財富,利于學校形成自己的品牌。
1.2.5凝聚力。首先要具備一支綜合素質較高的管理團隊并形成合力。高職院校的管理團隊既包括校級管理者,又包括中層管理者,以及各系、部的管理者直至教師,兩部分管理者形成高職院校的管理團隊。校級管理者制定學院的總體發展戰略、發展思路,制訂發展規劃,提出發展目標;中層管理者是實施者,把學院的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目標等加以落實,從而實現學院的總體發展目標,兩部分管理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形成真正的獨立團隊,才能形成競爭力。管理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要能正確把握高職發展的客觀規律,能正確理解政府發展高職的相關政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做到廉潔、務實、有創新意識、有強烈的事業心、有責任心。另外,從國外經驗來看,一個學校的發展不僅在于自身的努力,而且依賴社會的力量,特別是學生家長、校友等的支持,國外對于辦學實力的衡量,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校友饋贈的資金數。我國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要發揮這種傳統優勢,加強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增強學校外部的凝聚力,把社會關注與學院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走多途徑辦學的模式。為此,學院應成立校友聯系機構,定期將學院的發展通報給校友,同時及時反饋校友的需要,包括專業要求、發展要求等,對于在校學生,要動員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可以成立諸如家長聯合會、校友聯合會的機構,共同對學院實行咨詢管理。endprint
2.構建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模式
高職院校發展戰略的關鍵在于培養和催化能使院校在未來教育市場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競爭力。在戰略管理中,院校首先應考察現有資源和具有戰略意義的競爭著力點,然后確定與未來可能存在的市場機會要求的資源與競爭力相比的差距,最后如何縮小差距的決策。就目前高職院校的發展情況和教育市場的競爭狀況而言,建立時間都不長,教學資源嚴重不足,打造一個名牌院校難度很大,構建獨特的文化和價值觀絕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因此,通過打造品牌專業、創新教學模式、與擁有互補優勢的院校建立聯合體的模式構建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彌補不足不失為目前的一種較佳的選擇。
2.1打造品牌專業,構建內在的院校核心競爭力模式。
核心競爭力戰略觀念不鼓勵企業進入那些與其核心優勢缺乏較強戰略關聯的產業領域。與此相通,高職院校的發展戰略應建立在現存優勢基礎之上,才會引導院校獲取或保持長久的競爭優勢。所以,院校應更多地考慮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在擁有一定教學資源(如師資力量、實驗設施、資金配套等)優勢的領域開拓新專業或改造原有專業,創建出自己的品牌專業并以此為中心,構建院校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簡單地考慮學院的招生來源、就業熱門,盲目開設一些新專業。
就使院校的某一個專業成為名牌而言,這一專業本身應具備如下條件:
2.1.1專業建設應該具備獨特性。獨特性是這樣一些特征:其他院校無法對其加以復制或者復制起來難度很大,即使這種能力帶來的收益令其他院校垂涎三尺。如果院校專業很容易被競爭對手所模仿,或通過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難給院校提供持久的競爭優勢。
2.1.2專業的發展應具有持久性。持久性指被選擇的作為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支柱的專業應該是一個長線專業,具有潛在的市場前景,即未來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廣闊。專業具有的獨特性和持久性很大程度上由一系列相關聯的教學資源內化于院校整個教學管理之中,不同的院校有不同院校文化,這種氛圍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是形成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2.1.3專業開設應具備一定的延展性。延展性是指應能為院校開辟其他專業提供師資、教材、設備設施的支持與資源的積累,對院校其他專業有促進作用。擁有強大的開設新專業的能力與儲備,就意味著院校在教育市場上擁有更多的主動權和選擇權。
2.1.4對未來就業市場的需求的把握能力。分析和預測未來人才市場對畢業生的需求是中長期行為還是一時的流行行為,是專業開設選擇的前提和畢業生進入人才市場所要求的,也是該專業作為院校新的核心競爭力能否經受市場檢驗的客觀所需。這里,“新的核心競爭力”是相對于“成熟的核心競爭力”而言的。所謂的“成熟的核心競爭力”是通過專業學習后,畢業生能夠充分滿足用人單位明確需求的能力;而“新的核心競爭力”則是通過新專業的設置或對原有專業的改革等手段在更高層次滿足人才市場潛在需求的能力。
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是一系列特有教學資源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院校在構建和發展其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必然會在所需的各種資源方面面臨程度不同的供給不足。因此,如何運用各種方式獲取建立核心競爭力的教學資源是每個院校都必須考慮的。
2.2創新教學模式,構建特色競爭力。
一個學校的特色最核心的體現是其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教學模式是兩個方面的集中體現。現在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重理論、輕實踐,雖然在課程安排上也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然而由于觀念上的痼疾,因此實際方法理論和實際仍然是脫節的,例如單向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沒有實施有效的理論、實踐教學的融合。創新教學模式主要做到兩個融合:
2.2.1“雙證溝通”的融合。按照社會職業崗位分類和就業需要,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按照職業資格標準的要求,及時調整課程結構和課程教學內容。部分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將其課程教學目標定位在獲取職業資格證書上,將職業能力的“硬指標”作為學歷教育的內涵要求,以此推動實踐能力的培養。具體做法是:(a)根據職業崗位(崗位群)的要求,調整課程結構,在專業教學計劃中,增加職業資格證書要求的課程,精講文化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加大職業能力訓練的比例。(b)按照職業崗位要求,調整課程內容及教學大綱,把職業資格標準中要求的知識與技能,融入相關課程教學大綱中。(c)將職業資格證書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并將不同類別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折算成相應學分,納入教學計劃。
2.2.2“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理論和實踐的完全貫通,可以采用國外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新成果,用項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重在過程,重在“應會”。所謂項目教學是將某門專業課程按類別分為若干技術或技能單元,每個技術或技能單元作為一個教學項目,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的單元式教學,每個單元教學都以應用該項技術或技能完成一個作業結束,并進行下一個項目教學。教學開始時,由教師先給學生傳授一定的理論,然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操作過程中如果有問題,那么由老師現場個別解決,對于學生共同需要解決的問題,老師在現場做理論講解,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
另外,創新教學模式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創新教學評價的問題。教學評價的方式不能拘泥于傳統的考試方式,考察教學效果以能力為主,要在探索過程中檢驗教學效果,不要采取一站式考察方式,要建立合理的評價反饋機制,利于教學持續健康發展。
3.與擁有互補優勢的院校建立聯合體,或兼并擁有某種院校所需的資源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模式。
如果通過開設新專業或改造原有專業構建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模式,受到院校內部資源的限制和傳統觀念的約束,不能得以順利進行或在時間上不允許,那么不妨通過吸收外部資源,依靠外力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競爭要素的獲取。
獲取外部教育競爭要素的具體途徑有以下幾種:endprint
3.1吸納該專業的權威、專家或學科帶頭人。通過這些人的個人魅力與榜樣作用,形成品牌專業的核心團隊,利用團隊的輻射力、擴張力形成獨具特色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氛圍。
3.2與擁有完備教學資源的高等院校建立聯盟獲取理論研究的成果;與相關企業密切協作關系,獲取實踐上的支持。高等院校的學術研討、教學管理,經過多年運作,大部分已經被實踐證明是合理、有效的,如果將這些通過聯盟的方式加以借鑒并根據高職高專技術性、應用性的特點,把企業的實際需求與之融會貫通,就必然會催化出具有院校獨特優勢的核心競爭力。
3.3直接通過合并把某個具有特色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或職業高中納入自己的體系,加以改造利用變為自己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對于已經擁有良好的校園文化的高職院校,為彌補資金、教學設施、實驗設備的不足,采取此種途徑不失為一種簡捷之路。
與國外院校聯合辦學,通過分享人力資源,進行教師培訓,交換圖書資料減少辦學成本;通過國內招生,國內外兩地培養,頒發兩個學歷證明,使學生經歷兩種文化氛圍的熏陶,提高教育質量,增加知名度,增強招生的吸引力,建立院校的核心競爭力。這一方式已有多所院校實施,效果顯著。但不同管理理念、不同文化氛圍的融合必須予以重視。
最后應當指出的是,構建和提高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策略究竟在哪些方面,不必千篇一律,要看區域經濟的發展和人才供給狀況,要考慮歷史的進程觀和系統觀,只有這樣才能辦出特色。從這個角度講,無論何種層次的專業教育都應該是一個結合自身特點和資源,通過校際、校企合作與交流,合理有效地配置教育資源,創立教育特色,確保教學質量,建立核心競爭力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cxfz/201511/t20151102_216985.html,2015.
[2]李克強.切實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2/content_5142246.htm,2016.
[3]C. K. Prahalad, G. Hame1..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3):79-91.
[4]王建升.新形勢下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對策[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5]韓錦標.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內涵、特征及本質[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6(8).
本文系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化工類專業中職、高職、本科一體化培養體系中高職基礎課程體系研究”(項目編號:NJPI-PPZY-2015-26)研究成果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