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文
摘 要: 思政教育是高職院校教育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創新和完善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構建“雙融合”教學平臺,是非常必要的。“雙融合”實現了理論與技能的統一,與高職院校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相吻合。本文以“雙融合”平臺構建為內容,對其在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 高職院校 “雙融合” 實踐教學
引言
從概念的角度分析,課程體系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設計的知識、能力及素質的框架結構,它將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科技反映在教育中。高職院校“雙融合”實踐教學,是將專業技能與綜合文化素質教育進行融合,這種課程體系的優勢符合當代市場對人才的要求,能夠最大限度地凸顯“學生主體”的教育原則,更好地促進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高職思政教學也是如此,構建思政實踐教學的“雙融合”平臺,順應了社會發展趨勢及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與學生自身拓展的需求,是當代高職院校建設的趨勢之一。
一、搭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雙融合”平臺具有可行性
1.搭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雙融合”平臺,遵循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相關規律。
思政課教學階段,必須重視教學目標的設置,同時要明確教學計劃,在合理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必須明確教師的主導作用,以理論教學為出發點,使思想政治教學活動在實際操作和體驗的環境中有序進行。作為一種課程形態,必須有效進行教學表現,思政課堂要充分體現主觀與客觀性,做到以課程理論教學為基礎。重點進行多方面分析,對理論式教學進行拓展并延伸,依托實物形態的實踐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凡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均親身參與并做到積極參與,使學生的身心共同參與學習,這樣的教學活動都是實踐教學。所以在學生良好品德的培育過程中,需要結合實踐,應用不同的措施增強有效性。
校內校外的各項實踐教學活動屬于思政課實踐教學,比如校園內的各種社團活動、思政課實踐教學和校園外的社會調查實踐活動,都具有開放性、兼容性、寬廣性等外延特點。所以,與專業課實踐教學相融合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必然。
2.搭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雙融合”平臺具有必要性。
研究分析表明,在實施有效思政教學后,要對兩者教學目標進行統計與分析,兩種實踐教學具備相互融合的基礎條件。比如都以培養人才為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讓他們日后端正態度學習與工作及有可持續發展潛在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不僅僅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還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使學生在將來成為適應社會的“職業人”。所以,進行交集是必要的,這是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踐相融合必要的條件基礎。
二、搭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雙融合”平臺的整體思路
1.搭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雙融合”平臺的整體思路。
高職思政課上進行實踐教學“雙融合”平臺構建的同時,必須重視構建過程的整體思路,要基于專業實踐與思政課實踐,進行高效率的融合。不是將所有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都融合于專業實踐過程中就是“雙融合”平臺,而是將專業實踐地點、內容、性質等方面都進行優勢分析,重點實施于實踐教學中,如內容中包括職業規劃、專業法規及職業品質道德等,它和“三下鄉”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學基地等實踐教學一樣,并不是為了替代其他教學形式的實踐,僅僅作為有效方式,提高思政課教學實踐水平。
2.要在實踐中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和專業實踐教學相融合。
思政課實踐過程要與專業課進行融合,這種實現方式就是要研究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容并合理整合,結合高職院校思政課課程,針對課程內容,實施合理的布局與設計,利用時間的合理安排,積極提高教學能動性,以合理布局提高教學水平,從課程布置看,首先是基礎課程,通常排在第一學期的是“基礎”課(<45學時),其中實踐教學16學時;排在第二、三學期的是“概論”課(<60學時),實踐教學一般22學時;排在第三、四學期的是《形勢與政策》課(<16學時),實踐教學安排6學時。這樣在第一、二、三、四學期的教學安排中這三門思政課實踐教學都有序分布。職業能力培養在大多高職院校都受到重視,實踐過程要合理運用,同時要重視輔導教師的連續指導,讓實踐分布于每個學習階段,使實踐教學能夠可持續地作用于雙融合教學之中。綜合考慮并合理解決與專業實踐“時間”上的融合問題,可將“必修環節+選修環節”中的“選修環節”進行彈性調整以解決相關問題。
3.要在內容上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踐相融合。
要想思政課實踐教學和專業實踐在內容上實現融合,就要讓不同的思政實踐指導方案根據不同的專業實踐進行研究設計,在專業實踐中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容。
為提交不同的實踐作品,就要以不同的專業、不同的設計為依據。思政課程的學習過程必須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積極合理地進行分類,隨后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要重點進行歸納總結,再以學生的不同專業特點、不同實踐性質、不同實踐場所等,使課程設計在“雙融合”平臺條件下進行。需要把“公共模塊和專業模塊”進行合理布局,包括設置具有特色的專業模塊等,在必修與選修階段,必須實現教學的統一目標,更要重視學生興趣愛好培養,當他們的專業特長得到肯定后,思政教學更要積極跟進。如在一些活動中,進行校園道德海報設計,在動畫設計的時候充分發揮相關設計專業特長等,通過利用網頁,發揮計算機網絡專業學生的特長,開展家庭自用型汽車消費市場的調查以滿足汽車系學生特長等。當然這些都是一些具體的實踐內容,每個院校都可以結合不同專業進行實際設置,這樣只有找到有效的融合點,才能進一步實現更好的實踐結合,在有效開展相關教育的同時,讓學生練就思想轉化為行動的能力,也讓思政課堂更具有專業性,以此提高教學的規范性與價值作用。
三、搭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雙融合”平臺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endprint
1.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質量。
在搭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雙融合”的平臺時,較高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和對專業實踐基本知識的了解,是對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指導教師的基本要求。所以,準入制度和管理制度要嚴格制定,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隊伍人員要全面,要以思政課教師為隊伍的主體,匯聚素質精良的黨政干部,同時要積極引入具有專業水平的實踐教師,包括一些優秀輔導員的培養,都要給予重視。思政課教師必須通過有效實踐與調查,加深對于社會與企業的了解。這樣才能培養出專業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使教師“雙師”能力得到提高,保證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質量,再借助專業實踐平臺有序進行。
2.教學內容需合理并精心設計,實現教學規范化。
教學階段,包括理論在內的教學模式要進行規劃設計,學習的學時與學分制定都要合理,通過實踐,分析如何采取合理方式,再制定有效的實踐教學大綱過程,必須嚴格以培養每個學生發展為基礎,重視教學過程的完整性,教學內容必須符合規范化。此外,一些相關的監控與評價體系構建的時候也要完善,以此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規范化。在進行“雙融合”平臺搭建的同時,必須以實際的教學內容為主,重點進行合理的規劃與整合,包括專業學習環境、實踐教學、實踐場所等內容的設計都應與學生不同階段相適應,選取與專業實踐結合的思政課程相適合的,再將設計教學內容與項目精心設計并實現單元化。比如:國有企業實踐教學基地作為專業的實踐基地,需要重視經濟的主導作用,同時明確公有制經濟體制問題,從有效的分析角度入手,實現教學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在實踐中,必須教會學生學會理解,找到國家經濟體制的不同特點。
3.評價體系需科學。
構建一套科學規范的評價體系必須從制度建設、機構組織、教學效果等方面出發,搭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雙融合”平臺。深入調研搞清學情、教情,詢問相關專家的意見,使評價體系具備多元化和綜合性。考核評價、學分制定要合理,教學工作量計算辦法要制度化;考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并及時向學生反饋考核結果;考核形式要采用學生自己評價、相互評價等形式,教師評價過程也要考慮評價的多重化。這樣使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效率,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反饋能力,有助于高效率的教學課堂的構建。
4.保障機制需長效。
思政課實踐教學構建“雙融合”模式后,必須重視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保障機制建立后,不僅保證教學有效性,而且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具體保障內容如下:首先保障組織。高職院校以統一的黨委進行領導,思政課教學教師,以及相關教學專業實踐教師等,這些組織必須合理,也要具有專業性,這樣每個組織內的成員都可以發揮不同優勢。當他們的能力得到保障的同時,組織學習與實踐能力必然會提高。二是保障制度。制度的實施過程,會提高“雙融合”平臺建設水平,以思政課實踐教學“雙融合”平臺的教學計劃,必須考慮教學制度與人才培養制度的構建,當有章可依的同時,教師的教學目標會更加清晰,并且能夠促進實踐教學長效發展。三是保障經費。學校財務要提供專項經費,做到專款專用,使經費的使用情況落到實處。
結語
在高職院校思政實踐教學創新完善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該結合高職院校實際的教學特點,重視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合理設計并選擇教學方法。還要結合市場需求和市場動態,構建更加有利于學生就業的教學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引入“雙融合”平臺,不僅實現育人體系的完善,還優化教學目標,實現思政實踐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要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職業化人才,思政教育必須結合教育宗旨開展教學。
參考文獻:
[1]陳秋生,曹琳.淺析思政課對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4).
[2]葉春林.淺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職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7(31).
[3]江傳英,江傳月.關于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分析及思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4).
[4]王紫.基于創新理念規劃的高職思政教學發展新路徑[J].現代職業教育,2017(07).
[5]朱鵬.淺談思政課實踐教學發展中面臨的問題[J].情感讀本,2016(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