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菊+宋楊
摘 要 通過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旅游資源和旅游接待能力三個方面分析皖南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的旅游產業發展現狀以及探討其存在的相關問題,并提出加強區域旅游協作、塑造旅游整體形象以及注重人才培養等路徑實現示范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皖南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 旅游產業 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2014年2月12日,皖南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 以下簡稱“示范區”) 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發展規劃綱要》。 示范區包括黃山、池州、宣城、蕪湖、馬鞍山、銅陵和安慶7市,國土面積5.7萬平方公里。該區歷史文化底蘊濃厚,自然生態環境優良,區位條件優越,旅游資源稟賦好,是特色的文化旅游區域,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有著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實施《規劃綱要》有利于示范區傳承創新優秀的地域特色文化,保護華東地區重要生態旅游環境,加快轉變旅游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從而打造高知名度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1皖南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1.1旅游產業發展分析
由表1所示,2007年至2016年,示范區旅游接待總量、旅游總收入呈現增長態勢,主要得益于該地區擁有特色、豐富的旅游資源、優越的地理區位、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等方面,促使其旅游增長幅度較快。具體分析:就接待游客總量而言,示范區接待游客總量從2007年的4673.67萬人次上升到2016年的26585.90萬人次,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4.32%左右;就旅游總收入而言,實現旅游總收入從2006年的325.29億元上升到2016年的2501.47億元,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7.65%左右。此外,旅游總收入占第三產業的比重從2007年的32.96 %增長到2016年的70.09 %,同時旅游總收入占GDP比重總體上保持在61%以上,表明示范區旅游產業的地位逐步提高。
1.2旅游資源及其開發現狀
示范區旅游資源類型眾多,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資源的知名度、品味度、豐度以及規模較大,極具富有吸引力,形成了高知名度的旅游產業集群地。如圖1所示,區內2處世界遺產地,17 個國家森林公園,8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9個國家地質公園,4 個國家自然保護區以及3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七個城市又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示范區以黃山、天柱山、西遞、宏村、九華山、齊云山等為代表的名山、古村落、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徽文化相交映輝,能夠滿足國內外游客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深受游客的青睞。因此,示范區不僅是安徽省重點旅游區,還是華東地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1.3旅游接待能力分析
旅游業的發展依賴于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的服務設施,飯店、旅行社和交通等服務設施綜合展現了旅游目的地接待游客的能力。皖南示范區在游客的需求以及國家和地方政府旅游政策的推動下,大力發展旅行社,積極建設和評定星級飯店,完善交通網,提高接待游客的能力。如示范區已形成了“進得來、出的去”的良好旅游交通網絡。航空方面,黃山機場、九華山機場和天柱山機場,以及正在選址的蕪湖宣城機場,同時臨近周邊的合肥、南京和杭州等機場;陸路已形成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并存的“兩高”格局;水路以長江、新安江、青弋江等為水上通道。
2皖南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旅游經濟發展存在地區差異
由圖2可知,2007-2016年,示范區旅游產業經濟發展呈現逐步增長態勢,但各地區旅游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差距,2012年出現分界點。2007至2012年,七市旅游總收入差距幅度相對不大。以黃山景區和西遞、宏村等熱點景區發展旅游業的黃山市處于旅游總收入處于領先地位,池州和安慶并駕齊驅,蕪湖雖然排第四,但旅游經濟增長勢頭非常強勁。2012至2016年,七市旅游總收入差距拉大,呈現不平衡發展。具體表現:池州在九華山景區旅游的帶動下,發展勢頭猛烈勁池州市旅游總收入逐漸超過黃山市,居七市之首;安慶和蕪湖的旅游總收入與黃山差距逐漸縮小;銅陵、宣城、馬鞍山三市的旅游總收入水平較低,特別是銅陵旅游業發展較為緩慢,銅陵與池州市相比差距十分明顯。但是無論在入境旅游人數方面還是國際旅游收入方面,黃山仍占絕對優勢。
2.2旅游專業人才缺乏
示范區雖擁有豐富且獨特的旅游資源,但旅游資源的設計、開發、包裝、宣傳、營銷等方面的開展需要的人力資本。據調查問卷顯示,“缺乏高素質的旅游管理和開發人才”是制約皖南示范區旅游產業發展的第一因素]。雖然以安徽師范大學、安慶師范大學、黃山學院、池州學院等為代表的地方本科院校以及職業類院校相繼開設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旅游英語等旅游類專業,每年向社會輸送大批的旅游專業的畢業生,但真正從事旅游行業或者堅持一直在旅游行業工作的畢業生卻很少,這可能與旅游學科地位不高、專業特色不明顯有密切的聯系。此外,政府未能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如積極推動旅游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皖南示范區旅游專業人才的缺乏。
3皖南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旅游產業發展的提升路徑
3.1加強區域旅游協作,打造無障礙旅游區
加強區域間旅游合作是示范區共同發展旅游業的良好途徑。示范區旅游業的發展呈現不平衡狀態,整體優勢未充分發揮出來,這就需要消除區域壁壘,創新區域旅游合作方式,打造無障礙旅游區。首先,共享區域各種資源。如實現區域內基礎設施、市場、品牌等等方面的共享,實現區域內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旅游要素流動暢通無阻。其次,建立健全示范區的旅游合作協調機制,實現區域內旅游交通、服務、投訴等方面的無障礙。第三,依據示范區的旅游發展規劃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加強市場合作,制定聯合營銷計劃,推出特色的皖南示范區旅游精品線路。
3.2深挖核心旅游資源價值,塑造旅游品牌形象
示范區各旅游資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需要深入挖掘核心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如以“三山三湖”為代表的自然資源和以徽州文化、佛教文化等為代表的人文資源是示范區旅游業發展的核心資源,也是示范區旅游發展的主要動力。但還需要進一步結合示范區其他的特色資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發展特色旅游新產品、精品。同時,以示范區旅游的“根”為基底,將示范區的的資源、文化、產品的整體優勢集中起來,概括、提煉、設計出簡潔易懂、易于識別、突出特性的反映整體旅游形象的旅游宣傳口號,并大力宣傳、推廣和強化旅游主題形象。挖掘核心資源文化內涵,塑造旅游品牌形象,對示范區的旅游整體形象的定位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并推推動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3.3注重旅游人才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旅游人才是指具有較高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因此,示范區應注重旅游人才的培養,特別是旅游人才開發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如,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統一規劃,制定符合示范區的旅游業發展的人才培養計劃;加大與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的校企合作力度,開展旅游教育培訓合作,如定期開展旅游專題會議講座,加強學生對旅游專業和行業的深刻認識和了解,以便學生更好地把握專業學習方向;行業組織協會應積極參與旅游人才建設活動,在培訓和資格認證上給予支持和保障。由此,政府、企業、相關組織協會以及學校的多方合作,才能促進旅游人才資源的發展,為示范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保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