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婷 何丹娜
【摘要】“慕課”作為信息時代最重要的新形態對高等教育領域帶來重要影響,描述以“慕課”為代表的“互聯網+”與高等教育領域結合產物的現狀,從課程設置、教育本質角度剖析“互聯網+”在教育領域頻頻遇冷的根源。
【關鍵詞】慕課 高等教育 互聯網+
【基金項目】云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研究基金項目KW16003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208-01
“慕課”(MOOCs或者MOOC)是指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2012年美國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慕課平臺的建立標志著“慕課”自此拉開了席卷全球的序幕,2014年“學堂在線”、“好大學在線”等中文慕課平臺相繼出現,我國開始進入“慕課”時代。但“慕課”火爆現象的背后問題也漸漸凸顯出來,例如上海交大首批上線的“慕課”課程之一的《數學之旅》,完成率僅為3%。[1]面對國內外學者發出的反思慕課的聲音我們更應從教育本質與課程設置之維度理性思考。
一、“互聯網+”視閾下教育何用?
霍金曾警告稱,人工智能最終或許將威脅人類的生存。借助計算機我們看似無所不能,被取代也不無可能。所幸人類思維與計算機思維確實存在足以改變危機的區別——愛,具體表現為利他性,創造性和情感。[2]這正與教育的本意不謀而合,正如張楚廷先生所說:“技術是很有用的;但是,若再問一下技術的原因,就到了科學;但是,若再問一下科學的根底,就到了哲學;再問問哲學的生命源泉,就到了仰天望地的生活,藝術般的生命。從技術,到科學,到哲學,到藝術,似乎是越來越沒有用了”[3]。我們的教育目的只是追求有用的知識嗎?
知識的堆砌并不是人類進步的根源,更不是教育的本意。如若科技進一步發達,將來知識的獲取根本不用如此緩慢與費力,嬰兒呱呱落地之時即可使其輕而易舉的掌握環宇信息。當人人都可以直接站到“巨人”肩上的時候,就真能看得更遠嗎?當蘋果再次落到我們頭上時,充滿了數據的大腦還能產生頓悟嗎?知識固然重要,不過知識如果僅僅等同于工具,那么學校培養的人就難以成為完善的人。教育的本意在于使主體獲得的知識能在超越原來的學習情境中得以運用,也就是把知識都遺忘以后依然存留的方法、思維與智慧。
二、“互聯網+”視閾下課程何存?
課程是教育貫徹的直接體現,泰勒認為:教育活動是圍繞著教育目標的設定而產生的,教育目標的設定是決策者有意識的對各種價值選擇的過程。[4]一方面課程作為最重要的教學計劃是達成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通過對課程的科學研究,能為決策者明智地選擇目標提供適當的基礎。由此看來,課程設置與開發的起點是教育目標,只有明確教育目標,課程的設置才有意義。毫無疑問,教育因人而生,教育是以人的發展為最終指向的。慕課課程起源于私有公司,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目的是將傳統學習模式應用到信息技術上來開辟新市場,正如圣母大學教授帕特里克·迪恩所言,“慕課”不過是幾十年來處于現代大學核心的一些趨勢的自然延伸而已。[5]
為了使課程最大程度的為教育目標服務,怎樣組織課程是關鍵因素,它極大地影響著教學的效率,極大地影響主要教育變化發生在學習者身上的程度。泰勒認為課程的組織要強調其連續性和順序性,也就是從橫向與縱向兩個維度來考慮課程的設置,通俗來說,面對不同的學習者,同一課程的難易順序、不同課程的組合方式以及課堂的有效組織才是決定學習者學習效率的關鍵。互聯網課程聲稱“以學習者為中心”,實則忽略學習者主體間的差異,以互聯網為依托,網絡課程的授課對象只要想可以是無限的,這種在線與開放的特性使得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受到嚴重影響;再次教學方法的標準化讓講授貶低為機械的信息傳遞過程。
慕課在信息時代對教育資源短缺等問題有重大影響,特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但這并不代表在解決教育不公平、教育資源不均衡等大眾關心的問題上,通過慕課政策的推行就能萬無一失。教育不是一項可預料的活動,凡此種種僅是教育的手段與工具不是教育的全過程,切不可過分夸大和依賴“互聯網+”平臺,忽略了從教育根本制定政策,只有理性看待慕課,才能讓“互聯網+”的優勢得到恰如其分的發揮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昕璐.慕課交大首期完課率3%[N].中國青年報,2014-03-21(7).
[2]董云川,唐艷婷.“互聯網+”的教育理性[N].中國教育報, 2016, 02(15):10
[3]張楚廷.影響教育理念的根本問題之一——藝術優先于科學[J].高等教育研究,2003(6):12.
[4](美)泰勒著,羅康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36.
[5]吳萬偉.“慕課熱”的冷思考[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