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
【摘 要】教育均衡發展大目標、大背景下,中小學各學科教學提倡“創新”,因為只有在教育教學中不斷的創新才能夠適應均衡發展的目標,這也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具體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如何發展、如何創新?這就是我們教育者更應該深刻理解和實踐的過程。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均衡發展;創新與改革
教育均衡發展是現階段我國促進教育整體、公平發展所提出的一個宏偉目標。因為傳統的教育理念已經不適合新時期社會的發展,更不能體現教育的均衡化,只有把新的教育思想運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轉化知識,適應社會的需求,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教育均衡化的發展更需要課程改革的不斷更新去充實不斷地去完善。
一、靈活運用教材,促進小學數學教學在教育均衡發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在新課程改革的內容和意義并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自身的解讀。教師對給定的內容可以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即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并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是課程創新與開發的過程,也就是教學并不是去教教科書,而是怎樣用教科書去教,這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教科書是沒有生命的,書中的知識卻可以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讓它“活”起來。只有這樣,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實現其改革的目的,起到改革的促進作用。
二、“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新課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就要解決學生學習的參與度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所以在每個教師所做的備課、組織教學、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用等等工作中,都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盡量地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培養刻苦鉆研精神。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參與實踐與研究。在課堂上學生自主探索的時機要靠教師來創造。例如在教學“萬以內數退位減法”時,一節計算課可能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用筆來學會豎式計算,但是這樣的認識卻忽略了如何認識這個過程,因此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我改變了以往的觀念,注重學生的探究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生的思考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尋找學習的方法,總結學習的規律。從而達到教育均衡發展目的。
三、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達到教育均衡發展的目的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更加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從而達到教育均衡發展的目的。
傳統教育強調教育的統一要求,其教育方式是削足適履式的,其檢測手段是考試,衡量的標準是分數,其根本的局限性在于消磨學生的個性特點、獨立品格,是一種典型的非個性化教育。盡管相同年齡的學生有著某些方面共同的心理特點,但其心理發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原有的基礎不盡相同,興趣愛好與特長各有不同,同時不同的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角度和水平不可能完全相同,也就是同一事物,站在不同角度去看,所得到的結果是不盡相同的結論,以統一的目標,用統一的教材,采用同樣的方法,按統一的進度,使學生處于消極被動的機械性的灌輸狀態,學生感受不到親自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樂趣,從而使學生產生情緒淡漠,依賴性強,進取心差,聽任擺布等個性弱點。那就使培養的對象成了工廠式生產的學生。而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他對弟子個性的關注。但就傳統教育的整體而言,過分強調共性是其基本特點。隨著教育腳步不斷的前進,我們更應該更新自己的教育觀點,在課堂教學中找共同,并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對待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個性。
四、適時保護學生數學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均衡發展
分清學生錯誤行為,適時保護學生數學創新能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要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是允許的。教師不要急于評價,出示結論,而是重在幫助弄清出現錯誤的原因,從而讓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去承認并且改正錯誤。作為教師要從客觀上適時地保護學生創新思維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去,促進學生均衡發展。
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和支持,適時保護學生數學創新能力。教師應對學生正確行為表示明確的贊揚,使學生明白教師對他們的評價,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學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適時保護學生數學創新能力。
五、結語
總之,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課程改革同樣需要不斷的更新,這樣才能適應均衡化,在以后的探索教學中還需要不斷的總結和發現,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把新的教育理念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均衡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讓小學數學教學真正的與課程改革緊密聯系起來,促進和達到教育均衡發展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