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摘 要】素質教育一直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由以前的注重“教”到現今倡導對“教、學”并重的研究,如何通過完善“學”的研究,解決“學”的活動即作業及其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引起了一大批教育愛好者的研究。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來談談自己對小學課堂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關鍵詞】課堂作業;教學;現狀;原因;思考
一、國內相關政策的研究
2000年1月,國家教育部頒布《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明確規定要嚴格控制學生的作業量,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堅決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另外,嚴禁用增加作業量的方式懲罰學生,最大限度的挖掘課堂作業質量來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量已成為一種趨向方式。
二、課堂作業任務的現狀
我們現階段的作業體系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幾點的問題:
1.作業缺乏多元性、趣味性,作業的布置以教師為中心
傳統的課程觀認為課程是知識,因而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師是中心,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不必過多考慮學生,教師講什么內容就留什么作業。忽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忽視學生的創造性,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反映出作業的單一、枯燥。
2.作業缺乏層次性、激勵性,作業的布置以教材為中心
教師要熟悉教材、教參、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師所布置的作業不能脫離教材,不能超出教學大綱,不能離開教學參考書。而對于學習基礎好的學生來說卻又增加了許多重復性作業,占用了許多時間,影響他們的個性發展,所謂的“吃不飽”。于是不同類型的學生及他們的家長,都提出同一問題“課業負擔過重”,反映出作業的呆板、教條。
3.作業缺乏針對性、科學性,作業的評價主體,方式單一
傳統的課程觀認為作業的評價就是教師一個人說了算,教師就是權威,主體單一。這樣一來,教師的工作量也隨之增加,評價的準確度降低。學生視教師為權威,因此教師給學生的評價,使學生感到沉重、壓抑,影響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評價學生的學習應當主體多元,方式多樣,內容多維。
三、對現狀原因的分析
1.中國傳統教育影響
我國長期封建社會中形成的傳統教育主要是造就“士”和“君子”,培養“建國軍民”的治術人才。以儒學經籍為主要教育內容的情況,被這種教育內容所決定的教學方法的特點是:“唯書唯上”。脫離實際.強迫灌輸,死記硬背等。長期形成的傳統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對今日教育的影響十分廣泛。
2.社會壓力及教育的不合理因素的影響
中國的人13問題及由此引發的就業問題和升學問題.也是阻礙教育改革進程的一項重要因素。迫于升學的壓力,從事一線教育的老師們除了選擇傳統的教育方式以外別無選擇,單純的局部改革或是片面改革都無法真正做到有成效。這樣就會導致一個惡性循環,基層的工作做不好。上層的工作就很難開展。
3.教師的作業觀的偏差
筆者以為,作業無非有這樣三個層面的功能:一是檢查和鞏固功能,側重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二是深化和提高功能,側重于過程與方法方面;三是體驗和發展功能,側重于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整合方面。由此可以看出,作業的功能無非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但是現實中教師往往為了作業而作業,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而作業。
四、對提高課堂作業效率的幾點思考
1.掌握出題技巧,避免題海戰術
如何出好題,如何合理地布置作業,是對教師知識的一大挑戰。一個好的問題,能同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思考,并且都有話可說。課堂作業聯系不再只是優等生的天下,不再是優等生的舞臺。
2.培養作業的習慣,激發學習的動機
了解了一個人的習慣,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了—個人的現在和未來。這是因為習慣的功能具有省力性和不自覺性。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趨向定型化、穩固化,不必別人的幫助提醒,不必再花費什么意志努力,學習過程中良好習慣都會不自覺地表現,從而能使教師減輕教學負擔,使學生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學習中長期受益于良好的習慣。
3.巧妙的評價作業,促進師生的交流
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作業中不斷開拓思路,在改正中提高,培養成就感,我們可以采取“一題多改”,逐次提高等級。例如,有一位學生做45×99+45的計算為:“45×99+45=4455+45=4500”,教師給他評了中等,并眉批道:“答案正確,但計算方法仍然有簡化的必要。你還可以繼續想一想辦法!”學生補了一種算法:“45×99+45=(45×100-45)+45=4455+45=4500”。教師為他提高了等級,又批道:“好,有進步了!想想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果然,學生又補了一種算法:“45×99+45=45×(99+1)=45×100=4500。”教師再次為他提高了等級。相信在師生這一互動中,學習效果一定不差!
因此,教師對學生的作業評價也不能過分簡單、單一,不能只是“好、對、錯”,等等。這樣的“理答”不能強化學生的表現,不利于學生更正答案,無法激發學生創新能力,不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巧妙的評價作業,促進師生的交流,作業形式也要多樣化,在學中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