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冰
【摘要】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當前的大學生思想出現了迷茫,給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國學尤其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對于學生的社會公德、誠信觀念、思想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研究國學傳承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民族精神、健康人格、節儉樸素品德,是當前高校的重要教育責任。
【關鍵詞】國學 大學生教育 思想政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098-01
國學是我國的本土文化,博大精深,富含豐富的人倫哲理和生活智慧,也是符合中國人自身文化品位和風俗習慣的。通過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當中開展國學教育,不但可以有效繼承千年傳承的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國文化,還可以促進我國教育形式改革,為我國的創新教育提供思路。
一、在高校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國學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引入國學教育符合當今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大學生普遍年齡在18到23歲之間,是身心發育第二緩慢生長時期,此時的身體形態逐漸趨于穩定,生理機能基本完善,心理素質逐漸成熟。該時期的大學生,思維更加活躍,更加熱衷于發散式思維和創新學習,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枯燥無法滿足當下大學生的心理及思想發育需求。國學教育是一種文化復蘇,“國學熱”的興起增加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更加具有新鮮感,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引入國學教育更容易解決學生的心理壓力。
處于此時期心理發展階段的學生,普遍存在比較強烈的心理沖突。如何幫助學生緩解心理沖突,避免沖突激化,是當前很多高校開展思想政治課程的重點研究項目。從以往教學經驗當中可以看出,通過引入國學教育,可以有效調節大學生的心理沖突,幫助大學生度過這一敏感時期。
3.引入國學教育更加滿足當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當前的大學生大多為“90后”,多數為獨生子女家庭,受到的來自學校、社會、家庭的呵護和關注,具有比較鮮明的個性特點,勇于追求新的事物,充滿探索欲。不可避免的,有一部分學生受到嬌寵教育,養成了自私、冷漠的個性,容易在思想感情方面出現偏激、沖動,自我意識過重。以上提到的大學生思想問題,都可以從《論語》、《孟子》等國學經典當中找到解決方法。國學教育更加尊重傳統美德,通過這些傳統美德引領學生道德素質成長具有更好的效果。
二、國學傳承下的大學生思想教育內容探討
1.增設國學教育課程,開展國學教育活動。
將國學教育課程引入課堂,進行專門教學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通過國學教育,可以引經據典為學生講解具有啟發性的名言警句,并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拓展,除了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底蘊,還能夠增加學生的國學認知,幫助學生在情感迷茫時期,有效排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除了增加國學教育課程,還可以組織開展國學教育實踐活動。例如邀請相關專家到校,開展“道德講堂”,進行專題講座;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歷史名人故居、愛國教育基地;鼓勵學生以國學重要內涵為核心,對當前的熱門話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探究,增加明辨是非的內容。
2.組織國學教師團隊,鼓勵尊師愛生風范。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其自身的行為規范都會對學生起著導向作用。為了真正落實國學教育,學校應該組織建設一支具有國學高深素養的、道德修養高尚的國學教師團隊,并在全校營造尊師愛生氛圍。定期組織教師到國內的著名大學進行相關國學教育培訓,努力培養本校的國學名師。
為教師安排固定的國學文化辦公室,懸掛名人字畫、國學哲言。并在校內確立“責任高于一切”的校風,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心理、學習難題。定期評選優秀教師,并以優秀典范作為宣傳主體,鼓勵學生學習優秀教師,熏陶學生和教師共同提升思想道德素質。
3.營造國學教育氛圍,建造具有文化氛圍的大學環境。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環境,良好的教育氛圍有助于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將國學思想加入到校園文化當中,在學校內安放歷史文化名人,建立校園國學文化宣傳面板,在校園的廊壁上掛上四書五經的哲理名言。通過這種外界文化的耳濡目染,讓學生在國學經典中熏陶,修養身心。
國學教育是一種對文化的傳承,也是千百年來的文化精髓。通過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引入國學教育,可以為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增加色彩,弘揚中華文化,培養學生道德為先,以人為本的做人原則;溫故知新,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剛毅堅韌,處事恬淡的健康人格。
參考文獻:
[1]賈德輝,黃曉通,由琨.國學教育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契合點研究[J].亞太教育.2016 (7) :113-114
[2]許曉娟.國學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 (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