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愛東
摘 要: 做強、做優高職教育必須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而加強高職人文教育是正確認識和處理這兩個根本性問題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本文結合實際,提出:確立“素質本位”的高職育人理念,加強職業人文教育;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具有高職特色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書香校園”,營造人文素質育人氛圍等策略。
關鍵詞: 高職教育 人文教育 人文素質
高等職業教育是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使命的一種高等教育類型,是職業教育的高級層次,兼有高等性、職業性和教育性。高職人文教育的邊緣化狀況,使高職學生存在明顯的人文素質缺陷,加之高職院校生源良莠不齊,畢業生綜合素質不高便合情合理。做強、做優高職教育必須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而加強高職人文教育是正確認識和處理這兩個根本性問題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一、確立“素質本位”的高職育人理念,加強職業人文教育
確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是高職教育實現內涵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我國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往往注重“成器”教育,忽視“成人”教育,把高職學生當成技術的容器;在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上,注重專識教育,忽視通識教育,人文、藝術類公共課設置隨意,處境尷尬。其實,不管教育的層次和類型是什么,其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都是人,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是讓學生既學會做人又學會做事,既具備高技能素養又具備高人文素養,并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實現其個人價值和社會需要的統一。從這個意義上說,具有人文教育內涵的職業教育才是真正的職業教育。因此,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全面發展的職業人的重任,那種把高職教育看成培養“技術勞動者”的觀念已經不合時宜,確立基于“素質本位”技術技能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并重的高職育人理念是大勢所趨。
“素質本位”的高職人文教育,旨在通過科學與人文的溝通,培育具有自我發展能力、適應社會變遷能力,開闊視野,擁有完美人格的全人教育。對于高等職業院校來說,加強人文教育就是要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職業精神為主旨,針對學生未來職業和專業方向開展具有高職特色的人文教育,努力服務學生成長和可持續發展,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
高職院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更注重課堂中專業知識與人文教育的交叉與融合,在課堂中要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文理專業的滲透,將人文知識、人文精神滲透到所教授的專業知識中,善于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政治、經濟、生態等多方面的綜合思考,從而培養學生對物的主體性態度。加強人文教育要構建必要的教育“烏托邦”精神,即賦予教育以超越現實的目標和理想,發揮教育引導人自身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功能。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是處于主導地位的,因此教師不僅應該具備人文教育的先進理念,還要注重提高科學與人文素養,自覺地將人文教育、人文精神貫穿課堂每一個環節當中,讓自己成為教書育人的大師。學校各級管理人員、服務人員要自覺提升個人的人文素質和業務水平,在本職工作中努力做到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二、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具有高職特色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
高職教育必須具備高職特色,這決定了高職人文素質的培養必須具備高職特色。事實上,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與專業技能的培訓并不矛盾,完全可以融會貫通、相互促進。因此,把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與行業、企業文化相互動,構建高職特色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就成為提高高職人文素養的關鍵。高職教育具有明顯的地方性,要培育更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上得來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因此,高職特色的人文教育不僅要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還要自覺對接和滲透地方文化,開展富有本土特色的人文課程與活動。
課程設置是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前提,科學的課程設置不但能保證教學內容的銜接遞進性,還會因學習內容的相互融合而促進人才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高職教育是以專業建設為重點設置教學內容的,因此,調整高職教學忽視人文教育的現狀,應該從課程設置著手。
面向職業生活,是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風向標。按照這種思維,高職院校在按專業體系進行教學的課程模式基礎上,使職業道德和人文修養滲透與企業工作實際(包括生產、技術應用、環境適應、關系處理等)密切聯系,在再現企業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境的同時,同步實現職業道德和人文修養等綜合素質培養,在高職課程設置上體現專業技能培養與人文教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客觀要求。
為扎實推進人文教育,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鹽工院”)積極探索構建“一體兩翼”人文素質課程體系。一體指必修課,必修課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主渠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于必修課始終,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審美觀,提高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兩翼指選修課和學術報告。選修課主要是指學生憑借個人愛好選修的課程,該校開發、開設了《口才與溝通技巧》、《文學修養與生活智慧》、《音樂欣賞》、《電影欣賞》、《心理與健康》、《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職業溝通》、《蘇商》、《創新思維》、《鹽城好人》、《鹽城工匠》等課程供學生選修。選修課主要以促進學生職業行為養成、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學術報告,指各種類別的學術報告,包括校級工院大講堂,各二級學院的學術沙龍。必修課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主線,選修課與學術報告是兩翼。實踐證明,多元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側重專題教學,兼容啟發式、互動式、行動導向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力求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社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構建“書香校園”,營造人文素質育人氛圍
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不能忽視校園文化的全面育人作用。以校園文化為例,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引導、激勵和陶冶作用不可小視。美國斯坦福大學校園的“創業文化”,培養出大批創業能手和杰出企業家,成就世界著名的“硅谷”,這是對校園文化育人作用的很好詮釋。有意識地營造良好的、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鹽工院圍繞厚植職業文化建設的目標,構建“書香校園”建設的長效機制,優化文化生態,以文育人,為學生職業能力形成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充分利用校園電子屏、櫥窗、板報等載體,及時向師生推薦優秀讀物,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舉辦“一站到底”知識競賽、辯論賽、朗讀比賽、詩詞競猜、“讀書相伴人生·好書大家分享”PPT展示比賽;校園文化風采展、“品味書香·玩轉微信”期刊免費贈閱、書庫尋寶、“印象·圖書館”攝影比賽、新書薦購等活動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底蘊。
二是打造專業文化展示館,把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滲透到辦學思想、教育理念、教風學風等價值體系中。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體系的安排、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選擇、校本教材的編寫等多個方面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協同培育學生人文素養、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總之,隨著高職教育辦學實踐及研究的不斷深入,提高高職生人文素質的要求越來越急迫。因此,高職院校應認真審視最新研究成果,積極傾聽來自不同群體的建議和呼聲,借鑒成功經驗,吸取辦學教訓,立足學校實際,以積極的心態,采取有效舉措,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良.職業素質本位的高職教育課程建構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2]周眀星.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新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93).
[3]高寶立.職業人文教育論——高等職業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54-60.
基金項目:2014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基于素質本位:高職特色人文教育的哲學審視》(項目編號:2014SJD7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