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榮
摘要:隨著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進程逐步推進,傳統的人文教育理念和現代性教育科學概念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矛盾,因此,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首要任務。教學觀念不轉變,教學改革無從談起。本文結合筆者多年高中政治教學實踐經驗,從教師觀念、教學模式以及學生學習等方面對政治創新教學方法進行了相關探討,以更好地促進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創新;教學模式;改革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實施創新教育是時代的要求。它要求我們變革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這既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方面,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要求,促進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當代教育的指導思想,同時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對人才的素質要求。那么,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實現創新教育呢?下面將結合筆者實際教學經驗進行簡單探討。
一、創新教師教學觀念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創新,前提是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做起。解放思想,就要克服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的思想,克服以往形成的思維定式,根據學生的思想實際,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新時期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確立以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為本的教學理念,實現兩個轉變。①轉變人才質量觀。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高低,其標準不在于學生背多少概念、原理,而重點是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方位發展。講授的內容要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活于教材。把教材內容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充分體現學科間的交融性。②轉變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過程觀。改變過去單純教師講學生聽的觀念,確立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的觀念,實現從傳統的以“三中心”(教師、教材、課堂)為特征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開放式的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二、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探索新型的教學方式。高中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階段,對什么問題總喜歡刨根問底,他們不在滿足于是什么,而要,設置障礙,激發深究為什么了,因而高中教學需要巧妙“布惑”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思考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故意布惑巧設學習障礙,干擾學生,使學生處于真假難辯,“心憤憤,口悱悱”的狀態下,從而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點燃思維的火花,引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完成創新過程。開展研究性學習,中學階段的研究性學習,應以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的專題,通過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進行搜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與接受性學習相對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要求教師不要將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指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學習方式,對于傳統教學而言,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
三、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創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緒積極的情感對學生的發展有相當重要的積極作用。如果學生感覺課堂氣氛不安全,生怕說錯話,擔心發言被扣帽子、被譏笑、被訓斥,那么學生就不敢敞開胸懷,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會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妨礙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甚至會使學生封閉自己的心靈,更談不上創新。因此,開展創新教育首先要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會讓學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極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狀態流露出來。教師要做到尊重、關心、支持、賞識和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并努力消除學生的恐懼感。如有的學生認為: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有積極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防止列強的入侵。但有的學生不同意此看法,認為是消極性為主,造成中國的與世隔絕,從而落后挨打。對待這個問題,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就應鼓勵學生敢于突破權威,敢于“質疑”,要充分肯定學生“標新立異”,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熱情,在此基礎上加以正確的引導。
四、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創新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質疑、解疑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把知識一筒子倒凈的習慣做法,要善于針對所學的知識設立疑問,制造學習障礙,從而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點燃思維的火花,引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完成創新過程。如講“商品”時,不是直接提問“什么是商品”,而是采取迂回式提問:①一提到商品,同學們很自然會想到商店里香脆的牛肉面,可口的飲料、筆挺的西服。那么,它們是怎么來的?它們又將到哪里去?②大自然中和煦的陽光,新鮮的空氣是不是商品?為什么?③醫院里給重病人輸的氧氣是不是商品?這種迂回式提問,能使學生的思維由淺至深、由窄變寬,這些問題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促使學生善于創新
全班集中討論,是面向全體學生,范圍較大,它的特點是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學生廣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只要是給予巧妙的啟發和點撥,就能使學生熔為一體,教師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得到發揮。無論采用哪一種討論形式,都可以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得到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辯正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所謂研究性課程是指以學生學科領域或垮學科領域選擇確定研究專題,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發展性和創造性能力為核心,以激發潛能,發展個性和完善人格為中心,以主動參與、協調合作、自主發展為主要外顯特征進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學習過程。它以作調查、搞實驗、搞設計、寫論文報告等實踐活動為重要途徑,以必修課和活動課為特定載體,并特別強調校內外、課內外學科間的交互作用,注意引導學生以高度的責任感去觀注社會,關心國家和人類的前途,最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基礎為目標的教學活動,這種研究型課程可以真正構建起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習慣,可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社會活動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重要意義,開展研究性課程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確定研究專題,然后由學生自主參與社會調查,搜集有效信息資源,再通過學生自己建構專題性知識網絡,綜合提取多學科的主干知識并給予發展,從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六、結語
教學“教無定法”,不但是指為達到教育教學目的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也更指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教育改革也不會停止它的腳步,教育教學的內容不斷積累更新,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教學模式也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結合教學的內容和教育教學目標,敢于創新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王洪濤.高中思想政治德育教育模式創新[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6(21):25-25.
[2]高鳳榮.論新課標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育創新模式[J].新校園旬刊,2015(4):66-66.
[3]楊紹芳.淺論高中政治教育之創新教育[J].科研,2015 (10):00075-000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