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松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在改進中加強,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教師要透徹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彰顯理論真理性的親和力;增強針對性,提高親和力;改革教學模式,提升形象親和力。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親和力 提升路徑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1]。從如何培養人的高度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有親和力才會有感染力和實效性,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影響這種親和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及怎樣有效提升親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搞清楚的基本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同教育對象交流互動產生的一種可親近的傾向性和吸引力,涵蓋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及一定的手段和情境。
一、當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因素分析
1.多元化價值觀對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影響。當前,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進入互聯網時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已經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有待加強。
2.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沒有因時而新,影響親和力。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構成要素,教育內容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革新,近些年思政教育內容有所變化,但因其理論表述的形式刻板,表現的面目缺少親和力,缺少對現實問題的解釋,缺少吸引力,不易滿足學生心中的渴望。采用說教式教育方法,缺少學生喜歡的生活化的教育過程,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不足制約親和力。思想政治教育應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具有明確的問題導向,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和現實困難才能吸引學生,使學生產生親近感。當前,有些教師側重從教師出發,從教材出發,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教育效果不佳就不難理解。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主要路徑
由以上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因素分析,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通過以下三種路徑開展工作。
1.透徹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真理性的親和力。高校教師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選取合適的教育內容。學者沈壯海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所欲傳遞給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觀念,是連接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信息紐帶,是構成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基本要素,是蘊涵教育目的的載體。”[2]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大精深,思想內容浩瀚無邊,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要精選馬克思主義,選那些管用的、能與現實相聯系、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理論要貼近現實、貼近學生就有了親和力,一定要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聯系學生身邊事。
教師要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真理的光芒魅力無窮,務必追求對理論的徹底理解。馬克思指出:“理論只有徹底,才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不徹底的理論不能說服人就沒有親和力,教師要努力追求理論的魅力帶來的親和力,用理論的徹底性、透徹性、科學性征服學生、贏得學生,使教育具有親和力。沒有對理論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無法解疑釋惑,便無法使教育入腦、入心、入行,從這個意義上說,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刻理解是生成思政教育親和力的基本前提。
2.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針對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親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富有實效,必須在教育過程中堅持“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實際、貼近實踐、貼近學生,增強教育針對性。
在現實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缺乏針對性的現象確實存在。例如,在思政課堂上,某些教師照本宣科,只講課本上的抽象理論,不與學生實際相聯系,不關心學生想什么,現實是什么,不調查學生希望老師講什么,只是簡單化地搬用教材內容開展教學。某些教師對學生想聽的講不了,不想聽的講一大堆,這些現象都是教育缺乏針對性的表現。筆者認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進行精準“滴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要到學生中開展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當前的所思所想,知道學生的興趣愛好、困惑迷茫,增強教育的問題意識與問題導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關心學生的現實需求,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個體差異、群體差異,在授課過程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差異性地開展教學,從而變無差異性的“大水漫灌”為具體有針對性的“精準滴灌”,這樣做到潤物無聲、春風化雨、教化無痕,教育才富有親和力。二是教師要走進實踐,關乎現實。教師不能封閉自己、坐而論道,要積極走出去親身體會社會現實的變化,在網上了解的肯定不如在現實中親眼看到、親身經歷的來得深刻,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并不矛盾,二者具有統一性。教師應該善于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現實社會中遇到的理論問題,引領、指導現實實踐,同時力爭用現實實踐去注解、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親和力。
3.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親和力。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進入網絡化、移動化、大數據、個性化時代。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3.2%”[4]。信息傳播日益快速,互聯網成為思想觀念傳播、交流、碰撞的重要場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親和力,成為大學生的重要生活方式,其海量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重要的影響。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推動思政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親和力和針對性。利用數字化信息網絡技術,構建以慕課為依托的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混合式”教學模式,核心內容包括課程授課方式和課程評價考核方式,切實體現思政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宗旨。課程授課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課程網絡教學資源,推行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統一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體”教育思想,實現教師引導、啟發和監控教學過程,促進學生主動地、個性化地自主學習。要積極搭建移動互聯教學平臺,教學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在利用原有信息發布功能的同時,賦予其教學功能,建立“微課堂”,將課程教學的部分內容,如課程準備、擴展閱讀、時政學習、意見表達等放置在移動課堂中完成。
加快“傳統課堂”的數字信息化改革。開展專題式教學,思政課教學內容進行重新布局,將基礎知識點的講授劃歸到網絡教學空間進行,引導學生利用在線課堂自主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從而減輕傳統課堂教學的負擔,節約傳統課堂的教學時間。研討式授課:利用分組研究、課堂討論、現場答疑、研究展示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開展互動研討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思考和分析問題,增加師生溝通交流的機會,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和親和力。開展綜合式考評,建立知識掌握、道德認知、價值判斷、分析能力等多元化的考評指標體系,積極探索試卷考試、一對一面試、現場陳述、小組匯報、成果評分等多樣化的考核方式,把考核重點從單純考查學生知識儲備情況,轉變為全面客觀地考核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以及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實踐課堂”的創新,積極開拓網絡實踐空間。將實踐教學拓展到網絡空間,在合理設計和有效管理的基礎上,借助網絡的便捷性、即時性和廣泛性特點,組織例如在線討論、民意調查、網絡作品展等與時事政治相聯系、適應大學生學習需要、形式生動多樣的網絡實踐教學。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提升必須根據不斷變化的形勢及各種影響因素的改變而跟進。在教育部的主導和支持下,全國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總結出了一些很好的卓有成效的親和力提升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現有的成績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要求仍然有不小的差距,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提升必須在持續改進中加強。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9.
[2]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80-81.
[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4]第3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N].光明日報,2017-01-19(11).
課題來源:山東省日照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7年度課題2017年第(2-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