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瓊??
摘要:一次方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教學的關鍵所在。對此教師在進行數學一次方程的教學過程中,要通過科學的方式與手段開展,提升學生對其理解與認知,對此本文探究了在初中數學一次方程教學中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為今后的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一次方程;教學方式
一次方程教學效果與學生的數學知識掌握能力的提升有著直接的關系,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提升對一次方程教學的重視,對其教學內容與重點要明確,通過科學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其理解,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的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下面,本文就來簡單的探究一下初中數學一次方程的教學方式與相關策略。
一、 構建有效教學情景,提升學生對方程的學習積極性
初中學生在進行數學一次方程的學習過程中,因為自身學習能力以及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自身數學學習態度存在一定的問題,在進行一次方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存在著各種行為問題,對此教師要對學生的不良因素進行及時干預,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首先就要構建一個可以提升學生內在學習動力的教學情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發現有效教學情景的構建,對于學生學習有著一定的推動性,可以是學生在情景中帶著問題進行思考,進而提升對數學問題的接受能力以及解決能力,在進行一次方程的教學過程中也是如此,對此教師可以如下開展,例如在進行數學二元一次方程應用問題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利用經典“小雞兔子同籠”,構建一個具有趣味性的教學問題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技術構建一個“菜市場”情景,然后提出問題,買家畜的張媽媽說,在整個籠子中一共裝了兩種動物——小雞和兔子,其中她知道這些動物共有24只頭、56只腳,那么你知道到底有多少的小雞、兔子么?對于這種數學方程問題,學生自然就會激烈的討論起來:常識告訴我們,小雞一共有2只腳,兔子一共有4只腳,那么基于此種條件就可以列出相關方程組,例如設小雞x只,兔子y只,那么就會得出如下方程式:(1) x+y=24;(2) 2x+4y=56,在對相關方程式進行聯立就會得出x=20,y=4;也就是說籠子中一共有20只小雞,4只兔子。通過在數學一次方程中構建有效問題,可以充分的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進而就可以讓學生在解決相關問題中提升學生的成就感,進而增強學生對數學方程式的興趣,為今后的相關學習奠定基礎。
二、 尊重學生自身發展,開展分層教學策略
初中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到方程問題會存在一定的畏懼感,對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自身的發展能力,根據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個體差異,開展分層教學策略。對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然后在教學中針對相關方程式,設置不同的問題。例如,張翼與王寧是好朋友,他們生活在兩個城市之中,其中相距600千米,A車在運行中的速度為每小時3千米,B車運行速度為每小時5千米,那么,(1) 如果兩輛車同時從張翼、王寧家出發,兩車相向而行,需要多長時間兩車才可以相遇?(2) A車在B車行駛30分鐘之后出發,二者相向而行,那么兩車相遇大概要多長時間?
(3) A, B兩車分別從張翼、王寧兩家同時出發并且相向而行,大概多少小時后兩車之間的距離為100千米?對于以上問題,第(1)個問題相對較為簡單,適合一些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的學生解答;而第(2)個問題,則可以讓一些基礎知識掌握能力相對良好的學生開展解答;而第(3)個問題則適合基礎知識與學習能力較為優質的學習進行解決。這種分層教學模式可以在教學中對各個層次的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為學生的知識學習提供了有效的環境,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整體的數學方程學習能力。
同時,教師優化數學方程教學相關評價,加強對學生的精神鼓勵。在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時候,教師要給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要對學生進行指導,提升學生的方程應用題的解決能力,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評價,例如,在相關問題解決之后,要給學生一定的鼓勵,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自信心,進而提升其對一次方程的學習能力,為相關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三、 總結一題多解的思路與方法
教師在實際指導學生解決數學題目過程中,需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多個視角解析數學條件,分析數學題目中隱含的數據信息,以此來有效擴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生從原本固有的數學思維中掙脫出來,運用不同的解題思維列出問題的計算方程。
如:有甲、乙兩牧童,甲對乙說:“把你的牛給我1只,我的牛就是你的牛數的2倍.”乙回答說:“最好把你的牛給我1只,我們的牛數就一樣了.”兩個牧童各有多少只牛?
解析1:設甲牧童有x只牛,根據乙回答說:“最好把你的牛給我1只,我們的牛數就一樣了”可知乙的牛數為(x-1-1)只,再根據甲對乙說:“把你的牛給我1只,我的牛就是你的牛數的2倍”可得方程x+1=2[(x-1-1)-1],或x+(x-1-1)=3[(x-1-1)-1](甲、乙總共牛數等于乙給甲1只后的3倍)或x+(x-1-1)=1.5(x+1)(甲、乙總共牛數等于甲得到1只后的1.5倍),解方程得x=7,x-1-1=5,因此甲牧童有牛7只,乙牧童有牛5只.
解析2:設甲牧童有x只牛,根據甲對乙說:“把你的牛給我1只,我的牛就是你的牛數的2倍”可知乙的牛數為[0.5(x+1)+1]只,乙回答說:“最好把你的牛給我1只,我們的牛數就一樣了”,可得方程x-1=[0.5(x+1)+1]+1,或x+[0.5(x+1)+1]=2[0.5(x+1)+1+1](甲、乙總共牛數等于乙得到1只后乙的2倍)或x+[0.5(x+1)+1]=2(x-1)(甲、乙總共牛數等于甲給乙1只后甲的2倍),解方程得x=7,[0.5(x+1)+1]=5,因此甲牧童有牛7只,乙牧童有牛5只.
解析3:設乙牧童有x只牛,根據乙回答說:“最好把你的牛給我1只,我們的牛數就一樣了”可知甲的牛數為(x+1+1)只,再根據甲對乙說:“把你的牛給我1只,我的牛就是你的牛數的2倍”可得方程(x+1+1)+1=2(x-1),或(x+1+1)+x=3(x-1)或(x+1+1)+x=1.5[(x+1+1)+1],解方程得x=5,x+1+1=7,因此甲牧童有牛7只,乙牧童有牛5只.
運用多種方法解答同一道數學題,不僅能更牢固地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而且,通過一題多解,分析比較,尋找解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能夠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多做一些一題多解的練習題,對鞏固知識,增強解題能力,提高學習成績具有諸多益處。
四、 一題多變
在實際開展數學一次方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有效構建應用題概念,然后在原有的應用題基礎上進行創編,此舉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進一步加深了學生的學習印象。如以下這一數學問題,原題是這樣的,小明家承包土地500畝,共收玉米480000斤,求平均每畝的產量為多少?這是一道求解平均數的問題。通過教育啟發我們可以發現,若是總量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求解承包地總產量,我們可以將其數學問題改編成為以下形式,小明家共有玉米田500畝,雇傭兩組工人一同進行收割,第一組收稻谷220000
斤,第二組收260000斤,那么請問小明家承包的玉米地平均每畝產多少斤量?因為方程的形式是多樣變化的,教師可以在已有學習基礎的前提下,對數學題目進行進一步的加工,使其變成一種全新的應用題,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在舊知識的前提下獲取全新的數學知識,擴寬學習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對一元一次方程產生一種深刻的認知,進而從根本上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結束語
在現階段初中數學一次方程教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與狀況,應用科學的教學模式,對此可以利用有效問題的設置與有效情境的構建,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基于學生充分的尊重,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分層教學方式開展,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在教學中,也要改善自身的教學評價,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數學一次方程應用學習中,獲得信心,進而提升學生的整體數學知識水平,為學生的長足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管水仙.小學數學方程教學的現狀及提升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18):123.
[2] 賈紅紅.初中數學一元一次方程教學透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18):118.
[3] 陳會新.初中數學一元一次方程教學透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4,(18):137.endprint